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3-18   星期二   农历二月十九   惊蛰 惊蛰
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成果概观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 2024.07.03 12:54:00

2023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向纵深发展和微妙转型的年份。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召开为非遗保护在国家政策层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原则的提出,也为非遗实践提出更高要求。这些新变化和新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得到敏锐的呼应和反响,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升温的理论热度和繁盛态势,在此前深厚积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具体来说,研究主题不断拓展,挺入纵深,在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上有新的建树和重要声音发出,而在国内外非遗实践经验总结呈现百花齐放、新见迭出的局面。从研究主体看,研究者来自艺术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及交叉学科等多个学科门类,交叉融合趋势鲜明;身份既涵盖专家学者等传统非遗研究者,也包括传承人等保护实践群体、政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多样化的研究主体为非遗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

一、非遗理论研究

非遗保护实践的前进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学科建设为非遗保护奠定了人才与理论储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研究则为非遗工作提供了国际视野。

1.非遗理论有新的拓展

在非遗保护转型背景下,如何认识非遗的内涵与价值,用怎样的理念去指导非遗实践,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议题,相关研究者对此提出了新阐释、新视角和新观点。

应如何认识非遗的价值?朱刚指出,遗产的识别、认定、保护承载着特定人类群体的价值观,服务于特定的社会文化需求,非遗保护在认识论维度有革命性突破,他认为,“所有遗产都是非物质的”[1]。周茜茜、萧放认为,非遗成为“文化资本”的生成过程符合现代“文化消费”的审美特征,并对社区居民在提高文化产权意识上具有实践意义[2]。夏燕靖认为传承人口述史是一种治史与叙史的重要“语体”,作为具有史学意义的“书证”兼具思想性、生活性、史料性与可证性[3]

非遗实践应遵循怎样的理念?在保护方面,宋俊华、王辉梳理了非遗保护规范和创新的内涵和依据,认为规范是多方参与协同的基础,创新是可持续的基本动力,规范与创新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4]。在传播方面,裴齐容、张骁鸣认为,不断发展的媒介正在重构非遗与地方的关系,由本土化、在地化向全球化、现代性转变,需以融合发展的动态视角把握非遗与地方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途径[5];周福岩认为遗产能一直存活是因为它参与到那些参与它的人的生活之中,传承或教导的本质在于活力、创造力和更新,作为文化实践的非遗传承兼具存在的自我转型和传统的规范性特征[6]

2.非遗学科建设进展

在非遗保护实践的过渡年、调整期,非遗学科应如何建设,如何适应蓬勃兴起的文化实践和历史要求,是非遗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诸多学者围绕这一议题,或总结实践经验,或探索未来路径。

2023年,王文章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新修订第四版出版,本书是我国首部研究非遗及其保护的理论专著,在我国非遗保护和非遗专业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

对非遗的认识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非遗学在学科建设中的位置。潘鲁生、王佳将非遗视为文化遗产的一个领域,希望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增设“文化遗产学”一级学科,其学科建设可以从加强顶层设计、建构知识体系、构建研究方法、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传播与服务社会能力这五个方面着手推进[8]

非遗学科应确立特定的学科方法配合学科研究。为此,彭兆荣总结出了博物民族志方法、非遗纲目谱系法、方志形态之法式、数字介入之方法、分析整合并行法、多证据考据之法[9];汪欣也搭建了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下的非遗研究理论方法[10]

培养高水平非遗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目的。耿涵等人认为学科建设各项工作应围绕培养专业的非遗人才这一核心任务来统筹推进[11],提出应综合人才类型和非遗类别两种角度,按照基础知识、方法论、专业知识、田野调查和实务实践等五个模块,构成非遗人才培养的复合型知识体系[12]。范晓倩对非遗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化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项目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设计[13]

3.《公约》研究

我国自2004年加入《公约》以来,积极履行《公约》并取得了诸多中国经验。2023年,学界在《公约》通过20周年这一背景下,积极研究《公约》文本及其精神,总结国内外履约实践。

朱刚通过文本细读和循证方法,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的演进轨迹、重要概念及发展趋势展开了系统性的探索[14];敏承华、朱刚将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框架下国际文化政策的演进纳入研究范围,也以内部视角为国内相关从业者提供了解国际非遗发展趋势的参考[15]。巴莫曲布嫫详细解释了名录列入机制(申遗)和定期报告制度(履约)这一并行不悖的国际合作双轨制,并以此为中心回顾和总结了在非遗保护的国际合作原则下,中国实践的路径选择、主要实绩以及能力建设的大致进程[16]。杨利慧为回应“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的倡议,举例阐述了不同社区参与非遗保护的多重实践模式,并提炼了“非遗在社区”模式的原则[17]

二、传承——作为目的的非遗实践研究

2023年12月19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这是继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之后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原则重大问题的又一次高层会议,意义重大。会上蔡奇强调文化遗产保护要以“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作为指导,整体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其时,学界早已就重要议题展开讨论。

1.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非遗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托本民族传统文化,在《公约》框架下依法对现有的分散的概念表述补充完善,形成明晰的核心概念与范畴。

罗正副指出,要建构中国非遗体系,在遗产的概念、分类、命名、知识、实践和保护等诸多系统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的自觉,彭兆荣所归纳的包括概念系统、分类系统、命名系统、知识系统、实践系统和保护系统在内的中国遗产体系,同样适用于中国的物遗和非遗体系建构[18]。杜晓帆也提出,要建构中国“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文化遗产学涵盖了针对物遗与非遗等一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文化遗存的相关研究与实践[19]

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是《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要求。张士闪指出应加强对群体传承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政策倾斜[20]。马知遥针对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的申报与管理制度化进行了评述,指出了部分政府管理部门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21]。黄永林提出,不同类型的非遗传承人在精神和物质上有不同需求,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保护政策,对其传承行为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22]。代沁泉等人聚焦于省级政府部门的非遗保护政策,指出现行省级政策存在基本政策工具总体分布失衡、个别工具使用过溢等问题[23]

2.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系统性保护?宋俊华认为,非遗系统性保护是以非遗及其保护的系统为根据,以对系统构成要素、结构、功能等的优化为路径,以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实践[24]。全小国和苑利提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是通过观照非遗自身的整体性、非遗构成要素的层次性、非遗对外在环境的开放性和非遗文化基因的稳定性,对非遗实施系统的、整体的乃至全面的保护[25]。林继富和闫静认为非遗系统性保护是新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为要义的文化建设,趋向非遗项目本体、非遗主体、制度化管理体系建构作用下的知识生产过程[26]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非遗保护实践相结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本世纪的努力方向;2023年,我国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巴莫曲布嫫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申遗实践为例,回答了如何以系统观念统摄申遗实践的新需要、如何在系统性保护格局中开展履约工作、如何把握新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机衔接、如何在部门间行动中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格局[27]

黄永林和李媛媛回顾了新世纪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我国非遗保护的具体政策实现了从“抢救工程”“重点保护”到“生产性保护”“活化性利用”的转变,通过创造性地提出利用非遗的经济属性和产业价值找到了非遗可持续发展的路径[28]

“生产性保护”“活化性利用”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然是非遗保护实践研究的重点之一。魏晓虹、钱思宇聚焦于非遗研学旅行这一新兴非遗活化保护路径,对其发展历程、参与主体、意义与现存问题展开了解读[29];李娜等人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云鹏为例,探讨传统工艺振兴视域下非遗活态传承路径[30];林继富、王祺梳理了“两创”的发展历程与实践路径[31],胡迪雅等人则提出了“两创”背景下非遗教育的优化路径[32]

3.非遗实践的法律保障

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在内的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是现代国家法治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

2023年是《非遗法》颁布12周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此举办学术研讨会,相关专家学者针对非遗领域国内外法律法规开展了从学理到实践的解读和比照。朱兵梳理了我国从通过《非遗法》到建立调查制度、名录制度、传承与传播制度、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的发展过程,提出当前推进非遗法治化需要做好《非遗法》的健全完善工作。高丙中通过比较《公约》和《非遗法》,指出《非遗法》应与《公约》有内容衔接,吸纳代表性理念,但不能机械照搬,避免搬用先进性尺度的语境。王云霞从《金华市婺剧保护传承条例》立法切入,建议各地进行单一非遗项目立法应审慎。户晓辉指出,采用公法与私法双管齐下的保护模式,才能用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方式把不同社群的民众当作自由的理性行为者加以对待和尊重。马强介绍了俄罗斯非遗保护的历史及《俄罗斯联邦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了俄罗斯非遗保护重视“文化主权”、强调多元主体协作的特点。[33]

对非遗保护与著作权、知识产权关系的探讨亦是热点话题。覃榆翔提出,可以将著作权和邻接权分别配置给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从而激励市场主体参与非遗的数字化;同时,著作权法应作出相应调整,以调和非遗传承传播的公益定位与非遗数字化成果私法确权之间的张力[34]。赵云海和刘瑞总结了数字化时代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提出从确定数字化权利主体范围、完善数字化作品的权利内容、健全法律救济体系、建立利益平衡机制等方面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非遗保护机制[35]。聂鑫提出,以非遗技术改进者为权利主体,尊重非遗权利人隐私权选择,以非遗技术改进信息可商业转化性为准入前提,以创新程度合理设置为准入标准,在最大程度保有非遗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其经济价值,是构建非遗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的最优选择[36]

4.新技术与数字化

各类新技术的兴起,提升了非遗记录与传播的水平,为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非遗研究提供了新工具与新视角。

数字化时代的非遗传播有何特点?薛可、郭斌从多角度展示了近年来中国非遗在数字传播方面的研究与成果,介绍了数字非遗在不同发展阶段已使用、可采用和将引入的技术及应用实例[37];申楠通过SWOT模型分析提出了非遗数字化传播策略[38]。在新技术发展推动的非遗传播方式变革中,影像的力量越来越不可忽视,林加聚焦于迅猛发展的短视频行业,分析了短视频在非遗传播中的优势、问题与策略[39];杨国兴、李烨针对非遗纪录影像的叙事展开了分析,建议应适应媒介和受众的变化,优化创作手法[40]

互联网时代,非遗如何保护与传承?郭永平、贾璐璐分析了非遗由在地化向超地域化动态演变的发展状况,提出应通过多方赋权、跨界融合、在线赋能等手段实现非遗在网络空间中的互生互塑与深度融合[41]。杨红提出应鼓励非遗保护传承和新兴技术手段、传播渠道、消费业态结合,关注非遗数字化传播呈现出的“数字化生存与虚拟社区传承”等趋势[42]。刘芮以互动数字叙事理论为解释工具,构建了非遗故事化开发的框架和地方性书写方式[43]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给非遗实践带来了哪些机遇?人工智能无疑是2023年的热点话题,马进等人梳理了当下人工智能参与非遗领域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智能时代下非遗知识库构建、分类检索、创新设计三方面的发展状况[44]。何明、袁恩培运用数字景观技术、GI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以我国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为例进行了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分析以及可视化数字呈现[45]

三、使命——作为手段的非遗实践研究

服务当代、造福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一直都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新时代的使命。

1.非遗与文化强国

在党和国家非遗保护方针政策的框架下,非遗研究者围绕如何通过非遗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了探讨。

妥学进从非遗承担的主要时代任务、文化遗产制度体系的构建、非遗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四个方面探讨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方向指引,指出应通过非遗项目助力文化强国的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增加基层就业、支持创新驱动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6]

非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具体工作和事项中起着重要作用。黄永林、程秀莉指出,尊重并保护不同民族非遗、加强各民族非遗理论研究、加强各民族非遗教育工作、推动各民族非遗创新,是用各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路径[47]。郝国强等人以“刘三姐”文化为例,分析了多民族共享的文化如何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8]。王丹认为非遗传承发展以“有形”方式、“有感”实践和“有效”成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49]

2.非遗与乡村振兴

非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俊山认为,要实现非遗赋能乡村振兴,需要从文化、人才、产业、创新等方面出发,重塑乡村文化主流价值观念,动员多元主体参与,蓄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50]

黄永林、任正发现,非遗与乡村文化振兴在传统性、现代性、人民性、国家性四大维度存在一种耦合共生的文化互治关系,非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既要传承、保护好传统乡村文化,也要创新、发展好现代乡村文化;既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也要坚持国家的外部引领。在提升文化主体自信、加强规划精准服务、培育人才建设梯队、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着力,将有力推动非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51]

何海狮聚焦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性保护,认为重新发掘乡土文化土壤、走内发型发展道路,方可真正实现乡村产业的长久振兴[52]。蒲娇、刘明明分析了非遗双创与传统村落过疏化治理的耦合作用机理,提出探索多角度的保护渠道、多方面的需求路径和多维度的认知模式[53]。《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非物质文化系列》丛书全面梳理了我国传统村落中多种类型非遗的发展历程、空间分布、突出特点,提出了保护活化建议、剖析了典型案例[54]

3.非遗与文旅融合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而旅游也为非遗的实践和应用提供了更多场景,能够激发非遗的生机和活力。鄢继尧等人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异特征,发现非遗与A级旅游景区、传统村落、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提出要因业制宜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55]

在文旅融合中,非遗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融合发展尤其亮眼。李朦君等人以山西省代县杨家将文化为例,分析非遗如何助力乡村旅游,服务乡村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56]。林海聪介绍了非遗保护的韶山模式如何促进韶山非遗和红色旅游乃至社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57]

4.非遗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非遗研究者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公园相关研究,在理论、方法、实践等层面进行了探讨和梳理。

王璐璐认为作为遗产范畴的国家文化公园概念与实践的提出表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和重大主题的文化资源,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对外展示中国形象,对内惠及民众,是中国设立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所在[58]

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成都论坛“黄河文化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分论坛中,苗长虹阐释了黄河文化的内涵,曹兵武和萧放分别从物质和非物质视域对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勾描。孙若风指出当前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传承体系延伸了空间、拓宽了渠道、改善了结构。杨红指出非遗保护视域下的“文化空间”“社区参与”等在互联网时代发生的转向值得关注。乌铁红认为应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李锦、于军、田世民则介绍了四川、山东、河南三省段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经验。

王秀伟、李晓军提出应立足大运河文化带整体性、历时性的空间生产现状研究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保护,实现从实践层面的地理实体空间到象征层面的真实意向空间再到意义层面的本真文化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59]。王兆峰、陈勤昌阐述了长征红色非遗的概念内涵,以湖南桑植红色民歌为研究样本,系统构建了长征红色非遗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60]

以上是我们对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成果的大致观察和简单梳理,已经写入即将出版的《2023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的《2023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中。因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造成遗珠之憾,但我们尽力将一些重要的、有影响力的文章选出来,形成一个论文名单,方便非遗研究者和非遗保护工作者参考借鉴。

本论文名单共收录上述提及的2023 年度非遗领域的高引学术论文53篇,分“非遗理论研究”“传承——作为目的的非遗实践研究”以及“使命——作为手段的非遗实践研究”三部分。其中,“非遗理论研究”分3个主题,共收录论文14篇;“传承——作为目的的非遗实践研究”分4个主题,共收录论文25篇;“使命——作为手段的非遗实践研究”分4个主题,共收录论文14篇。

附:2023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高引论文名单

《2023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

2023年7月

参考文献:

[1]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研究》,2023年第06期。

[2]周茜茜,萧放:《遗产与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本的当代实践》,《文化遗产》,2023年第01期。

[3]夏燕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料的艺术史学价值》,《民族艺术》,2023年第01期。

[4]宋俊华,王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范与创新》,《民族艺术研究》,2023年第05期。

[5]裴齐容,张骁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及其与地方关系的重构》,《文化遗产》,2023年第04期。

[6]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民俗研究》,2023年第06期。

[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

[8]潘鲁生,王佳:《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民俗研究》,2023年第01期。

[9]彭兆荣:《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实、界域与方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第03期。

[10]汪欣:《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联出版社,2023年。

[11]耿涵,陈天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价值归向和人才培养取径》,《民间文化论坛》,2023年第01期。

[12]耿涵,孟兆熙,陈天凯:《作为交叉学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念、框架与路径》,《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4期。

[13]范晓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刍议》,《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3年第06期。

[14]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学苑出版社,2023年。

[15]敏承华,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趋势研究——以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列入机制全球反思专家会为中心的考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第02期。

[16]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民俗研究》,2023年第06期。

[17]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6期。

[18]罗正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探索与建设:读<生生遗续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第06期。

[19]杜晓帆:《科学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人民论坛》,2023年第09期。

[20]萧放,张士闪,宋俊华,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问”》,《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3年第01期。

[21]萧放,张士闪,宋俊华,马知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问”》,《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3年第01期。

[22]黄永林:《非遗传承人传承动机及保护政策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3期。

[23]代沁泉,熊回香,杜瑾等:《我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及启示——基于“工具—主体—目标”三维框架的探析》,《情报科学》,2023年第02期。

[24]宋俊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2023年第03期。

[25]全小国,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研究》,《东南文化》,2023年第04期。

[26]林继富,闫静:《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内涵建设与实践模式研究》,《文化遗产》,2023年第01期。

[27]巴莫曲布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实践之谫议》,《西北民族研究》,网络首发时间:2023年12月29日。

[28]黄永林,李媛媛:《新世纪以来中国非遗保护政策发展逻辑及未来取向》,《民俗研究》,2023年第01期。

[29]魏晓虹,钱思宇:《活化与传承——非遗研学旅行模式与意义解读》,《晋中学院学报》,2023年第02期。

[30]李娜,吴军明,刘培峰等:《传统工艺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以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云鹏为例》,《陶瓷学报》,2023年第02期。

[31]林继富,王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第02期。

[32]胡迪雅,李雪婷,仲丹丹:《“两创”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民族教育研究》,2023年第02期。

[33]《综述丨“国际公约与国内法规视域下的中国非遗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www.ihchina.cn/art/detail/id/28671.html。

[34]覃榆翔:《挑战与因应:著作权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适配路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2期。

[35]赵云海,刘瑞:《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实践反思》,《文化遗产》,2023年第02期。

[36]聂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边界研究》,《文化遗产》,2023年第03期。

[37]薛可,郭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2018-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年。

[38]申楠:《非遗数字化传播战略SWOT模型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1期。

[39]林加:《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创新发展路径》,《中国编辑》,2023年第05期。

[40]杨国兴,李烨:《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影像的叙事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3年0期。

[41]郭永平,贾璐璐:《全球在地化到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2期。

[42]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意义更新与趋势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第05期。

[43]刘芮:《互动数字叙事视域下非遗的开发框架与实践方略》,《云南社会科学》,2023年第06期。

[44]马进,张彤彤,钱晓松等:《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包装工程》,2023年第08期。

[45]何明,袁恩培:《中国数字景观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运用与发展态势研究》,《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第05期。

[46]妥学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文化遗产保护方向》,《文化遗产》,2023年第01期。

[47]黄永林,程秀莉:《保护传承各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6期。

[48]郝国强,戚可夫,赵新欣等:《多民族共享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三姐”文化的多重叙事和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二》,《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1期。

[49]王丹:《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向》,《文化遗产》,2023年第03期。

[50]高俊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基于湖南湘西州的调查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9期。

[51]黄永林,任正:《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2期。

[52]何海狮:《乡土逻辑与可视化政绩: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与路径》,《思想战线》,2023年第05期。

[53]蒲娇,刘明明:《乡村振兴中非遗“双创”与传统村落过疏化耦合治理》,《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01期。

[54]张晓虹、吴必虎、池建新:《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非物质文化系列》,深圳出版社,2023年。

[55]鄢继尧,赵媛,郭宇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3年第04期。

[56]李朦君,张柯焱,周扬:《乡村“非遗+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研究——以山西代县杨家将文化遗产为例》,《晋阳学刊》,2023年第06期。

[57]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旅游相互融合的韶山模式》,《文化遗产》,2023年第03期。

[58]王璐璐:《以人为本遗产理念下的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实践》,《民俗研究》,2023年第01期。

[59]王秀伟,李晓军:《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异与传承保护》,《民族艺术研究》,2023年第04期。

[60]王兆峰,陈勤昌:《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利用研究——以桑植红色民歌为例》,《民俗研究》,2023年第02期。



附:

2023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高引论文名单


第一部分 非遗理论研究

(一)非遗理论进展(6篇)

1.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朱刚

2.遗产与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本的当代实践.周茜茜、萧放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料的艺术史学价值.夏燕靖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范与创新.宋俊华、王辉

5.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及其与地方关系的重构.裴齐容、张骁鸣

6.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周福岩

(二)非遗学科建设(5篇)

7.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潘鲁生、王佳

8.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实、界域与方法.彭兆荣

9.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价值归向和人才培养取径.耿涵、陈天凯

10.作为交叉学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念、框架与路径.耿涵、孟兆熙、陈天凯

11.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刍议.范晓倩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研究(3篇)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趋势研究——以 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列入机制全球反思专家会为中心的考察.敏承华、朱刚

13.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巴莫曲布嫫

14.“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杨利慧

第二部分 传承——作为目的的非遗实践研究

(一)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体系建设(5篇)

1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探索与建设:读《生生遗续 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罗正副

16.科学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杜晓帆

1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问” .萧放、张士闪、宋俊华、马知遥

18.非遗传承人传承动机及保护政策研究.黄永林

19.我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研究及启示——基于“工具-主体-目标”三维框架的探析.代沁泉、熊回香、杜瑾、沈舒悦

(二)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篇)

20.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宋俊华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研究.全小国、苑利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内涵建设与实践模式研究.林继富、闫静

23.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实践之谫议.巴莫曲布嫫

24.新世纪以来中国非遗保护政策发展逻辑及未来取向.黄永林、李媛媛

25.活化与传承——非遗研学旅行模式与意义解读.魏晓虹、钱思宇

26.传统工艺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以景德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云鹏为例.李娜、吴军明、刘培峰、蔚永辉

2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林继富、王祺

28.“两创”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胡迪雅、李雪婷、仲丹丹

(三)非遗实践的法律保障(3篇)

29.挑战与因应:著作权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适配路径.覃榆翔

30.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实践反思.赵云海、刘瑞

3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边界研究.聂鑫

(四)非遗新技术与非遗数字化(8篇)

32.非遗数字化传播战略SWOT模型研究.申楠

33.传播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创新发展路径.林加

34.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影像的叙事研究.杨国兴、李烨

35.全球在地化到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郭永平、贾璐璐

36.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意义更新与趋势分析.杨红

37.互动数字叙事视域下非遗的开发框架与实践方略.刘芮

38.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研究现状.马进、张彤彤、钱晓松、胡洁

39.中国数字景观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运用与发展态势研究.何明、袁恩培

第三部分 使命——作为手段的非遗实践研究

(一)非遗与文化强国(4篇)

40.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文化遗产保护方向.妥学进

41.保护传承各民族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黄永林、程秀莉

42.多民族共享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刘三姐”文化的多重叙事和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二.郝国强、戚可夫、赵新欣、李星莹

43.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向.王丹

(二)非遗与乡村振兴(4篇)

44.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基于湖南湘西州的调查分析.高俊山

45.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黄永林、任正

46.乡土逻辑与可视化政绩: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与路径.何海狮

47.乡村振兴中非遗“双创”与传统村落过疏化耦合治理.蒲娇、刘明明

(三)非遗与文旅融合(3篇)

4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鄢继尧、赵媛、郭宇、朱星雨

49.乡村“非遗+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研究 ———以山西代县杨家将文化遗产为例.李朦君、张柯焱、周扬

50.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旅游相互融合的韶山模式.林海聪

(四)非遗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3篇)

51.以人为本遗产理念下的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实践.王方晗、王璐璐

52.大运河文化带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异与传承保护.王秀伟、李晓军

53.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保护利用研究——以桑植红色民歌为例.王兆峰

编辑:巴天宇 师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