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梨花落后清明——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飞仪 创建时间:2017-04-01 09:10:00

清明时节雨纷纷(摄影:印月)

每年在农历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今年的清明时间是4月4日22点17分,农历丁酉年三月初八。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清明时节的物候特征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清明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一、清明节气和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根据光绪年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所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而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生活日趋都市化,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图景。

后来,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时间相近的上巳节习俗“上巳春嬉”也融入到清明节中。明清以后,上巳节和寒食节已基本退出了节日系统。清明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几乎是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上河图》局部(来源:网络)

二、清明天气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北方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的时段。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需要防止春旱的威胁。而这时的江南地区常常时阴时晴,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正是江南的气候特色。

三、习俗活动

(一)扫墓: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作为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二)踏青: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春游之意。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萌生,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三)荡秋千: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来由于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儿童所喜爱。

(四)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五)植树:清明植树最早源于清明戴柳、插柳。清明扫墓、踏青时,妇女和儿童会把刚发芽的柳条编成环戴在头上,成为应节的点缀。柳在中国人心中有辟邪保平安的功用。佛教认为柳可以驱鬼,早年民间求雨时也戴柳条。清明时节是柳树发芽抽枝之际,柳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逐渐形成了清明植树的习俗。

(六)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放的风筝挂着彩色的小灯笼,如同星光闪烁,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天空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样做意在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气温转暖,草木萌动(摄影:老吴)

四、农事谚语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人们总结出的农耕谚语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花已经盛开,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此时节需抓紧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需注意人工辅助授粉。“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需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

五、节气养生

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段时间是高血压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需予以重视。在饮食方面,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是多雨阴湿、乍暖还寒,此时的饮食宜温,宜吃韭菜、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时令蔬菜;也可以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比如荠菜、菠菜、山药等。此时节花粉症人群需注意预防花粉过敏。首先应尽量加强防护措施,躲避花粉,防止吸入致敏花粉。其次,出外赏花,最好避开花粉高峰时段。

青团(摄影:李渊)

  六、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

  晋南人过清明时蒸白面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扫墓前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人们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粽子既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食物。清明前后,农家有吃螺蛳的习惯,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些都跟养蚕有关。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一个纯粹春天的节日,又负载着深远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清明也因时而异,宋代的繁华呈现在《清明上河图》中,大明盛世的清明也有《西湖游览志馀》记载。当我们慎终追远、祭祖感恩的时候,我们更应维护新生,焕发生机与活力。“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让我们过一个“清净明洁”的清明,把各种喜悦忧愁、饮食游乐,都化作一种精致的文化活动吧。

  (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