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08 星期五 农历闰六月十五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2617)
机构
(0)
政策
(35)
资讯
(1255)
清单
(259)
资源
(163)
学术
(825)
百科
(0)
其他
(80)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我国首个非遗领域行业标准获批发布
2023.08.28
要闻
图1 文化和旅游部媒体通气会现场(摄影:杜丽丽) 2023年8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媒体通气会。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同志围绕非遗保护传承作互动交流,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有关负责同志及微博代表分享了非遗宣传经验。 近日,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查看更多
邸莎若拉:海西蒙古族剪发礼的文化形态与文化阐释
2023.08.28
论坛
【摘要】海西蒙古族剪发礼是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申报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西蒙古族是蒙古民族和硕特部的主体,和硕特部是西蒙古四部之一,礼俗风尚独具特色。海西蒙古族剪发礼由剪发、吟颂祝赞词、全羊席等几部分构成,是海西蒙古族人生中重要的礼俗之一,体现了蒙古族的信仰和崇尚的观念,仪式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也表明了对于族群的自我文化认同。同时,该非遗项目生动、立体、充分地展现了祝赞词、蒙古族民歌演唱(德都民歌)、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德都蒙古全...
查看更多
藤编、竹编、麻编……古老的手工编织技艺,不仅彰显着文明与智慧,更圆了多地群众的“致富...
2023.08.28
专题报道
湖北秭
归
县三峡竹海生态景区(摄影:王罡/光明图片) 贵州赤水市,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在加工竹子(新华社发) 编者按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省汉中市考察。在参观汉中市博物馆有关历史文物展陈时,总书记指出: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更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自古以来,我国各地人民群众因地制宜,选取居住地特色植物,发挥才智与巧技,编织出各种各样的...
查看更多
2023浙江“非遗茶生活”传统工艺联创大赛启动
2023.08.24
地方新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立足“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项目保护能力提升、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切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
查看更多
屈永仙:傣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传承和发展探究
2023.08.24
论坛
【摘要】位于中国滇西的傣族自古受到内地汉文化的影响,历史上源源不断地汲收其先进的文化养分,同时,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带来大量的印度和东南亚叙事。北面的中华文化和南面的佛教文化在傣族地区交汇,多元文化交融后促进了傣剧的诞生和发展。通过分析古老的《公孙犁田》可以发现傣剧的起源中心在盈江县的盏西、支那,这两地自古与腾越(永昌文化圈)来往紧密。在历代傣族土司的主导和推动下,傣剧移译了如《庄子试妻》在内的190多部汉剧,这大大推动了傣剧的发展和成熟。另外,包括...
查看更多
节庆丨鹊桥入画屏 乞巧寄长情
2023.08.22
专题报道
鹊桥仙 秦观(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
归
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浪漫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它象征着爱情、家庭和幸福的结合,是家庭团聚和感情交...
查看更多
推进传统村落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
2023.08.22
专题报道
传统村落遗存着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传统村落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转化,对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和美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让传统村落非遗得以良好传承,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推动传统村落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村落非遗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村落的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要遵循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要求。要从加强村民文化自信、拓展传承与创新发展空间、促进非遗在生产生活中活化等方面来探索传统村落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
查看更多
李志远:万载傩戏的美学特点论略
2023.08.21
论坛
【摘要】江西省万载县因地理位置受楚地巫觋祭祀文化影响较大,据文献可知,元代末年,万载县就已经有了跳傩活动,并流传至今。万载县今有开口傩和闭口傩两种传统傩戏形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民间文化、艺术和信仰等价值,且开口傩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影响较大,曾获较多殊荣。在对万载傩戏与傩神庙整体追溯的基础上,对万载傩戏进行通盘考察,认为万载傩戏的美学特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面具呈现出自具特色的造型美,涵育有丰富的民间传说美,充...
查看更多
周明:古蜀神话的口传保存
2023.08.17
论坛
【摘要】口传保存是古蜀神话保存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传世文献的保存一起,构成较为完整的古蜀神话表述体系。两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印证、相互转化,使得一个个生动传神的古蜀神话故事千百年来在口头故事和文献记载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被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又有所增益或演变,从而形成一个古蜀神话传播的闭环。 【关键词】古蜀神话;口传保存;书面保存;传播闭环 古蜀神话的保存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古代文献的书面保存,二是民间口耳相传的口传保存,即民...
查看更多
大运会、“村超”等大型活动拉动非遗传播活力提升
2023.08.16
——7月非遗传播活力数据解读
专题报道
“文旅中国·百城百艺”非遗传播活力展示平台,依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自主知识产权系统“中传云”,实现对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610个国家级非遗子项、360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76家非遗老字号非遗传播大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测,按照政策保障、队伍情况、非遗活力、媒体关注、舆情反馈5个指标维度,综合计算出2023年7月非遗传播活力值共计34301,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各省级行政区非遗活力值为10166,国家级非遗各地级行政区非遗活力值为14817,国家级非...
查看更多
1
24
25
26
27
28
262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