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19   星期五   农历三月十一   谷雨 谷雨
专访重庆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德奉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7.08.09 10:53:37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刘德奉,1963年生人,重庆市长寿区人,文学创作一级,现任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刘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刘德奉:2016年,市中心非遗保护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基础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推进。2016年6月,第五批重庆市级非遗名录正式公布,包括123个市级非遗项目。同年,市中心还开展了第五批市级传承人申报推荐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二是我市首批10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有序开展。市中心建立抢救性记录专项工作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外聘专家负责专业指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有序推进。

图1 川剧国家级传承人夏庭光口述史访谈现场

三是数字化保护工作初见成效。市中心积极参与国家非遗中心组织的第二批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重庆漆器髹饰技艺、走马镇民间故事两个试点项目目前基本完成资源采集、上报工作。同时,市中心积极推动市级非遗数据库建设,并就其中的相关专业问题为各区县提供指导。

图2 重庆市非遗数据库验收会

四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有力推进。受重庆市文化委委托,市中心先后四次实地调研,六易其稿,完成并提交了《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五是宣传展示工作广泛开展。2016年市中心先后组织市内非遗项目参加了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首届中国(重庆)老字号暨非遗博览会等大型宣传推广活动。推进非遗专题纪录片《巴渝寻宝》栏目的录制和审播工作,在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全年共拍摄、播出104集。同时,对其中4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专题纪录片加以精编,命名为《巴渝国宝》,并以音像制品的形式公开出版13000套,免费赠予全市所有公立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和公益性文化单位。

图3 首届中国(重庆)老字号暨非遗博览会现场

图4 音像制品《巴渝国宝》

国家非遗中心:市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刘德奉:市中心是2005年经重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市级非遗保护专业机构,与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属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现有在职职工38人。

图5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图书室一角

图6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非遗展厅陈列的戏曲服饰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重庆市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刘德奉:重庆市地处祖国西南内陆,独特的区域位置、自然环境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这里的非遗资源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类别齐全,资源丰富。据重庆市首次非遗普查显示,我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十大类别非遗资源有4110项,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区县。

图7 民俗类非遗项目:秀山花灯(秀山县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化委提供)

二是特色资源分布有所侧重。比如,重庆的渝东南地区是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地理环境较为闭塞,这两个民族因缺少本民族文字,多以歌舞形式记述历史,因此,该地区的非遗以酉阳古歌、土家族摆手舞、秀山花灯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和民俗类项目为主。而在重庆的渝西、渝东北等地区,商贸流通频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非遗资源以重庆漆器髹饰技艺、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陶器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的项目为主。

图8 石柱土家啰儿调——乡民在田间劳作时演唱(摄影:李小丰)

三是巴渝文化特征显著。受巴渝文化滋养,重庆的非遗项目也体现着浓厚的巴渝文化特征。从走马镇民间故事、巴文化传说可以窥见历史上巴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从川江号子、抬工号子可以感受巴渝民众坚韧不屈的性格;从铜梁龙舞、高台狮舞可以领略巴渝儿女团结奋进的拼搏劲头。以这些非遗项目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支撑起重庆的精气神,体现着巴渝文化的代代传承。

图9 川江号子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重庆市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德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市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一是建成非遗三级保护名录体系。通过全市非遗资源普查和各地区的日常调查,基本摸清了非遗家底,并在此基础上,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核心,建立了国家、市、区县三级名录和保护工作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11个,其中,国家级项目44个;市级以上传承人563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40名。

图10 市中心赴酉阳县宜居乡采集面具阳戏资料

二是加快出台非遗传承管理激励政策。市中心起草修订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相关法律依据、细化了认定条件。对国家级传承人,在国家给予补助的基础上,由市财政发放每人每年3000元配套补助;市级传承人,由市财政发放每人每年6000元补助。

三是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及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以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市中心牵头成立了保护区建设规划编制小组,科学编制总体规划,有效推动了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

四是加大非遗保护载体和平台建设力度。2012年以来,全市命名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55个、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5个,有效拓展了非遗保护、传承和教育渠道。

五是推进非遗产品及衍生品的开发。我市在每年市级财政拨付的非遗专项保护经费中专门设立非遗产品及衍生品扶持资金,每年扶持10个适于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2015、2016年已连续两年每年划拨100万元扶持资金。

六是打造非遗活动品牌。除积极参与市内外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外,我市不断创新形式,打造活动品牌,如由市文化委主办、市中心与相关单位承办的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比赛、中国(重庆)老字号暨非遗博览会等,力争将其打造成重庆非遗的品牌活动。

图11 第二届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星民间绝技比赛现场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重庆市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刘德奉:关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下面三点:

一、健全法规保障,依法开展保护。在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后,我市于2012年颁布实施《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依据其中第十四条授权,制定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办法》,由市政府正式发布实施。这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出台的有关非遗评审工作的省一级政府规章。该办法规范了与非遗有关的专家评审工作,内容涉及专家评审的适用范围、原则和方法,以及专家库组建等方面的内容。2014年,我市修订完善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了职能职责、明确了法律依据、细化了认定条件,同时严格规范了传承人评审流程,较大幅度提升了传承人补助标准。

二、加强管理监督,优化传承机制。一是非遗保护推行项目负责制。为使我市国家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得到规范、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强化保护单位的保护职责,从2009年开始,市中心对每年得到各级财政经费资助的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的总体保护任务进行分解,推出“五个一”的两年期周期性总体保护目标,即“培养一批传承人、出版一本书、完成一部专题音像资料、建立一个传承基地、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在此基础上确定每年的工作目标,量化工作任务,分别与项目保护单位签订项目保护责任书,同时开展年度考核,依据工作完成情况,划拨资助款项。二是对传承人实行分期补助方式。市中心在全市推广、鼓励各保护单位采取与国家级、市级传承人签订传承协议书的办法,坚持按任务完成进度拨款的拨付原则,实行事前、事中、事后依据传承效果分期拨付传习补助经费的方式,改变一次性补贴传承人的做法,有效激发了传承人和徒弟的积极性,在保障传承人享有权益的同时,切实加强管理,提高传承效益。

三、抓好科研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我中心与文化艺术研究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机构优势,依靠专业技术人员,在保护项目、传承人的同时,加强非遗研究和应用工作,积极推进对非遗项目的系统性抢救、整理和研究,为项目的深度合理利用提供学术支撑。自2007年以来,相继出版了《川江号子》(上下册)、《巴渝民俗戏剧研究》等专著,并加强与各区县专家、研究人员合作,整合资源,编著了《接龙吹打乐》《木洞山歌》等作品。


图12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部分音像成果

图13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部分研究成果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刘主任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市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刘德奉:2017年的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继续完善非遗基础体系建设。公布重庆市第五批市级传承人、第三批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和第三批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图14 2016年重庆市第七届“文化遗产月”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二是推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起草“重庆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从培育重点项目、培养工匠精神、引导社会力量三个方面着手,制定一系列措施。

三是继续做好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延续首批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原则、方针、政策,并吸取经验,及时调整工作方法,推进第二批、第三批共23名国家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四是继续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根据市文化委审核意见,修改完善《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完成《长江三峡(重庆)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

五是组织好各类重大非遗交流推广活动。举办好首届重庆文化惠民消费季之非遗创意集市嘉年华、第二届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星选拔赛、第二届中国(重庆)老字号暨非遗展演等活动。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重庆市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刘德奉:主要有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市非遗保护中心)官方网站(www.cqwhysyj.cn)“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微信号:cqwhysyjy)。另外,我们还与重庆市主流网络媒体——重庆华龙网(www.cqnews.net)建立了联络机制,非遗领域的重大活动都会在该网站上进行宣传报道。

图15 市中心网站首页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刘德奉:我觉得从事非遗工作就是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因为非遗工作所涉及的对象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从事这样的工作是一种自豪与幸运,我会倾心付出,努力不止。

  (文字: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除已标注来源的图片外,其他图片均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