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专访西藏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敖超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7.12.22 09:25:09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敖超,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馆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自治区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敖超:自治区中心2016年的工作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完成了拉萨市26支民间藏戏队的普查建档工作,共采集文字资料1.3万余字,拍摄图片近800张、戏师采访视频素材约7小时,进一步摸清了自治区内民间藏戏队的存续情况,完善了相关档案资料,为后续有关工作的开展夯实了基础。

图1 自治区中心工作人员采访民间藏戏队戏师

二是持续推进2015年度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该项工作开展期间,我中心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对相关成果进行了阶段性评审,先后四次提出意见供实施团队修改、完善。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尾声,共采集视频素材约207小时、图片3400多张、文字资料近59.7万字。 

图2 藏族天文历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贡嘎仁增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图3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评审现场

图4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评审现场

三是完成了一系列出版工作。具体包括:完成《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图典》的编撰、审稿、版式设计等工作。该书共36万余字,含1400余张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350名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基本完成《西藏民间藏戏队图典》的编写工作。该书共8万余字,含600余张图片,全面详实地记录了自治区卫藏、阿里、昌都等地140余支民间藏戏队的基本状况、传承脉络、所演的藏戏剧目等内容,是关于自治区民间藏戏队的一部重要资料集成。此外,还修改完善了《传统八大藏戏剧本》,现已交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四是开展第四届全区藏戏大赛暨第五届藏戏展演的专家评审和相关演出活动,先后举行14场展演。来自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市7支优秀民间藏戏队的240名民间藏戏艺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图5 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类非遗展演活动

国家非遗中心:自治区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敖超:自治区中心于2011年6月11日在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正式挂牌成立,是经自治区编办批准成立的正处级事业单位。目前共有编制10人,现有人员5人。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西藏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敖超: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等众多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雪域高原。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西藏有独具魅力、数量丰富的非遗资源,其中,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以及民俗节庆有关的非遗资源尤为丰富和具有代表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绚丽的奇葩。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萨尔》和历史悠久的藏戏,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6 《格萨尔》展演

图7 民间藏戏队表演藏戏

图8 唐卡绘制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自治区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敖超:一是非遗四级名录体系逐步完善。目前,西藏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9个,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3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8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0人;各级各类非遗传习场所12处;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个。

图9 望果节

图10 陶器制作技艺

二是普查工作逐步深入。2005年,自治区全面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并成立12支普查工作队。多年来,普查队伍基本走遍了全区1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摸清了自治区非遗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通过普查,全区共采集记录稿10万余篇、音像资料1500余盒(盘)、照片4万余张,共发现非遗资源近800项。

图11 自治区中心工作人员下乡开展采访调研工作

三是出版工作成果丰硕。为切实巩固普查工作成果,将其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资料,2010年起,自治区全面启动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和音(影)像的出版工作。目前已出版《藏戏艺术巡礼》《西藏民间歌舞概说》《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传统八大藏戏经典唱腔》《格萨尔说唱故事》《中国藏戏史》《藏族唐卡——嘎玛嘎赤派》等书籍和影(音)像制品上百种。

图12 已出版的部分非遗书籍和音像制品

图13 非遗出版成果

四是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在探索中前进。结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自治区开展了西藏传统八大藏戏、西藏舞蹈艺术、格萨尔史诗的数字资源采集、转化等工作。与此同时,全区各级文化部门按照文化部统一要求,对通过普查收集的文字、照片、影像等第一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初步实现自治区、地市、县三级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此外,昌都市还参与了国家非遗中心组织实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积累和探索了数字化保护领域的有益经验。

图14 实地调研第二批自治区级非遗传习基地

五是有效发挥各类非遗传习基地、展示场所作用。为鼓励和支持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各类非遗传习所开展传习活动,自治区于2011年命名了33个发挥作用好、社会影响广的非遗传习所为首批自治区级非遗传习基地,并累计投入近400万元用于完善传习基地的设施、设备,开展各类传承活动等。2016年又命名了第二批自治区级非遗传习基地51个。此外,还建立林芝地区尼洋阁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日喀则市宗山博物馆、娘热民俗风情园等非遗展示场所,有效推动了非遗的宣传、弘扬工作。

图15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拉平传授技艺

图16 第二批自治区级非遗传习基地专家评审现场

六是抓住民间文化节日,宣传推广非遗保护。全区各地(市)县通过举办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山南雅砻艺术节、昌都康巴艺术节、林芝大峡谷旅游文化节、阿里象雄艺术节等地域性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大力开展传统歌舞、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等民间文化艺术的展示和交流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已成为各地市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措施。各县也通过举办以本地非遗项目命名的文化艺术节,扩大宣传和展示力度。同时,全区74支县民间艺术团、近200支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队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各种传统节庆,认真组织开展非遗展演等活动。总体上看,借助这些宣传活动,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正在不断增强。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自治区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敖超:近年来,自治区中心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开展了不少工作。

一是有针对性地搭建各类平台,实现非遗保护工作效益最大化。以唐卡为例,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为唐卡传承人群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使其“强基础、增素养、拓眼界”,博采各家流派优长,提高西藏唐卡保护传承水平,实现唐卡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举办手绘技艺大展、组织研讨等方式,充分展示西藏传统唐卡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技艺,深入探讨西藏唐卡与市场合理结合的路径和模式,为西藏从事唐卡绘画的民间艺人、企业、科研单位提供了相互交流、共谋发展的契机,也为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管理工作提供一定智力支撑。

图17 首届藏族唐卡论坛现场

对于藏戏的保护也同样如此。为继承和弘扬藏戏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丰富雪顿节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民群众参与到非遗保护事业中,我们于雪顿节期间在拉萨举办藏戏展演和比赛。其中,藏戏展演每年举办一次,藏戏大赛及唱腔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的民间藏戏队均参与其中。每年雪顿节期间,藏戏表演不少于13场次,观众达20余万人次,使雪顿节成为自治区内群众参与度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文化节日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同时,自治区中心还围绕“传承与发展 保护与利用”这一主题召开研讨会,就藏戏的起源及艺术特点、藏戏近年来的变迁与发展、藏戏与藏民族文化研究、非遗保护视野下的藏戏传承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为全国藏戏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理论研究和成果交流的学术平台,探讨藏戏传承和弘扬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全国各地藏戏艺术蓬勃发展。

图18 藏戏唱腔比赛现场

二是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我们联合西藏大学和西藏藏医学院开展西藏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相关传承人现场传授藏文书法、刺绣唐卡等传统技艺,他们的精彩展示和耐心讲解,深深吸引了九零后大学生。我们还组织传承人和相关编导老师,选取自治区内部分传统舞蹈和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中的内容,精心编排成非遗主题课间操。目前,已经编排了扎朗果谐、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山南昌果卓舞、芒康弦子舞、班戈谐钦、定日洛谐、古格宣舞等具有浓郁特色的非遗主题课间操。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广大学生在健身的同时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调动了各院校学生认识非遗、传承非遗的积极性,“人人争当非遗传承人”的理念有效融入校园文化,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得到逐步树立。

图19 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演出活动

图20 传统舞蹈类非遗进校园

图21 在西藏藏医学院举办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三是培养传统文化人才,壮大非遗传承队伍。我们每周二在自治区中心开办少儿藏戏唱腔免费培训班,每周四、五对中老年人进行国家级非遗项目拉萨囊玛和堆谐免费培训,每周六进行扎念琴培训。目前,3个培训班共有330多人顺利结业。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您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自治区中心2017年的保护工作是从哪些方面开展的?

敖超:自治区中心2017年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一是开展2015年度1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验收工作;二是安排部署2016年度1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三是举办非遗抢救性记录知识培训班;举办“指尖神韵”唐卡系列展;启动西藏民间舞蹈的资源建设;四是出版《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图典》《藏戏基础知识读物》等书籍;五是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六是调研望果节传习基地建设情况,补充完善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档案。

图22 2017年自治区中心工作人员赴山南收集望果节资料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自治区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敖超:目前,自治区中心的非遗工作主要通过“西藏公共文化”微信公众号(ID:xzggwh)进行宣传展示。由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也是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宣传平台。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敖超:西藏是民族民间文化大区,这里的非遗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丰富多彩。加强我区非遗保护,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非遗保护工作者,我们应该牢记责任和使命,怀着一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将祖先留下的活态遗产发扬光大并传给子孙后代。

(文字:由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由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