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动在京拉开帷幕
来源:光明网 作者:徐谭 张宇 创建时间:2018-06-11 09:44:00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举办了“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动。此次展映月包括主题交流活动、优秀成果推介活动、纪录片展映、主题展览等。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主题的专题影展,也是对首批抢救性记录成果的公开检验。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则亭为大家讲述古渔雁民间故事。(摄影:赵亮/光明图片)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由于传承人们的坚守,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由于传承人的这种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情况。截至目前,306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超过400位离开了我们……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永安现场展示邵阳布袋戏的木偶道具。(摄影:赵亮/光明图片)

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全面启动,资料收集与影像记录并举,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将记录成果制作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受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委托,作为学术咨询和验收机构,于2018年5月完成了首批抢救性记录项目的验收工作,最终有227个项目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其中25个项目被评选为优秀。此次展映的影片就是这25部优秀项目的非遗纪录片。

刘永安演示邵阳布袋戏经典剧目《武松打虎》。(摄影:赵亮/光明图片)

6月9日下午,“谁在讲述中国故事”放映及主创交流作为首场活动拉开了展映月的序幕。活动通过民间文学、曲艺和传统戏剧的优秀作品讲述中国的传统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给观众朋友们带来了一场非遗的影像盛宴。

活动首先放映了汉川善书、木偶戏(邵阳布袋戏)、古渔雁民间故事三个项目的纪录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馗老师在现场分别点评了这几部影片,并同项目负责人、导演等主创人员一起和观众进行交流和分享。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忠德演绎汉川善书经典剧目《红萝卜顶》之后与观众交流。(摄影:赵亮/光明图片)

活动还邀请到三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自己的绝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则亭是“古渔雁”后代,从小就在老一代打渔人那里听取了大量关于“古渔雁”的民间传说故事,他用生动质朴地语言告诉我们“鱼为什么啃船”“火是用来捕鱼的”“锚的来历”,还原了“渔雁”生计特点和原始渔猎文化遗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忠德用恰到好处的“宣”“讲”和精彩纷呈的各式唱腔演绎了汉川善书经典剧目《红萝卜顶》的片段。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永安按照邵阳布袋戏传统的表演流程(打开台、报家门、讲彩话、报幕、表演),还原了《武松打虎》最精彩的一段武戏。此次活动还通过北京时间、网易、新浪等多家媒体进行全程网络直播。

7月, 展映月将迎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优秀成果推介会”, 还将举办“和时间赛跑”“多彩贵州”“快乐非遗,健康生活”“手艺”等多场主题活动,将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多位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主创团队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让大家从不同角度体验非遗影像记录的魅力。

展映月期间(6月9日至7月8日)的每个周末,这些优秀的纪录片会在国图影院面向公众公益放映,观众可以通过国家图书馆官方微信、微博了解相关影讯。6月9日至13日,“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其中有关运河八省市的国家级抢救性记录优秀成果也在农展馆进行展播,包括《吟诵调》《婺剧》《口技》《撂石锁》等。

此次展映活动是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的框架下举办的。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