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振兴传统工艺的“浙江实践”——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谈非遗保护传承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创建时间: 2017.06.02 10:11:44

在陆光正大师创作室,工人正在雕刻木器

陆光正的木雕作品

中国木雕博物馆内展示的传统民居木构件

丰同裕染坊的蓝印花布产品

在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内,老艺人正在铜器上雕刻花纹

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文创商店内展出的铜雕作品

王星记扇子厂的工人们正在制作扇面

观众在王星记扇子博物馆内参观

近日,中国文化报社记者与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同行一道,开展“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采访。几天的时间里,记者们走访杭州、桐乡、东阳与乐清四地,聚焦当地传统工艺发展现状,挖掘传统工艺走进生活、走近当代人的新做法、新经验。期间,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浙江在振兴传统工艺方面的新举措与新成效,为振兴传统工艺提供有效的“浙江实践”与“浙江经验”。

    问:浙江是非遗大省,拥有极其丰富的传统工艺门类,请介绍当下浙江传统工艺的概况?

    答:当前,振兴传统工艺已成为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浙江是传统手工技艺大省,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资源丰富,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三雕一塑”蜚声中外;同时,浙江互联网经济发达,文化创意氛围浓郁,在传统工艺振兴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独特的优势。

    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的振兴,在实践中探索传统工艺振兴的途径,推动传统工艺与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传承保护富有成效。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杭罗织造技艺、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国篆刻(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中国剪纸(乐清细纹刻纸)4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编梁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泰顺廊桥)、中国木活字印刷术(瑞安市)2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同时,浙江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中传统技艺类46项、传统美术类22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中传统技艺类242项、传统美术类88项。

    问:近年来,浙江在振兴传统工艺方面积累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做法与经验?

答:注首先,重规划引领,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行动。2016年10月,我厅编制出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十三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八大行动”,其中一项即为传统工艺振兴行动。

    第二,注重人才培养,实施以传统工艺传承人群为重点的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一是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在当代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从2015年开始,积极贯彻落实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依托我省3所国家级培训试点院校办好10个国家培训研修班。二是启动实施我省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工作。在了解掌握我省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群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传承教学基地和非遗研究基地建设,并根据承办项目存续情况、传承人群培训需求以及承办单位教学优势,精确设置培训预期,以进一步提升我省非遗传承人群的传承意识和传承水平。三是举办“非遗薪传”系列展评活动。通过展示展演、精品评选、项目集中展示,发现新人、培养传人,诠释“薪火相传、活态传承、德艺双馨”的主题,探索非遗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途径。

    第三,注重理念创新,举办浙江省传统手工艺品及衍生品创意设计大展。例如,为鼓励支持设计企业参与传统工艺精品和衍生品的开发,2016年,我厅举办“匠·无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及衍生品设计大赛,推进传统工艺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发展。

    第四,注重载体建设,组织开展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评审。2010年以来,省文化厅先后评审命名了两批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共120家,其中传统技艺78家、传统美术32家、传统医药8家,其他2家。东阳木雕陆光正创作室、青田石雕行业协会、王星记扇业、善琏湖笔厂、金星铜集团5家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第五,注重平台搭建,推动传统工艺的展示交流。近年来,我省着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会,如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等,集中展示浙江传统工艺成果,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促进手工技艺项目的市场开发。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浙江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华老字号博览会已连续举办多届,形成品牌效应。西湖博览会、义乌文交会等我省重要的文化产品博览会,都将非遗项目的展示、展销作为重要板块,使其成为诠释地域文化内涵、最具吸引力的载体。中国龙泉青瓷宝剑节、青田石雕文化节、东阳木雕节等专题性展会,进一步凸显非遗项目的文化辐射,拓展了市场空间。

    第六,注重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和建设非遗主题小镇。注重依托特色非遗资源,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例如,2014年9月,浙江省文化厅与浙江省旅游局共同签订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意向书》,指导杭州宋城景区、桐乡乌镇景区、东阳横店民居苑等著名旅游景区进一步与非遗项目相融合,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人文品质,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同时,积极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影响力的非遗主题小镇。2015年,我厅会同省旅游局启动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申报评审,共评出浙江省非遗主题(实验)小镇17个。入选的小镇具有非遗资源主题突出、项目传承保护有效、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发展规划思路明晰的特点。

    第七,注重内涵挖掘,扶持特色小镇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发展。近年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历史经典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其中文化厅牵头起草了扶持“木雕根雕石刻产业”和“文房产业”传承发展两个指导意见,并把特色小镇作为历史经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分别组织召开了特色小镇“木雕根雕石刻产业”和“文房产业”现场推进会,初步形成了推进历史经典文化产业特色小镇发展的工作机制。

    问:浙江在非遗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方面工作的各项指标如今都名列前茅,那么今后将如何继续开展相关工作,有何新的工作思路,为传统工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答:下阶段,我厅将在政策推动、平台搭建、机制建设等方面推动浙江传统工艺振兴:

    第一,研究出台《浙江省振兴传统工艺实施意见》,突出政策驱动功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出台《浙江省振兴传统工艺实施意见》,从政策方面推动我省传统工艺的振兴。主要任务是培育“四个一批”:培育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育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平台;培育一批非遗旅游景区;培育一批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

    第二,搭建传统工艺展示展销平台,发挥活动品牌效应。一是继续举办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办好前八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展会规格,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使之成为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非遗展会。充分发挥我省文化会展荟萃的优势,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产品销售的渠道和平台,对参加展会的传承人给予适当经费补贴或者减免场租费。二是开设中国(义乌)文交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馆。以“传承工匠技艺、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以推进浙江传统手工艺振兴、打造“传统手工艺强省”为目标,邀请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项目传承人进行展示、展演、展销活动,充分展现浙江“百工”独特魅力和浙江“工匠”智慧的结晶。三是推动传统工艺“走出去”。发挥“天工遗风”“忆江南”等品牌效应和平台优势,加强对外交流,讲好浙江故事,传播浙江非遗的魅力,增强浙江文化影响力。今年将以第3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和文化季活动在杭州举办为契机,办好第九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全面展示浙江非遗保护成果,扩大浙江非遗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搭建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继续以“让传统工艺重返当代日常生活”为主题,组织举办传统工艺振兴论坛,重点围绕“传统工艺与推广传播”“传统工艺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的机遇与作为”等议题深入交流研讨。举办浙江传统手工艺“三大现象”(东阳木雕现象、龙泉青瓷现象、开化根雕现象)系列论坛,总结经验,探寻规律。出版一批传统工艺浙江经典丛书。

    第三,加强振兴传统工艺机制建设,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一是建立振兴传统工艺领导协调机制。加强与经信、财政等相关部门间的沟通联系,争取建立振兴传统工艺领导协调机制,形成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共同促进传统工艺振兴的良好局面。加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引导和扶持,遵循非遗传承发展规律,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增强非遗生产性保护发展活力。支持鼓励行业协会发展,开展行业管理、服务和维权工作。集聚社会多元力量,吸收多元投入,推动非遗社会化保护发展。二是建立振兴传统工艺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建立振兴传统工艺经费保障机制,对列入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项目,采用项目申报的办法进行扶持或奖励。重点扶持一批传统工艺工作室、一批传统工艺新作、一批传统工艺新人。三是建立振兴传统工艺政策扶持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制定和落实非遗生产性保护扶持措施,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振兴传统工艺渠道,引导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非遗生产性保护,提高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四是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深入融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促进特色文化消费。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支持和帮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产品宣传和销售推广。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加大非遗资源、品牌和价值的宣传,拓展非遗传承利用途径,促进非遗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薛帅整理,2017年5月19日于杭州)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