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6   星期五   农历三月十八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方志机构的作用
来源:《广东史志》 作者:潘艳梅 创建时间: 2016.01.13 11:24:34

  方志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德庆民间舞蹈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社会存在,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方式,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其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解放后首部《德庆县志》(199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尽管当时并未出现“非遗”的概念,但该志书却在“文化篇”中较为详尽地记述了德庆的民间舞蹈,为存史和保护文化资源作出了贡献。

  本文试以德庆民间舞蹈为例,谈谈地方志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作用。

  一、德庆民间舞蹈资源的现状

  德庆原属古骆越地区,“江山连肇庆,云物接苍梧”,形成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主要有龙舞、狮舞、雄鸡舞、蝴蝶舞、白鹤舞等。


德庆的龙舞


炮竹攻狮子


  龙舞相传出现于秦汉,那时龙舞是为了祭神。据《德庆州志》载:德庆悦城龙母祖庙始建于秦,相传是为纪念一位为民造福、做好事的温姓女子而建的。这座龙母祖庙年年更新,香火不熄,每年拜祭龙母,龙舞便成了不可缺少的活动项目。清光绪《德庆州志》也曾记载:“五月二日,高良诸村,刻木为龙,鳞爪毕具,沿村张旗鼓,备仪采、角黍,延道士,迎木龙,唱龙船歌,赛龙母神,谓可驱螟螣”。“盖以娱龙母神云”。据古里村群众反映,德庆永丰古里龙舞队,于清光绪二年组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龙舞活动长盛不衰。1943年,德庆舞龙队曾参加“九龙进城”活动。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活动的增多,舞龙活动与经济活动以及企业的庆典、剪彩挂上了钩。1993年,在悦城举办的招商活动,舞龙等民俗风情表演为促进招商引资的成功立了功。1994年,广东省体委来函要求德庆组队代表广东参加当年5月在福州举行的“佐海杯”全国舞龙邀请赛;是年7月又参加深(圳)、港(香港)、澳(门)“大鹏湾之勇”民俗风情表演活动。1995年参加北京颐和园举行的全国首届舞龙大赛。1997年6月下旬在深圳参加全国第二届舞龙比赛,获规定套路、自选套路和团体总分3项季军;8月31日,受国家体委指派,代表中国舞龙队参加了多伦多的龙狮文艺节德庆飞出一条“中国龙”,消息传开,慕名者纷至杳来。上海电视台、广东电视台专程前来拍摄德庆腾飞的“中国龙”风姿。

  狮舞是流行最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以喜庆节日、春节、元宵节最盛。德庆的舞狮活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德庆人喜欢舞狮,是希望这种额高眼大、口宽带笑、相貌威严的灵物能震慑一切凶险灾祸,带来安宁吉祥。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一人托狮头,一人披着彩色狮被(狮尾)合着节奏跃狮子郎则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把葵扇,引狮子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舞狮人舞出沉睡、舔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惟妙惟肖的动作,还有上楼台、梅花桩、出洞、探山、采青等技巧。舞狮时,配以大鼓、镲、锣等鼓乐。1996年版《德庆县志》记载,舞狮队以牌额、彩旗、彩灯、八音细乐、武术仪仗为前导,组成舞狮队,走街过巷,到机关单位、商店、住户拜年,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不歇。近年县城舞狮队以元宵节为极盛,以炮竹攻狮子为主,并在当晚举行舞狮表演大赛。狮队多达20队左右。
 


德庆的雄鸡舞

  凤鸡舞(又称雄鸡舞)流行于德庆县永丰、武垄镇一带。逢年过节,村里的凤鸡舞队伍便扛起两米多高、五彩缤纷的凤鸡,敲锣打鼓,唢呐高奏,走家出户,送上欢乐祥和,共祝吉祥如意、福寿康宁。把雄鸡当做吉祥物,称雄鸡为凤鸡,这是百粤人鸟崇拜的历史遗迹。据史家研究,百越族来源于黄河中上游的西羌,与炎黄族同根同源,后来东迁,与东方的夷人接触,吸收了东夷人的习俗。东夷人崇拜图腾,其先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这个传说和武垄人以雄鸡为吉祥物的传说如出一辙。东迁的羌人原崇拜龙图腾,吸收东夷人习俗之后,又崇拜鸟(凤)图腾,他们继续向南迁移,便成为百粤族人的先祖。后来不断有北方来的部族,与南方土著融合,逐渐形成了百粤中的不同支系,其实同根同源,所以百粤族既崇拜龙图腾又崇拜鸟(凤)图腾,对龙母的崇拜、对凤鸡的崇拜便是证明。这从考古发现也得到了印证。1974年在德庆大辽山发掘了一座汉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铜案,专家称之为“龙凤虫鱼”铜案,案内第三组图案即为逼真的龙凤图案。(1996年版《德庆县志》有记载)
 


德庆的蝴蝶舞

  蝴蝶舞是德庆马圩镇的传统民间舞蹈,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此舞最初是由一男一女表演对舞,后来以女子单人表演为主,但也可以男女对舞,相互配合,动作可即兴发挥。进入新世纪以来,蝴蝶舞经过挖掘、整理、提高,表演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配上广东音乐小调,表演内容有:花仙引蝶、扑翅起舞、雌雄追逐、双蝶道情、仙子戏蝶、蝶庆升平等。表演者舞姿翩翩、生动活泼,乐韵悠扬动听,体现了蝴蝶欢快浪漫的生活情趣,视觉效果增强,更适合节庆表演。(见1996年版《德庆县志》)
 


德庆的白鹤舞

  白鹤歌舞即采茶白鹤舞,清代已流行于高良、回龙一带,活动于每年新春佳节。用竹篾扎架糊纸制作成白鹤模具,鹤嘴可以活动。以广东音乐锣鼓伴舞,唱白鹤歌,边舞白鹤,接唱采茶歌,表演采茶舞。白鹤歌是对答唱,一问众答,内容有测字、测物成即景编问,互相问难,诙谐欢乐。近年在节庆日里还经常表演。

  二、德庆民间舞蹈的价值挖掘

  开放改革以后,大规模的群体性艺术使许多民间传统艺术得以重新登上舞台,百花争艳。德庆作为岭南古县、历史文化名城,其民间舞蹈古朴纯厚,极具地方特色,能从中体现出很大潜在的历史价值。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群众生活中。龙舞的团结向上,狮舞的雄健灵巧,雄鸡舞欢快轻捷,蝴蝶舞、白鹤舞的寓意悠长,都有各自的历史价值。

  从历史纵向来看,民族民间舞是一块“活化石”,它承载着一个时代或一段特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集体文化艺术意识及生活方式。以此为标本,追根溯源,我们可以通过民族民间舞蹈的这一特定的艺术形态,来了解、研究一个民族心理意识的过去历史面貌。从历史学角度、社会学角度或民俗学角度,研究民间舞蹈,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我们要构和谐社会,使广大群众娱乐身心,建设幸福广东,这些都离不开使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三、方志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作用

  德庆县民间舞蹈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加强宣传、加大投入,建立保护机制等系列措施,积极开展对德庆民间舞蹈的保护,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新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工程,为切实抓好此项工作,政府应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各镇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保护工作领导工作,将各镇的民间舞蹈组织起来和发掘出来,并聘请专职人员负责将全县的民间舞蹈进行普查、整理、申报、保护工作。各级机构的成立,构成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职责网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地方财政应直接划拨“非遗”专项经费,建立监督制度使资金落到实处,使“非遗”保护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

  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了提高保护意识,应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氛围。在电视台、电台、报刊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播放德庆民间舞蹈的内容;通过民间组织表演德庆舞蹈展演活动。搭建活动平台,让民间舞蹈到处表演。目前德庆这项工作做得较好,如组织舞龙活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到各国各地表演。每年元宵节都将民间舞蹈团体组织起来,进行民间大巡游活动和表演活动,当天有各省电视台、各界人士约60万人(次)参加巡游活动。通过对外交流表演,使德庆县民间舞蹈扩大影响并得到更好的展演和宣传。

  以上仅是基本性的措施。方志机构应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中应当自觉充任重要的角色,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挖掘、传承、发展等内容列为地情研究的重要内容,积极地、主动地配合县有关部门完善相关制度。对德庆民间舞蹈,更应该着眼于“存史”,形成文字,才能谈得传承和保护。具体主要工作是:

  深入调查,摸清德庆民间舞蹈的分布情况,为挖掘与传承打下良好基础。方志部门应利用自身优势为调查研究提供线索。如禾楼舞是近年云浮地区挖掘出来的历史悠久的地方舞蹈,已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事实上德庆作为历史名郡,也是禾楼舞主要流行地区之一。光绪《德庆州志》载:“行傩,则曰‘送耗。乡间建小棚,巫者歌舞其上,曰还禾楼。’”乡村80岁以上老人应该还有亲眼观赏过禾楼舞的人,如深入调查,应能搜集到一些原始资料。

  编集名录,纳入方志办公室所建的地情网。德庆民间舞蹈挖掘与传承工作做得较好,每逢传统节日、喜庆活动都展现其风采,深受群众喜爱。方志部门应协同文化部门逐一将各个舞蹈加以详细文字说明,配以录像,使这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确保其传承与保护。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该参照这项做法,科学有序地推行。

  建立传承人档案。确定民间舞蹈传承人是文化部门的事。方志部门的任务是搜集与此有关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与图片资料,加以系统化整理,纳入地情网,以彰显方志部门的“存史”功能。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