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专访上海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萧烨璎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8.04.19 19:06:00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萧烨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7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7年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萧烨璎:2017年,市中心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领导下,从机制建设、记录建档、传播推广三方面发力,带动全年的非遗保护工作。

首先,在机制建设上,贴近基层树标杆,寻找问题谋发展。2017年初,市中心组建团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上海市非物质遗产保护条例》,启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类保护和评估指标体系》编制工作,现已形成初步成果。4月,市中心在市文广局指导下启动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工作”。从传播交流、保护传承、教育普及、研究阐发、创新发展5方面入手,面向全市挖掘、梳理保护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经过一个多月的征集,涌现突出案例123个。经过专家评审,65个案例最终入选“优秀实践案例”。目前,市中心正在积极会同专家团队,组织相关优秀案例的成果汇编,提炼亮点做法,固化保护经验,促进业务交流。

图1 珠心算健脑社区课程开发与实践案例在上海大世界展示

图2 古本易筋经导引法在上海大世界展示保护成果

图3 江南丝竹乐团在上海大世界展示保护成果

其次,在记录建档上,持续推动求长效,主动作为抓落实。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市文广局的统一部署,2017年,市中心完成了陆春龄、周皓、辛清华、计镇华等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程验收工作,并提交文化和旅游部审核;启动了第二批抢救性记录工程涉及的童祥苓、王玉璞、关松安等10位代表性传承人的采录工作。我们还完成了《浦东绕龙灯》《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丛书的编辑出版;完成了《海派玉雕》《锣鼓书》《紫檀雕刻》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系列专题片的摄制;完成了新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该平台将成为今后上海非遗项目数据录入、集成的大平台,保存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数字档案,反映保护单位的工作动态。

图4 昆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计镇华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第三,在传播推广上,融入生活主题,贴近社会公众。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上海市举办了覆盖全市的宣传展示活动。其中,市中心具体承办了以下重要活动:一是依托此前评选出的非遗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在新开幕的上海大世界举办了“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实践案例展”;二是依托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场地,举办了以“保护传承非遗 展现生活智慧”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奖演员专场演出”、“中国传统茶艺展示”、非遗AR数字艺术展、二十四节气系列讲座、手艺课堂等活动,受到市民热烈欢迎。

图5 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期间的中国传统茶艺展示活动

市中心内设有一个非遗图书馆、一个“上海故事”非遗展厅,我们定期在这“一馆一厅”举办各类非遗活动。2017年,我们先后在非遗图书馆举办了《压花技艺赏鉴》《我在上图修文物》《中国古琴地图》等“非遗之声”主题讲座,海派剪纸、面塑、香囊制作等“乐非遗”手工作坊,以及海派手艺、巧手作坊、趣味纸艺三个暑期非遗小课堂,涵盖了30多个非遗和民间手工艺项目,参与人数近千人。非遗展厅内每年举办6期主题展览,2017年的师徒传承主题展和非遗文创产品展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在面向青少年的教育活动中,市中心力推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活动,着力打造了12条比较成熟的“非遗之旅”路线,每月开展1次,组织学生参观非遗项目相关制作工厂和展示点,取得了很好的非遗知识普及和传播效果。

图6 “非遗之旅”活动中,小朋友实地观摩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制作过程

2017年初,市中心还依托上海市非遗信息管理平台中的数字资源,建设完成了上海非遗网和“上海非遗”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公众宣传、推送非遗知识,举办线上活动。

国家非遗中心:市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萧烨璎:根据上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市中心于2006年12月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挂牌成立,与群艺馆属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中心设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现有专职工作人员10名,其中正高职称1名,副高职称1名,中级职称5名;本科学历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4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拥有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非遗保护工作所需专业背景。

同时,中心还依托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场地,设有非遗图书馆和“上海故事”主题展馆。

图7 非遗图书馆按非遗十大门类划分图书区域,同时还为小读者准备了大量的连环画读本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上海市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萧烨璎:自开埠之日起,上海作为“通商码头”就成为了各种文化和文明交汇、交流与交融的天然平台。频繁进出的商船,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资,也带来了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文化,于是“通商码头”衍生为“文化码头”。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逐步沉积发展起来的。

图8 锣鼓书

上海的非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既有乡村特色浓郁的传统音乐,如田山歌、泗泾十锦细锣鼓、崇明吹打乐;也有民间文学,如陈行谣谚、上海花样经、沪上闻人名宅与掌故、杨瑟严故事、上海绕口令;还有传统戏剧和曲艺,如沪剧、京剧、昆曲、越剧、淮剧、独脚戏、锣鼓书、宣卷、评弹。既有反映上海商业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如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龙凤旗袍制作技艺、海派膏方文化、月份牌年画、连环画、何克明灯彩艺术等;更有展现地方风情风貌的民俗庙会,如龙华庙会、豫园灯会、罗店划龙船、阿婆茶、圣堂庙会、羊肉烧酒食俗等。

图9 豫园灯会近年盛景

其中比重最大的,是兼具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特色的传统技艺类项目,如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技艺、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等,为数众多的老字号在上海发展壮大,其承载的各种传统手工技艺、品牌价值和经营理念,与近代上海市民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承载着上海人的商业灵慧、生存睿智和诚信品格。

图10 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

图11 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上海市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萧烨璎: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自2005年启动,由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导推动,市、区两级中心具体落实保护措施,专业力量提供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近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

一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2015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颁布实施,相较上位法,该条例在法规名称上突出“保护”二字,并在法规中将此主线贯穿始终。我市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举措还包括: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联动;加强专业机构建设,成立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指导各区建立区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各领域专家87名,提供咨询和决策意见;设立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制定《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重要规范性文件;成立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加强社会化保护力量。这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为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有序、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图12 受到专项资金支持的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在墨锭的整理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二是建立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2005年,我市启动覆盖全市的非遗资源普查,共搜集各类资源线索1万余条,项目资源1939个。自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共认定、公布了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现有国家级项目55项(子项63项),市级项目220项,区级项目400余项;国家级传承人94名,市级传承人647名,区级传承人700余名。

图13 七宝皮影戏演出

图14 顾绣艺人进行刺绣

三是推动资料记录和数字化保护工作。我们积极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丛书编辑出版、系列专题片摄制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采录工作。目前,已完成《江南丝竹》《昆曲》《上海剪纸》等44部丛书分卷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1部;摄制完成《顾绣》《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石氏伤科疗法》等系列专题片42部;完成51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录工作;开通上海非遗网、“上海非遗”公众微信号,建立上海市非遗信息管理平台。

图15 上海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系列丛书

四是开展社会宣传和青少年教育。我市积极利用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开展宣传推广,推出与剪纸、杂技、旗袍等有关非遗项目的专项活动;推动上海大世界重新开放,成为上海非遗展示传承的新中心和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平台;在民俗节庆和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500余场(次);指导社会力量举办国际非遗保护论坛、长三角非遗博览会、天工开物——非遗全国精品邀请展、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中国传统工艺(剪纸)大赛、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等品牌活动;推出专题片电视展播、作品首发仪式、《非遗在身边》平面媒体专栏宣传等专项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打造“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品牌活动,累计吸引青少年观众60余万人次;推出“上海非遗手绘名录”、动漫短片《非遗特搜队》等贴近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宣传项目。

图16 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精品邀请展

图17 “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活动2017版参观套件

图18 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的竹刻引发市民关注

五是探索非遗资源合理利用。我们结合上海实际,试点推动符合条件的非遗项目在保证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等核心的基础上,以有效传承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其资源和元素转化为文化产品。近年来陆续推出的“上海重阳糕新装礼盒”“上海老味道礼盒”“中国非遗十大茗茶”“金山农民画点亮金山农产品”等试点项目,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图19 上海老味道礼盒

六是实施研培促能力提升。市文广局积极推进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上海大学等8所院校参与其中。两年多来,上海院校共承接研培任务30余期,累计培训学员1400余名,为其开展对话交流、提高传承能力搭建了良好平台。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市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萧烨璎:与其他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兄弟省市相比,上海的非遗资源总量并不占优势。我认为,上海的非遗保护工作重在创机制、聚众力、建平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机制保障,促进长效发展。在市区两级非遗中心的交流上,市中心针对区非遗保护中心制定了业务指导、信息报送、工作交流机制,并将成果集成册,在每季度召开交流会议的时候发给各区工作人员。在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过程中,成立了由各级政府、保护工作机构、项目相关单位和专家组成的推进小组,建立了中期审查制度等动态管理机制,有效保障了该项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我在前面提到的非遗优秀实践案例评选活动其实也是建机制的一种手段,以保护传承的实践、能力、环境、传播为着力点,引导管理部门、保护单位和社会机构不断提升保护理念和工作水平。

图20 专家委员会协助市中心对江南丝竹传承基地建设工作进行验收

二是面向社会,聚拢资源。推动非遗保护的社会化是市中心工作的一个特点。如举办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活动,就联合了全市范围内可供开放参观的非遗主题展馆资源。自2011年起,市中心每年印发10万份由非遗护照、地图组成的参观套件,动员全市中小学生参观全市范围内的非遗主题展馆,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展馆数量从最初的10家增加到30家,还推出了传习班、非遗深度游、优秀参观感悟评选、优秀活动摄影评选等拓展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再比如,市群艺馆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南丝竹的保护单位,市中心与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上海音乐家协会联手,组建了以上海市陆行中学(南校)为牵头学校,文来中学等10家学校为成员的“上海市中小学校江南丝竹联盟”,在组织交流、师资培训、教学互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面向社会的宣传普及活动中,市中心注重通过动漫、视频、游戏等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方式来呈现非遗知识和保护理念,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图21 在学校内广泛开展的剪纸课程

图22 江南丝竹校本教材《江南丝竹通识》

三是搭建平台,主动服务。市中心立足全市、服务基层、服务项目,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搭建平台。比如我们依托专题网站、信息管理平台和《上海非遗工作简报》,为各区、各项目保护单位提供了数字化保护与信息发布、展示、传播平台。我们每年利用长三角交流平台,开展长三角区域非遗保护工作及其成果的交流展示;利用文化和旅游部“欢乐春节”平台,以及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共建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平台,开展上海传统文化“走出去”等活动。

图23 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走进中心过大年”活动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您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2018年,市中心有哪些工作计划?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萧烨璎:在市文广局领导下,2018年,市中心将着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出实效。

一是分级管理,重在基础,加强保护工作机构队伍能力建设。根据市文广局部署,研究制定以项目保护为核心的绩效评估体系,试点推行保护中心工作督导标准,落实保护责任,规范保护工作。依托研培计划等渠道,启动“保护单位负责人员业务培训”和“非遗专业人员业务培训”两个能力建设助推计划。

二是创新手段,提升能效,建立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平台。以上海非遗网和“上海非遗”微信公众号为核心,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创新传播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非遗知识。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统一标准规范,高质量完成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

三是着眼全局,融合发展,推动非遗保护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按照市文广局统一部署,实施“非遗在社区”项目,推动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实施网格化传习与服务。指导相关地区将非遗展演展示项目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菜单,推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活动与特定社区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广泛推动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启动“非遗有故事”项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短小精悍的篇幅向公众推介上海非遗项目,办好《非遗在身边》媒体专栏,编印《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民读本》。

四是严循规范,树立标杆,开展非遗保护常规性工作。切实履行江南丝竹和海派旗袍两个项目的保护主体职责,继续共同建设好22个江南丝竹传承基地、江南丝竹校园联盟、上海江南丝竹乐团。加强合作,开展海派旗袍文化普及与推广,指导协同相关单位培养服装制作类项目后备传承人梯队。继续推动国家级非遗丛书编撰出版、专题片拍摄工作。

图24 上海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专题片——《马桥手狮舞》截图

五是利用优势,打造品牌,促进非遗走进民众日常生活。以“文创50条”为推动,举办“非遗创新设计大赛”,推动中华元素的当代表达,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策划开展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组织好国家级展会的参展工作,承办好第八届海派文化艺术节传统文化市集和2018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欢乐春节”项目。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萧烨璎:中心目前自有的宣传平台主要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ichshanghai.cn)、“上海非遗”微信公众号和工作简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市中心也与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建立了密切联系,上海广播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文化上海、文化上海云等各大媒体长期关注非遗保护工作动态。《新民晚报》和上观新闻还特设了《非遗在身边》和《身边的非遗》等栏目进行专题介绍。

图25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萧烨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遗保护任重道远。从事这项工作我深感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也要有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开放思维。

(文字: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