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19   星期五   农历三月十一   谷雨 谷雨
奏出新乐章
作者:2045 创建时间:2009-06-05 09:17:00

奏出新乐章

――新疆特色文化焕发生机

    在喀什地区莎车县叶尔羌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洁白的雕像,一位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手拨弹拨尔琴,似乎有乐音在琴弦上汩汩流淌。姑娘名叫阿曼尼莎汗,她的弹拨尔诉说着草原上一个最动人的真实故事――

  公元16世纪,叶尔羌汗国君王拉失德打猎途中,偶入一户打柴人家。砍柴人的女儿阿曼尼莎汗拿起弹拨尔为他弹唱,美妙的乐音和动人的歌词令拉失德深深陶醉。不久之后,出身贫寒的姑娘嫁入王宫。共同的爱好使王宫变成了艺术的殿堂,她和君王一起收集整理民间的木卡姆套曲,形成了流传后世的著名乐章――“十二木卡姆”。

  几百年过去了,阿曼尼莎汗的目光始终脉脉注视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今天,古老的木卡姆迎来生机勃发的春天,新疆其他特色艺术也日益得到保护与传承。欣喜的人们来到阿曼尼莎汗面前,歌唱着,诉说着;古老的弹拨尔奏出了欢快动人的新乐章。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艺术”

  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一户哈萨克毡房里传出节奏铿锵的弹唱声。77岁的老人哈孜木?阿勒曼,正忘情地歌咏着长发美女斯路恰西和爱人阿勒泰的故事。

  老人唱的是民间叙事史诗达斯坦,他是新疆现在唯一能完整演唱104首哈萨克“达斯坦”的艺人。用他的话说,唱完这104首诗歌,需要整整七天七夜。为了保护这门文化遗产,阿勒泰文化部门为老人做了音视频资料,并协助老人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把104首“达斯坦”歌词手写记录了下来。今年2月25日,哈孜木老人和新疆其余23位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一起,领到了8000元的国家补贴。“我们艺人也有工资了!”老人幸福地说。

  “这24位传承人中,年纪最小的50岁,最大的已过百岁。”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季莲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尽可能改善这些传承人生存的文化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传承效能。

  新疆自古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0项。“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文化”,已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维吾尔族木卡姆堪称新疆艺术宝库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然而,由于曲系庞大、无文本记载,一度濒临灭亡。新中国成立后,初步进行了抢救性保护,2005年,木卡姆成功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规模保护工作迅即铺开――建立了10个保护传承中心,确定了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29名,制作了图书和音像制品,与中央音乐学院共同编制《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数据库……

  据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黄永军介绍,国家和自治区每年投入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费近2000万元,整理出版了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等一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2008年4月,新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顺利实施,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了更明确的支持。

“让艺术活起来,回到民间,成为人们血脉里流动的鲜血”

  5月27日,维吾尔族达瓦孜第五代传人斯迪克?阿西木老人迎来了百岁生日。达瓦孜艺术的第六代传人“高空王子”阿迪力?吾守尔、第七代传人阿不来提?麦均等上门看望老人。“现在达瓦孜传人越来越多,全疆已经有30多人了,我为这门艺术高兴!”老人开心地说。

  同一时刻,莎车县文化公园里,群众自发组织的木卡姆演出正值高潮。曾被温家宝总理接见过的著名老艺人肉孜?阿尤甫和吐尔逊牙孜?吾守尔来了,县文工团团长、著名弹唱艺人伊力哈木?热伊木来了,然而,唱主角的却是两位八九岁的“小明星”。在手鼓、都塔尔等乐器的伴奏下,男孩深情高亢地唱着,女孩热烈奔放地舞着,带动气氛到达欢快的顶点。“这是我们的徒弟,传承木卡姆要从小巴郎开始。我们办了学习班,这样的徒弟已经有50多个了。”伊力哈木?热伊木说。

  艺术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上世纪80年代,新疆艺术学院建立起全世界首个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木卡姆学科;2000年,新疆师范大学开设了木卡姆艺术研究生班,再加上大大小小的传承中心、学习班,为木卡姆艺术培养了大批传人。

  然而,仅在专业圈内传承民族艺术是不够的。“要让艺术活起来,回到民间,回到它生长的地方去,成为人们血脉里流动的鲜血。”新疆艺术学院院长赵塔里木认为。

  于是,面向普通民众的木卡姆普及型乡土教材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编写;阿瓦提、麦盖提等县用刀郎、麦西来甫等传统音乐和舞蹈动作编成健身操,让中小学生们在每天的锻炼中与民族文化亲密接触;在乌鲁木齐等地的公园里,传授民族乐舞的公益辅导班比比皆是。民族文化丰富了大众生活,成为新疆一道独特的风景。

  艺术传承带来的不仅有精神享受,亦有物质财富。在“龟兹故里”新和县加伊村,37岁的艾依提?伊明正带着徒弟们制作都塔尔等乐器。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制造的乐器远销疆内外,每年收益能达10万元左右。全村260户人家,有近240户都靠做乐器发了家。

  在喀什高台民居,老妈妈伊米尼汗家传的土陶工艺品引得游客大掏腰包;在和田“艾德莱斯绸之乡”吉亚乡,1825台艾德莱斯织机每年给全乡带来1095万元收益。传统文化遗产富了百姓,也因此获得更为强劲的生命力。

“亮出新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5月16日,大型艺术杂技《你好,阿凡提》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庆贺演出――这一天,该剧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剧场定点演出达一百场,刷新了新疆文艺舞台上一部剧目在同一剧场不间断演出的最高纪录。

  “最吸引我的是在里面看到了木卡姆,听到了龟兹乐,欣赏了大量传统技艺和现代手法”,观众赵翼兴奋地说。

  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话剧《马市巷子的老院子》、大型乐舞《龟兹1001》……近年来,一部部文艺精品次第涌现,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还荣获众多国家奖项,把新疆歌舞的神采刻印在全国人民心里。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新疆舞蹈《刀郎麦西来甫》、民族乐曲《燃烧的那格拉鼓》和大型民族歌舞《木卡姆的春天》分别在青岛奥帆赛开幕式及奥运期间各大文艺活动中演出,老艺人玉素甫?托合提和吐尔逊牙孜?吾守尔在新疆“祥云小屋”为中外游客演唱十二木卡姆,更是向世界展现了新疆乐舞的魅力。

  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韩子勇感慨地说:“伴随着新疆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新疆文艺舞台日渐繁荣,正亮出新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日益夺目的新疆特色艺术,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今年3月间,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应邀赴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市,参加了“木卡姆世界”国际音乐节,他们演奏的《乌夏克木卡姆》和《拉克木卡姆》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15年来,全区走出去的文化团组有852个,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文化交流。

  2008年6月,首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16个文艺团体云集新疆,舞之蹈之,相互切磋。“新疆盛产玉石,但是在我看来,新疆民族歌舞艺术比宝石都闪亮。”欣赏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后,埃及国家民间歌舞团团长沙米合?苏来提由衷地说。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让我们打起手鼓,为新疆异彩夺目的文化艺术纵情高歌。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王斯敏)

(编辑:望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