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8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十五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2617)
机构
(0)
政策
(35)
资讯
(1255)
清单
(259)
资源
(163)
学术
(825)
百科
(0)
其他
(8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王老吉背后的"非遗"争夺战:一场官司引发的"入遗&qu...
2009.05.25
专题报道
王老吉背后的"非遗"争夺战:一场官司引发的"入遗" 专家清点非遗开发中的误区 ○位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是这种酒的制作技艺,不是酒。但该品牌酒在打广告时就说,某某酒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荒谬了。酒是物质的,怎么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冯骥才 ○在日本,一旦企业希望申报非遗,必须交出自己的配方,否则不可能申报成功的。一旦经营出现问题或者公益性事业做得不够,政府有权“罢免”企业对这门技艺的经营权...
查看更多
端午节
2009.05.20
专题报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
查看更多
全国最高的高跷--辽西高跷秧歌
2009.05.20
专题报道
全国最高的高跷--辽西高跷秧歌 据可考史料,辽西高跷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辽西高跷秧歌的特点是跷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达240公分。 辽西高跷的特点 辽西高跷发展至今,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跷高都在1米以上,特殊角色的跷高不受限制,最高可达。演员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高跷"大大舞"的基本动律。也因为跷高,辽西高跷秧歌形成了美、浪...
查看更多
入乡随俗的田野作业――民俗学方法论之一
2009.05.15
论坛
入乡随俗的田野作业――民俗学方法论之一 乌丙安 各位老朋友、各位新朋友,各位老朋友,各位小朋友: 我的题目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入乡随俗是我们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华人都知道的词,它用在我们的术语上,也是响当当的。我从事几十年的民俗学研究,我的实践,我的田野作业就是这样开始的,所以我说,第一个发言我就从原始谈起,就是最古老的方法:入乡随俗。 我个人认为,民俗学方法论里的入乡随俗方法有两个小的基本点(还有很多别的基本点,我现在讲这两个基本点):第...
查看更多
羌寨文化,不会成为绝唱
2009.05.12
其他新闻
羌寨文化,不会成为绝唱 萝卜寨的羌族妇女在家绣羌绣为新寨开寨做准备登上前往新家的客车,父亲整理着孩子的羌族服装 档案 地震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轰然倒塌,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永平堡石砌古城墙、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石棺葬、无影塔等无不遭到毁灭性破坏;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知名专家也在地震中遇难……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等专家,在地震灾区羌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座谈会上,发出了呐喊:再不紧急抢救,羌族文化恐将成为千古绝唱! “吉娜”,羌族传说中最美...
查看更多
古老的羌族将重新焕发生机
2009.05.12
论坛
古老的羌族将重新焕发生机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徐平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在映秀到北川这条断裂带上,地震重灾区和羌族聚居区完全重合在一起,本来就人数不多的古老羌族一下子损失了近1/10的人口,羌族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也在瞬间化为乌有。在国家、社会和对口援助省市的大力帮助下,灾区羌族人民开展了顽强的抗震救灾,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但无论是物质文化的重建,还是精神文化的重建,道路都将是十分漫长的...
查看更多
粤剧里,有广东旧时光
2009.05.12
专题报道
粤剧里,有广东旧时光省粤剧院一团在茂名化州黄槐垌村演出,演员在后台化妆。 省粤剧院一团在茂名化州黄槐垌村演出结束后,“粉丝”围到台前,摄影留念。 今年正月十三,是我第一次到一个普通的粤西乡村看戏。想象中,该是一个竹条、麻布编织的戏棚,或者上了年头的祠堂、古戏台,村里到处是祈望丁财两旺,福寿双全的对联。 在想象和景物的飞驰中,到了化州杨梅镇黄槐垌村。平整广阔的农田如浅绿的湖水环绕着农舍,一道道田垄像微风吹起的细浪。但田野屋宇之中,矗立的竟然是“文...
查看更多
陕西民间美术的精华瑰宝 马勺脸谱
2009.05.11
专题报道
陕西民间美术的精华瑰宝 马勺脸谱余明 用马勺作绘画的“纸”,以社火脸谱为内容的构图。马勺脸谱造型粗犷、纹样稚拙、色彩浓艳、构思大胆、想象奇特、线条穿插变化、忠奸善恶各有特点,既单纯又细腻,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清新、自由、夸张、异彩纷呈。当我第一眼看到那些画在马勺上的脸谱的时候就被那五彩的画面震惊了,马勺上也能绘画,而且画得这么艳丽夺目,真是难以想象。 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椿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
查看更多
遗产学与遗产运动: 表述与制造
2009.05.07
论坛
遗产学与遗产运动: 表述与制造彭兆荣(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类学系) 遗产运动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 然而, 我国学术界对遗产学, 尤其是对所涉及的理论、批评以及复杂关系的研究相对滞后, 对一些学理方面的问题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不仅关乎遗产学的理论方面, 对我国现实所进行的遗产运动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 遗产研究已成为一门特殊的学问...
查看更多
当代维吾尔木卡姆研究的理论思考
2009.05.05
论坛
当代维吾尔木卡姆研究的理论思考周菁葆 维吾尔木卡姆的收集整理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1960年出版《十二木卡姆》(即喀什木卡姆)曲谱。三十三年后,即1993年,又重新记录出版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之后,在吸收各方面意见后,第三次出版了《十二木卡姆》,这样一来,十二木卡姆就有了三个版本。尽管有学者还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仅一种木卡姆就已出版三次,应该说,收集整理工作基本告一段落[1]。如果对十二木卡姆再重新搜集记谱,再用八年的时间,到2014年再...
查看更多
1
233
234
235
236
237
26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