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吴侬软语话昆曲
作者:1475 创建时间:2008-12-03 10:02:00

吴侬软语话昆曲

 

   

    坐在苏州园林精巧别致的古戏台里,欣赏600年历史的昆剧演出,这曾经是文人雅士才有的生活,现在却是所有人触手可及的周末休闲方式。

  近日,位于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恢复了他们的传统昆剧星期专场演出,而与以往不同的是,上海昆剧团首次加入了这一演出队伍,并计划与昆曲博物馆进行长期的合作。9月22日,中国昆剧界的两大品牌正式“联姻”,在博物馆内的古戏台中进行了首场联合演出。上海昆剧团的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计镇华等不仅悉数到场致贺,并兴致盎然地清唱了两个经典片段捧场。

  近几场演出,小巧雅致的剧场内挤满了近百名慕名而来的观众。谷好好、黎安等上昆青年演员和昆博的两位年轻演员的演出,更是让现场的观众大呼过瘾,小小的古戏台前气氛十分热烈。
和在一般剧场观看昆剧演出不同,在中国昆曲博物馆内观看演出,更有一种接近历史的古韵。演出简朴的一桌两椅形式、出将入相的古戏台风貌,和演员近距离的欣赏,都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了当年文人骚客、达官贵人观赏昆曲演出的景象。

  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前身是苏州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会馆建筑――全晋会馆,整个会馆内除了精美的古典建筑,还有一座雅致的苏州古典园林,其规模之大、雕饰之美,使之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珍品。整个博物馆都透着一股清新淡雅的古典之美,有关昆曲艺术的各种史料和文物都穿插在其中展示。而整个博物馆内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那两座古戏台,其中室外的戏台已有120多年历史,气象恢弘,而专供现在演出所用的室内戏台则小巧精致。

  据介绍,博物馆正努力建成中国昆曲艺术的中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演出昆剧,其实是对传统昆剧演出环境原真性的再现。而上海昆剧团作为国内实力最强的昆剧院团之一,其演出也是对昆剧表演的一种示范性展示。今后逢年过节,将组织更多的艺术家参与演出。并且,将努力使昆曲博物馆的定点演出成为品牌,甚至成为中外游客到苏州游览的一个文化项目。

  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Z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唱腔华丽,技巧极高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的综合体现。对这些方面的要求,昆曲在所有剧种中是最严格的。一个优秀的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都得心应手,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其他剧种的许多演员为提高自身技艺和艺术修养,都主动投身到对昆曲的学习中。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D?D?D梅兰芳先生就曾长期潜心修习昆曲。在他演出的许多剧目中,我们都能发现昆曲的表现手法。梅先生的表演通过昆曲艺术获得升华,昆曲也得以跟随梅先生漂洋过海,传名世界。

  曲高和寡,处境艰难

  昆曲于2001年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原因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韩世昌、白云生、顾传?巍⒅齑?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

  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10年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D?D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D?D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其为昆曲了。

  这次中国昆剧界的两大品牌的“联姻”也是对振兴昆曲艺术的一次有力尝试。能够和中国昆曲博物馆合作,对上海昆剧团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在昆曲博物馆的古戏台定点定期演出,不仅可以增加更多青年演员的演出机会,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昆曲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遗产,昆曲艺术亟待迎来她的又一个春天。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