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18   星期四   农历三月初十    
潘鲁生:工艺美术和生活价值的回归
来源:“ 守望与传承”微信公众号 作者:潘鲁生 创建时间: 2019.11.26 10:29:00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艺术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系中国文化名家、中央联系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担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工艺美术和生活价值的回归

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造物文脉,比之于文字典籍和习俗传统,更大程度上以物质形态融会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衣食住用,智慧匠心,塑造了生活的艺术。一段时期以来,作为农耕文明积淀生成的经验智慧,传统工艺美术在工业化、城市化等现代化急剧转型过程中受到了冲击,发生不同程度改变,是存续、复兴,还是走向边缘化甚至被取代湮没,根本还在于生活的基础、文化的土壤和内在创造力的培育与发展。我国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凸显的正是一种回归生活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工艺美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外贸为主,转向民族文化传统、生活内涵的再发现;从经济创汇,向文化保护传承以及学科建设深化拓展;从专业教育、行业领域进一步延伸到大众文化、创意产业乃至更广阔生活领域,经历的正是一种生活价值回归的历程,是回到生活本身、创造生活之美、续写匠心文脉的发展历程。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会徽、吉祥物、奖牌、圣火台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一、回归生活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工艺美术曾两度承担出口换汇重任。由于投入小、见效快,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机制。据统计,1952 年我国工艺美术出口值3322万元,1972年出口近8亿元,1981年突破15亿元。“刺绣剪纸换拖拉机”,工艺美术成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应该说,外贸领域的工艺美术产品主要趋向于特种工艺品,大多是造型考究、精工细作的摆设品,延续传统题材,体现工艺匠作,在跨文化传播中主要作为传统文化形态的观赏品,与生活日用存在一定距离;同时,统购统销的生产和销售机制也使工艺美术生产者适应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弱。“工艺品实用化和日用品工艺化”成为发展的潜在要求。

庆祝香港回归纪念铜像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常沙娜主持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艺术译介等形成热潮,思想文化更趋活跃,“寻根”意识和文化潮流兴起,从本土现实和传统出发重新认识工艺美术的生活基础和文化内涵,成为一种必然。这一时期,在对工艺美术的返乡寻根调查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精工典雅的工艺美术以新的面貌回归日常生活。城乡生活里,节日的工艺装饰、自己裁剪的服装、打制的家具,还有“家庭三大件儿”里的电视机、自行车往往要添上手绣的布罩、编织的座套,这些具有“实用、经济、美观”特点的手工艺,朴素新颖,富有时代气息。它们往往不是传统样式的复刻,充满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成为一种时代生活的印记。工艺美术发展显然不只是一种经济生产行为 , 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括人们怎样认识“物”的价值,如何营造生活之美。

传统元素在中式婚礼中的应用

进入90年代,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工艺美术企业改制,不少生产要素回流到农村,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发展工艺美术生产,涌现了不少专业村、专业户,工艺美术作为一种农村副业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形态。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山东临沂发展柳编工艺,开展杞柳种植和编织,临沂、郯城、莒南、河东4个县区、13个乡镇,形成了100多个生产专业村,柳编工艺生产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支柱型产业。其意义不仅在于乡村副业生产的发展,也意味着工艺美术资源重新回归乡村的文化母体,包括对于天然材质的发现、利用以及重建生活传统的紧密联系,“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等造物传统再次被激活,工艺美术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再比如福建仙游县,早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古典家具“仙作”的独特风格,在工艺企业乡村回流过程中形成一批工艺品生产专业村、专业街,成为国内乃至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木雕、古典家具生产基地。这也是传统工艺的文化信息被激活,木雕、家具的生产和销售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的传播与接受。

现代紫砂壶 何晓佑设计

与此同时,城市生活里,装潢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逐步发展,传统工艺的样式或技艺为现代设计所吸收,小到生活日用、居家陈设、首饰服装,大到公共空间、建筑环境、仪式庆典,工艺美术设计融入其中,成为具有自身文化内涵的现代工艺美术形态,也是当代社会生活中体现造物之美的新时尚。在这一时期的调研中,我们看到,民间石雕工艺已由生活实用转向现代园林石雕艺术品,乡村的织花土布由过去的被面床单转向现代家纺、服装,传统的盘扣、服饰绦子衍生了“中国结”等挂件、摆件装饰品,还有年画、风筝等转型为礼品、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在生活的土壤中发展变化,得到传承与创新。一方面,转化无处不在,涉及工艺品的体量形式、功能用途、材质用料、语言符号和技艺本身;另一方面,传统工艺的文化认同与凝聚在加强,不变的恰恰是内在的文化创造力,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对美的认同和追求。生活、时代就像涌动奔腾的河流,传统工艺要有传承和发展,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刻舟求剑,需要不断传承、不断吸收、不断认识和发现,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神鸟出林 汪寅仙作

应该说,工艺美术构建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可感知、可体验、可实践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只有回归生活,才有演进更新的基础和动力,才能形成自然而然的演化和发展。回归生活,也在于面向生活的需要,并切实激发起乡村、城镇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也只有形成这样的氛围和机制,才有工艺美术的市场,有对于工艺造物的认同和持续提升的潜力,才能满足民众高质量的生活追求。

二、传承文脉

工艺美术文脉的传承不仅需要普遍的、文化生态意义上的修复与保护,也需要教育领域、制度建设层面的创新实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工艺美术在生活中的意义、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不断被认识和发现,对于工艺美术所面临的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影响,有关保护与传承也提升到立法层次,并在高等艺术教育、文化传承与交流等领域深化发展。

应用于上海地铁站、旅游服务中心等当代生活空间的现代剪纸公共艺术作品

回顾这一历程可以看到,在制度建设方面,1997年,我国发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原则、认证制度、保护措施、法律责任等做出规定,实施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各地相应建立健全地方保护条例,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由此提升到立法层面。特别是面对生活形态发展演变的影响,我国吸收国际经验,在立法层面加强了保护实践。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传统手工艺纳入文化保护范畴,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活态的、不断生成的文化表现形式,其传承主体、表现形式、文化空间以及所生成的持续的文化认同感也因此需要进一步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和落实。我国于2006年、2011年,先后出台法律、法规,对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界定,对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等做出规定。据统计,2006年,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含工艺美术类140项。正是为应对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的改变,部分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在工业化及市场化自主选择中受到的冲击以及面临资源流失和发展边缘的困境,进一步健全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机制。应该说,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经验传承、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具有自身的脆弱性,健全相关保护制度,突破了以往文物的、静态意义上的收藏和保护,更加重视技艺、审美等文化链的活态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于上海地铁站、旅游服务中心等当代生活空间的现代剪纸公共艺术作品

与此同时,专业教育领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坚守与革新,在高等艺术教育方面,“工艺美术”曾一度被二级学科“艺术设计”取代,随着学科建设自觉度的提升,2011年“工艺美术”再次被提升为“设计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从设计视野出发,突出了工艺美术的学科优势和审美价值,传承工艺美术所蕴含的造物智慧、文化传统、生态理念和工艺思想,并不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生活理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具有传承与创新活力的发展机制,从而推动现代设计从物质生产向文化建构深化、从产品功能向人文情感拓展。工艺美术教育因此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意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包括传统造型体系、造物思想、思维方式、审美格调等,与当代设计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工艺美术教育作为普遍的文化认知和专业基础也有望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201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国宴用瓷

在文化交流领域,一系列工艺美术展览突破已有观念,突出工艺美术内在文化传统、生活理念的发现与交流。如“全国工艺美术大展”“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等重大展览,不仅在于巧夺天工的工艺展示,更在于促进人们了解生活之美的历程,认识具有情感温度、象征意义的人与物的关系。与此同时,一系列工艺美术主题的图书、纪录片、公益活动举办,保护民艺传统,传播工艺文化,推动发现和发挥集人文、精工和生态特性为一体的工艺美术价值。在我们主持的“手艺农村”“工艺扶贫”等不少实践项目中,都把工艺美术内在的生活传统、文化创造力与当代民生改善结合在一起,以期改善物质的生活品质,并进一步寻找民艺的创造力、凝聚力的生长点,发展有工艺传承、人文底蕴、情感温度的幸福生活。

三、续写匠心

当前,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下,工艺美术的发展自觉进一步深化。从《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今天拓展到工业制造和各行各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民族民间的工艺造物到今天乡愁的寻觅与寄托,工艺美术的价值在国民精神、思想、情感的意义上得到认识和重视,多样化良品美器的工艺美术成为建构文化记忆、复兴文化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在更广泛的生活领域形成辐射作用。

《编织陈设》课程成果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在“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文化也是一种资源”的当今社会,工艺美术已成为创意产业、时尚产业、设计产业、旅游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资源,作为显著的文化标识,成为这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产品设计制造中,将传统造纸、陶瓷、木雕、珐琅、竹编、刺绣、金工等传统工艺中的纹饰、技艺和材质等,拓展成不同层次的日用品、创意品、奢侈品或艺术品,提升了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文化标识度,复兴了现代生活中的传统美学。又如在公共景观塑造及旅游、休闲、时尚等服务产业发展中,通过发挥传统工艺美术可展示、可参观、可赏鉴、可教育的景观价值和体验价值,设计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博物馆、街区景观、主题酒店、特色商店、餐馆、画廊以及乡村田园综合体、民宿、乡土博物馆等,突出了传统工艺美术选材与制作的原创性、图案造型的象征性、工艺制作的体验性、工艺材质的温度感、场所文化的关联度以及环境空间的历史维度,增加了旅游体验产业的生活价值。此外,作为一种包含独特思维感受和审美体验造物形态,工艺美术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元素的存在,不断积淀和吸收创新动能,包括不断融入新材料、新工艺、新需求来创意生活品质,不断探索将传统民艺形式与现代语言紧密结合,将艺术与工艺设计有机联系,进一步诠释古典、乡土、传统的当代意义,实现多元化发展。

比如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等传统工艺美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生活仪式和节庆实践活动,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比如艺术与工艺设计结合,形成了重观念、重审美、重个性、重收藏的当代工艺创作,传达手工智慧所蕴含的审美意识、视觉经验和观念趋向。事实证明,当知识、信息、文化等成为更重要的驱动力,工艺美术等传统生产方式、文化形态不是在机器生产、机械美学的冲击下被取代,而是在创意和产业机制方面迎来了新的复兴与重建,融合传统与时尚等不同文化信息并在新的产业机制和传播途径中,在日常化的审美与应用中,增进了文化的凝聚力与创造力。比如“互联网 +”打通了生产价值链和消费价值链,山东滨州博兴县湾头村在2006年诞生了第一批网店,村民们开始在淘宝网上销售传统草编产品;2016年湾头村草编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建立草编工艺品网店500多家,年销售额过百万元的网店有30余家,成为闻名全国的“淘宝村”。以“移动互联网 + 社交 + 大数据”为依托,加速了城乡之间工艺资源的交流转换,,一批批传统手工艺人正在经历着信息时代的思维转型,更具有对传统工艺的认同、设计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互联网操作经验和国际化视野,让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

2018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国宴用瓷

如果说人是“文化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历史的存在、传统的存在”,那么工艺美术作为亘古不息的造物文脉,创造了可以感知的价值和美,其内涵和意义也需要不断认识和深化。改革开放四十年,工艺美术的变迁,透现的正是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工艺美术回归生活的历程,也体现出对于文化传统、生活品质、产业动力、人文境界的认识把握。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提升、知识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新型社会需求,加之艺术鉴赏理念和大众消费观念的提升,都为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的工艺造物,心手相连,将是我们对美追求与创造的不竭动力。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