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8   星期四   农历二月十九   
京剧艺术研究家、脸谱画家--刘曾复
创建时间:2006-10-08 14:12:19

京剧艺术研究家、脸谱画家--刘曾复

郝玉萍


  刘曾复,1913年生于南京,祖籍河北河间。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学系,曾任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生理学教研室主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本职生理学教授的刘曾复在京剧艺术研究方面也颇有建树,并担任京剧余(叔岩)派研究会会长,北京戏曲学校艺术顾问,中国戏曲学院首届京剧研究生班导师。

  刘曾复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理论和实践兼备的卓然大家,在其本行生物医学与京剧艺术两个方面都有着精深的造诣。

  一、 家庭影响,痴迷脸谱


刘曾复手绘脸谱

  刘曾复受家庭影响,自幼便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外祖父纪钜维是清四库全书的总撰稿人纪晓岚的后代,洋务运动派张之洞委任的新式学堂校长。父亲刘诒孙是清代科举考试最后一批录取的举人之一,民国时任冯国璋总统府办公室秘书,刘诒孙喜好看戏,与许多京剧名演员是挚友。

  刘曾复幼年常随父亲刘诒孙和京剧名演员到剧院看戏,舞台上五彩绚丽的脸谱,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与表弟朱家 常去后台观看演员勾脸,在台下细细品味脸谱的舞台效果。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的戏他都看过,余叔岩的戏他看过近40出,杨小楼演出的剧目他看过60余出。每次看戏归来他都把所见到的脸谱详细记录下来。钱金福在脸谱应用上有许多改革创新,在当时被公认为“钱派脸谱”。但钱金福较保守,他在后台勾脸时不愿让别人看,一般观众只能在台下看到钱金福脸谱的舞台效果,却不知道他是用什么手段来体现这种效果,当时有“钱派脸谱秘不外传”之说,那时刘曾复年纪小,钱金福勾脸时他总站在身旁仔细观摩,钱金福并不在意。久而久之钱金福发现刘曾复是个很用心的人,主动向他讲解钱派谱式的应用及笔法运用的要点和诀窍。“秘不外传”的钱派脸谱竟奇迹般地传到了刘曾复手里。脸谱勾画还得到钱宝森(钱金福之子)、刘砚芳(杨小楼女婿)、王福山、侯喜瑞、王凤卿的亲自教授。昔日与名角台前幕后的经验之谈,使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受益终生,为他今天成为戏曲方面的活字典,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拜师学艺,研究脸谱


刘曾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鉴定本馆戏曲资料库图片


  八十年来,他从入迷、酷爱、学戏、演戏到对京剧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钦佩的丰硕成果。青年时期,他师从王荣山、王凤卿、阎岚秋(九阵风)等名家学艺。在唱、念、做、打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仅老生戏他就能说、会演,轻车熟路地示范性表演一百多出,杨小楼、钱金福、韩乐卿、郝寿臣、侯喜瑞、萧长华、王长林等名家脸谱,都是他研究的对象。

  钱金福和侯喜瑞的马谡,裘桂仙和郝寿臣的曹操,许德义和范宝庭的杨延嗣,王长林和肖长华的蒋干、汤勤,杨小楼与愈振庭的高登、牛皋,杨小楼与尚和玉的李元霸、杨延嗣脸谱的差异,各个时期包拯、李逵、武天虬脸谱的不同,刘曾复都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对未曾亲见的已故净、丑演员脸谱和清代戏画,报刊、杂志有关戏曲的文字、图谱及剧妆照片,许多名家的脸谱,他都广泛收集,为他深入研究脸谱的渊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它是中国戏曲特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

  中国戏曲脸谱,是戏曲文化现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是戏曲艺术家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他着重表现人物性格、品德,寓褒贬,别善恶,充满着浓厚的道德评价色彩,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共识,红表忠勇、黑表刚直、白表奸邪、蓝表威猛、黄表阴狠、绿表强悍、紫表耿介┅┅。

  刘曾复研究京剧脸谱,是以“系统分析”的理论做指导,不拘泥于京剧脸谱有多少个,眉、眼花样有多少种的近代脸谱的分析实证思想,他把对脸谱的研究,升华到了科学理论研究的高度。他是国内外著名的生理学教授。表面看,生理学和脸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学问,然而刘曾复却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非但不矛盾反而对自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他研究的生理学是“整合生理学”,就是把人的身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京剧和“整合生理学”的道理是一样的,京剧也讲究“整”,前台、后台、主角、配角、观众就是个有机组合体。学习京剧艺术对科学也有启发;京剧的韵味在于因陋就简,以假做真、回味无穷、约定俗成这种精神对于生理学研究也很有意义。

  刘曾复主张研究脸谱和研究其他科学一样,应该采用现代的分析综合整体思想,不可停留于近代分析实证思想,要用“系统分析”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1925年,上海接受西方研究事物的方法,曾出版过《戏曲汇考》一书(后分为二大册),对京剧的各个单项进行科学分析,是对京剧真正的戏曲研究。这部书之后,齐如山先生在北京广泛接触“内行”,收集大量资料,于二十世纪后期陆续出版,编为《齐如山全集》十册,以十九世纪风行世界的分析实证思想做指导,为京剧本体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册《脸谱》,运用分类溯源的方法,总论以下诸章分论“颜色”、“奸脸”、“勾法”、“眉”、“眼窝”、“嘴”、“脑门”、“鼻窝”。齐如山花费了很大力气,对京剧脸谱中的每个单项都着意去考查始末由来,确定现实有多少种类别,每种类别起着什么作用。这种做法在他之前,梨园人士没有人这样行之于字面。但他也有不足,他详尽考查了戏曲单项的树木,但忘记考查戏曲整体的森林,没有把“树木”放在“森林”的大系统中去做动态研究。

  刘曾复研究脸谱的最大特点,是既考察“树木”,又考察“森林”,考察每一株“树木”在“森林”大系统中所占的既定位置。他说:“我研究脸谱,采取动态整体观点,目的为了有助于理解舞台上的表演。比如研究脸谱中的白眉子,我不是孤立静止的把它分为多少形状和种类,而是注意它的每一笔从哪起,又从哪落,注意不同演员哪里起落,又有哪些不同,进而研究这些对于舞台表演有哪些作用,具体说钱金福和侯喜瑞的脸谱,其白眉子的画法迥然不同,我又向上溯源--钱金福比侯喜瑞大一辈儿,他的上面是钱宝峰,侯喜瑞的师傅是黄三,黄三的师傅是庆四,钱宝锋和庆四是两位同时代的著名花脸演员,是花脸脸谱两大体系的缔造者,由于二人的脸形不同,二人画的白眉子的方法也不同,这更加大了两人艺术方法的反差。”

  刘曾复在《研究余叔岩艺术成就的一种方法》中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凡大演员者,艺术道路都必须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归派,二是创作,三是成熟。余叔岩1919年以前是学习谭鑫培,逐渐向谭鑫培归派,这是他的第一阶段;此后十年,他唱戏最为集中――先和梅兰芳合作,然后自已单挑,最后和杨小楼合作,是他的第二阶段;再往后他身体不行了,精力主要放在教学上,是他的第三阶段。演员出名主要在第二阶段,有了第二阶段就是大演员,要想留名历史,就非达到第三阶段不可。余留下十八张半唱片,其中《战太平》、《空城计》、《鱼藏剑》、《搜孤救孤》很好,这是他第二阶段的精品。第三阶段唱片《沙桥饯别》、《打侄上坟》、《伐东吴》,嗓子虽然不行,可尽头太好了,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梅兰芳第二阶段的高峰在《太真外传》,八年抗战他没唱戏,舞台上的功夫有些回去,但没想到再唱戏,反而进入了第三阶段,原来《太真外传》的花哨东西都没了,集中在《醉酒》、《别姬》、《宇宙锋》基本的剧目上,他原来的新戏像了老戏,原来的老戏又添了些新东西,慢慢合二为一。建国十周年的《穆桂英挂帅》也不是《太真外传》的样子,反而和《醉酒》、《别姬》、《宇宙锋》合为一体了。在梅那一辈儿演员当中,大都到了第二阶段,大红大紫。解放后,梅先生经常巡回演出,有时大城市,有时海岛、有时山乡,剧场情况不一样,观众情况不一样,同台演员情况不一样,于是梅先生每一场发挥的情形也不一样,每一场的录音都不一样,每一场不一样也都有不一样的小道理,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这一时期梅先生的标准录音出来了。我们要研究梅先生如何成为梅兰芳的过程,才算是了解梅派艺术的真谛,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唱戏包括:唱、念、做、打、翻各种功法,还要跟锣鼓配合好,还要会扮戏。

  总之,京剧脸谱如果脱离了剧目、舞台美学、人物性格、演员的脸这些系统,而片面地追求某种效果,有可能出现偏差。如《六月雪》中的刽子手脸谱,如只追求表现刽子手凶恶、残忍,把脸谱勾画成鲜血淋淋的非人面目,不但不能衬托窦娥良女蒙冤的善良可怜,反而有失舞台的整体美。又如神怪脸谱,如果只从象形观点出发,在演员脸上勾画出虫、蛇等十分逼真的图案,观众看了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就谈不上舞台美化。京剧舞台上三国戏很多,历史上把曹操描写成大奸雄,演员用大白粉脸谱,如果说他手下的将官都是小奸雄,也勾画成各种净、丑白粉脸谱,肯定是荒唐可笑的。脸谱--要为剧中人物性格服务,为剧情服务、为舞台美化服务,恰当地运用色彩、纹样,把这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勾画出的脸谱要干净、美观、传神,构成一个完美的系统。一台脸谱要讲究整体搭配得当,达到满堂生辉、舞台神美协调的效果。

  三、 名家肯定,丰硕成果


刘曾复与老友王金璐、景荣庆

  众所周知,我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政治运动中,经济与许多行业遭受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时,人们呼吁恢复优秀传统戏曲剧目之际,才发现以往活跃在梨园舞台上的老一代戏曲艺术家大多已乘鹤西去。京剧界的青年演员不约而同的想到请教毕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研究的活字典刘曾复老先生,请他出山助古老的国粹一臂之力,如今在京剧舞台上独挡一面的京剧名家都向刘老问过艺,耿其昌、张学津、孙岳、叶蓬等都先后得到刘老的点拔,刘老还与戏曲院校老师交流。二十年来,他赠送全国各省市京剧戏校说戏录音多达一百余出,示范表演老生、做工、武生、戏曲、片断录像带若干。

  刘曾复对京剧各个流派名家不同艺术特色脸谱的研究:考证深入、刻画精准,水平之高,倾尽毕生心血研究和绘制的京剧脸谱,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真传、规范,准确地反映不同流派的艺术特色,较好地反映了剧中人物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其娴熟的绘画技法,深为京剧行家所赞赏,著名戏曲艺术大师梅芳兰在196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梅兰芳文集》中谈到:“有朋友介绍医学院的教授刘曾复来谈,他研究脸谱二十多年,掌握了各派勾法的特点,我曾借读他的著作,确有独到之处,将来这方面的整理工作,可以向他请教。”

  著名清史专家、京剧研究学者朱家 在《京剧脸谱大观》序中谈到:“老友刘曾复兄所绘京剧脸谱,没有一幅是随便乱造的,都是舞台上公认的传统脸谱,……他研究脸谱,主要是看戏的收获。一种是坐在观众席中,注意集中在净、丑演员身上,用心记忆他们的脸谱,回家在纸上学画,日积月累,一出一出的戏,一个一个的角色,不论主角或配角的脸谱图解都记载下来了。另一种是到后台,站在彩匣子桌旁看演员们勾脸,这种方式在幼时比较方便。”其绘制的1200余幅脸谱作品被国内外多家著名博物馆专门收藏:国外,英国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博物馆、东方博物馆、德国的汉堡人类文化博物馆,分别收藏了他绘制的几百幅脸谱。国内,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天津戏剧博物馆等单位也都收藏了他的戏曲脸谱。刘曾复对京剧艺术的研究之深,很少有人能相及。他撰写的戏曲脸谱论文有:《京剧净角脸谱图说》、《钱派脸谱》、《京剧脸谱邹议》、《京剧脸谱记问》、《浅谈秦腔脸谱》,发表在《戏曲艺术》、《燕都》、《陇苗》等期刊杂志上。研究方面的专著有:《京剧新序》、《京剧脸谱图说》、《京剧脸谱大观》、《京剧脸谱梦华》,为进一步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大力振兴京剧艺术,提供了可以供人借鉴的、十分宝贵的艺术资料。成为国内外学习绘制京剧脸谱艺术人们争相临摹的范本。他曾与大收藏家张伯驹合演京剧《盗宗卷》,与李慧芳合演《汾河湾》。与朱家 、王福山合演《祥梅寺》,还演过《长板坡》赵云、《挑滑车》高宠、《夜奔》中的林冲、打虎的英雄武松等。2004年9月28日,在北京的湖广会馆还举办刘曾复手绘脸谱展。

  京剧艺术是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京剧艺术是国粹,京剧脸谱是京剧宝库中的精华。台湾戏曲研究家李炳华先生在为《京剧脸谱大观》所撰序中说:“钱金福脸谱人称‘天下一品",刘曾复先生的京剧脸谱是集天下之大成,深受名家之肯定,可谓‘宇宙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