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0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二   谷雨 谷雨
三字经(修订版) 前言
作者:837 创建时间:2008-04-30 09:57:00

三字经(修订版) 前言

《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

   《三字经》世传为南宋著名学者、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王应麟所著。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为当时的大学问家,又是杰出的儿童启蒙教育家。据《宋史?艺文志》记载,王应麟著有很多蒙学读物,如《小学讽咏》、《蒙训》、《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等。《三字经》自宋末元初诞生以来,历经元明清以至民国,迄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在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中最有影响,为历代学者所推重。

  《三字经》不仅对本民族、本土文化影响巨大,而且很早就跨民族、跨国界传播。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此后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1990年秋,《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一、为什么要重新修订《三字经》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空前高涨。在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正视传统,从包括《三字经》在内的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源,是当代中国人的必然选择。传统的童蒙读物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必备书目。据统计,当今全国有800万少年儿童正在以不同方式背诵《三字经》,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三字经》从古代走到21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具有普适性的传统文化读物,这就为我们重新修订《三字经》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历史上看,《三字经》自宋末元初成书之后,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训解、重订、续补、改编、仿作的工作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历史上曾出现过《节增三字经》、《广三字经》、《演三字经》等等。明代中期,出现了《三字经》的注本,即赵南星的《三字经注》,后王相于康熙五年(1666)撰著《三字经训诂》,更成为此后各种注本的基础。嘉庆以后,随着《三字经》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至道光时期,集中出现了各种《三字经》的注释本、翻译本和订补本。

  到了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又对《三字经》进行了重新修订,作《重订三字经》。该书一方面改动了原书中的一些词句,包括将“上致君,下泽民”改为“上匡国,下利民”;另一方面增入了天干地支、中国的地理位置、四渎、五岳、九州、四民、九流等内容,并且扩充了大段的历史内容,还增加了文字学的内容,如“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通过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的内容在准确性和全面性上得到了提高。

  可见,虽为经典,但是《三字经》始终都处于不断地充实、完善的变化过程之中,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从修订的意义上讲,经典也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需要,体现在蒙学教育的内容上,势必会产生新的要求。

  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可以发现,《三字经》尽管已经被前人进行过多次修订,但仍有“小疵”。重新修订,是为了给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提供一个既充分保持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体现出新时代精神的《三字经》文本,让传统文化在更广大的意义上更有效地成为当代的思想资源。

  2007年11月8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刊出《重新修订〈三字经〉征文启事》,标志着修订工程正式启动。《征文启事》中明确提出:“本次修订采取面向海内外读者征文与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修订工程编委会主任傅璇琮在接受《国学》版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这次修订要发挥两个积极性,即“既要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也要广泛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较之历代学人自持己见的个人行为,这种修订方式是以往从未有过也无法做到的。

  征文启事刊出后,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对《三字经》修订征文专用电子邮箱的统计,自上年11月上旬起,至今年2月中旬,所收到征文就有480多件。这些征文被编组后,由编委择优推荐,在《国学》版上共选登十次。征文撰写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中有高校与中小学师生,也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还有不少阶层的普通群众。在此,我们对所有应征者表示衷心感谢,并计划于条件成熟时选择部分征文汇集成书,以保留其重要的资料价值。

  二、如何修订《三字经》

  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参与,为修订工程顺利进入修订方案的讨论和确定阶段,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3月初,《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编审会议。

  关于《三字经》的修订方案的讨论,其核心和关键问题,是对《三字经》一书究竟如何定位。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如何修订,以什么样的原则进行修订。

  《三字经》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们认为:

  第一、《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为全体炎黄儿女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应保持其共有性。

  《三字经》700余年来生生不息,是先贤留给后人的珍贵精神遗产,是全体炎黄子孙共享的精神乳汁。无论是在祖国大陆,还是在港澳台,亦或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它犹如一条绵绵不绝的文化纽带,把全球中华民族好儿女凝集在一起。不管身处何方,耳边只要响起那熟悉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就将寻到共同的文化之根,我们就能唤起深藏于血脉之中的文化认同,我们就会于心底里发出共同的呼喊:我们都是中国人。

  所以,《三字经》的修订,一定要在适用对象上保持其高度的共有性。

  第二、《三字经》代表和体现的是传统文化,应保持其传统性。这种传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文化理念和思想倾向上,《三字经》鲜明地表现出其传统文化的属性;同时在语言风格上,《三字经》属于古代汉语体系,即文言体系。所以,《三字经》的修订应保持其传统文化特色,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表述形式,都应避免现代化的词句,而努力追求传统文体的精炼和典雅,“修旧如旧”,体现其高度的传统性。

  第三、作为流传数百年的蒙学经典,《三字经》中的很多句子已经成为对于传统文化与历史具有标识意义的东西,且为大众耳熟能详,应保持其原态性。

  第四、《三字经》主要是一部劝学文献,应突出其劝学性。《三字经》是以知识的传播为主,而不是传统道德的说教为主。比如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讲的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劝学的话语;中间讲的是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朝代更替;最后用古人勤勉好学的故事启迪教育儿童。这种劝学性就使得《三字经》具备了超越时代的特点。对于这种劝学性,历代学人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如明朝的吕坤在修改《三字经》时,称赞其为一部增广见识的读物。清代的紫巢氏在为《三字经注解备要》作序的时候,称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民国时期的章太炎认为《三字经》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所以,《三字经》的修订应保持并突出其劝学性的特色。

  上述就是我们对《三字经》一书的基本定位。从这样的定位出发,便形成了我们如下的具体修订方案:

  第一、我们将历史下限止于辛亥革命。

  1911年的辛亥革命,发生在中国近代史末期;几年之后,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而现代汉语的最后形成和确立,正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五四”应该是从古代汉语过渡到现代汉语的里程碑。《三字经》在形式和语言上都属于古代汉语体系,是已经体系化了的古文化、古理念,牵一发动全身,改不胜改。若涉及辛亥革命后历史,便难免要接触到诸如“民主、科学、军阀、北伐、抗战、人民、解放”等现代词汇,势必造成与全篇文言文的整体内容及语言风格不合的局面。因此我们决定将历史部分的下限止于辛亥革命。

  第二、能不动的尽量不动。《三字经》中有些字句确有明显的封建正统观念。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很多征文作者都提出应删去。编委会议与会者经过慎重研究,一致认为应保留原句。关于“三纲”含义,孔子《论语》及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即已提出,后“三纲五常”更成为传统封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但即使如此,在封建时代已然终结的今天,我们的读者仍然可以由此了解我国古代传统观念的社会背景,增加对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且文中所谓“君臣义”,即指臣要服从于君,但君臣之间要有合于“义”的法度,这应当是王应麟较有理性的政治意识。因此这次编审会议认为,可以参照章太炎增订本,仍予保留。而我们保留它,并不是要提倡它,而是为了认识它。再如,“父之过”,此次有很多征文作者都建议改为“父母过”。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最后还是决定保留原句。一是因为,古代文献中很多表述举一反三,举父以代母;二是因为这一句话已经渗入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成为《三字经》的标志性语句。

  对于这些语句,我们将通过此次修订版的注释,以新的时代精神对其加以辨析,并因此在正文与前言、注释等说明文字之间,形成一种张力结构,以此来体现“既充分保持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体现出新时代精神”的宗旨。

  第三、参考章太炎重订本以及征文作品,补充了一些知识性语句,以充实和增强《三字经》的劝学特色。

  第四、底本问题。王应麟原本已佚,现存最早为明朝中期赵南星的注本,当较为准确地保持了王应麟之作的原貌。我们决定,以时间为标尺,此次修订就以此为底本。但此后清朝的王相、贺兴思及民国时章太炎等本子仍有特色,有些词句可订正赵南星本之疏误者。因此将同时参校王相、贺兴思注本,参考章太炎重订本,吸取各本精华,使修订后的新本内容更加准确。

  总之,我们立意编出一部既尊重历史,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承上启下的修订版《三字经》。我们期待,经过广大读者及专家学者共同修订的《三字经》,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3月2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刊登了《三字经》(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以及修订说明,向社会公开征求对于《三字经》修订方案的意见。4月初,我们根据广大读者的意见,对《三字经》(修订版)的部分内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修改,形成了最终的定稿,并交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三字经》(修订版)以明朝赵南星本为底本,修改、调整之处共计49句,采自征文作者作品共12句,余下均采自王相、贺兴思、章太炎本。我们对修改和调整的字句都在注释中说明了依据或理由,同时,重新对全文作了详细的注释。除了一般词句诠释外,还对一些典故、人事注明了出处,做出了全面的阐释。在结构上增加“阅读链接”部分,希望通过“阅读链接”来使得读者进一步了解某些典故、人事的来源,以扩大《三字经》所涉有关历史文化背景的知识面。此外,为了帮助初学者理解,把文言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整个注(释)译工作还特别注意了普及与专题讲解的有机结合,以便于广大读者阅读。

  我们期待海内外关心或使用《三字经》(修订版)的读者,对我们的修订工作提出批评意见,以便将来进一步完善。

  此次修订得到了《三字经》作者王应麟的故乡――鄞州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鄞州这块土地培育了王应麟,这是鄞州人民的骄傲。《三字经》是王应麟留给鄞州人民的文化遗产,值得鄞州珍惜、弘扬。作为此次修订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还要进行《三字经》各种古版本的征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于鄞州筹建《三字经》版本陈列馆。

  最后,我们也以三字韵的形式来对本次修订工程作一个总结,并表达参与这项工程的全体同仁的欣慰之情。

下录者 三字经 七百年 广流行
撰此经 王应麟 宋末人 生于鄞
为劝学 多警言 讲形式 众乐见
元以降 学人补 章太炎 最显目
旧时书 有局限 古文化 古理念
现社会 认知变 新风尚 新观点
当取精 与时进 科学观 指要津
知荣辱 倡和谐 大中华 日日新

《三字经》(修订版)学生读本 文化读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来源:光明网)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