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0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二   谷雨 谷雨
大匠至心 传承至美——2018传统工艺振兴杭州沙龙综述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学思 创建时间:2018-03-23 08:25:00

 

非遗时尚秀

“走进社区”主题沙龙,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黄小建与小学员合影

“走进时尚”主题沙龙现场

“走进时尚”主题沙龙签约仪式现场

“走进设计”主题沙龙现场

    3月13日,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雒树刚部长谈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问题时表示,非遗保护要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精神;非遗需要融入时代、融入生活;只有和群众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要让人民群众“无障碍”“零门槛”接触文化遗产。

    迈入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如何与人们的生活互动,传统工艺如何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3月14日至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办,杭州市拱墅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大匠至心·传承人对话——2018传统工艺振兴杭州沙龙”系列活动在浙江杭州举行,三场围绕非遗如何走进社区、走进时尚、走进设计的对话沙龙次第展开。非遗领域的传承人、设计师、管理者、专家学者、非遗衍生品牌负责人等汇聚一堂,以“继承传统与普及推广”“非遗活化与时尚塑造”“设计转化与传承发展”为议题展开讨论。在轻松自由的对话交流中,许多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思路、新观点、新视角碰撞而出。

    走进社区:让城市和生活更有品位

    前后5个月的酝酿和准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亲自带队,23名网络招募学员,为期一周深入社区的创作集训,30余位百姓体验传习……在浙江省非遗文献馆的沙龙现场,一段视频花絮将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和学员们的思绪带回了忙碌、充实、意犹未尽的前一周。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让黄小建十分欣喜,而黄老师细致的讲解示范和高超娴熟的技艺更令学员们钦佩叹服。短短一周时间,他们既完成了共同创作的作品,还走进社区,让普通百姓近距离体验了磨刀、刻板等环节,感受雕版印刷的魅力。

    这次培训既是此次对话沙龙活动的“前奏”,也是拱墅区探索让非遗走进社区的一次“小实验”。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看来:“非遗作为直观可感的活态文化,是区域性文化建设中的一种优质的本土文化资源”。陈岸瑛认为,文化建设的要义在于建立丰富的世界关联。以雕版印刷为例,雕版印刷作为一种传统的复制技艺,既通过书籍中的文字插图与文人的世界相联系,也通过年画与老百姓的信仰和习俗相联系。一项技艺与生活的关联越丰富,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就越丰富。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振兴传统工艺的目标,是使传统工艺与当代世界重新发生广泛、深刻的关联。非遗走进社区是重新建立这种关联的有益尝试,是丰富区域性公共文化供给的创新举措。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从传统工艺在城市发展的新方式着眼,提出当下应该思考如何将过去农耕文明时期在乡村传承的手工艺创造性转化为当代在城市传承的手工艺;将过去一些以谋生为目的,在现代逐渐失去生存土壤的手工生产,能够转化为适应当代人休闲娱乐、怡情美育的手工艺。赵罡说:“就像现在许多人喜欢练书法一样,在城市里,周末也可以开设一个面向大众的雕版班。我们的孩子除了学钢琴,也可以学刺绣、学雕刻。应该营造一种以体验传统工艺,从而提升美学素养的社会风尚和潮流。”

    对此,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研发部副部长金英十分赞同。她提出,应该开展针对少年儿童非遗教育的专业研究,以儿童的视角明确哪些非遗的内容和形式对孩子们来说是困难的,难在哪;哪些是喜欢的,为什么喜欢。探寻出规律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非遗,发自内心地热爱、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如拱墅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宁所说,尽管培训和沙龙对话的时间不长,但是实际的成果却十分丰厚。“通过培训,不仅学员们对雕版印刷技艺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许多市民也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了解和学习雕版印刷技艺的兴趣和热情。这激励我们后续要整理好这次培训的教学视频,将其放在网络平台上向更多市民群众推广传播。”陈宁表示,未来他们将总结经验,探索具有本地特点的非遗保护模式,进一步梳理全区的传统工艺资源,使其深入社区生根发芽。

    走进时尚:传统就是以前的时尚

    3月15日,在杭州市最繁华的核心商圈杭州大厦,“非遗走进时尚”主题沙龙在一场非遗活化应用的时尚旗袍秀中拉开序幕。此次时尚秀展示的旗袍均来自杭州本土旗袍品牌“美如意”,所有展示的产品都是在杭州大厦可以直接购买的成衣,吸引了许多在商场购物的市民驻足。

    提起当初引进“美如意”这个品牌,杭州大厦总经理俞勇坦言当时有些担忧:“我们从2014年开始引进一些传统工艺的产品,在商场4层专门设立了一个传统文化产品馆,但是这些产品和生活不太贴近,销售的状况并不理想,我们一直靠拿政府补贴在维持。所以,引进‘美如意’的时候也在想这些旗袍不接地气怎么办?”看了时尚秀,俞勇更有信心了。“一方面,作为站在时尚前沿的公司,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和弘扬传统工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产品在和时尚、生活接轨,不是简简单单的老底子,我们愿意将这些产品作为一种新的时尚向社会推广。”俞勇说。

    吴永枝是来自贵州三都的一位水族马尾绣传承人,看到马尾绣绣在了时尚的旗袍上她特别激动。“要推动马尾绣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时尚和市场结合。我们贵州有很好的刺绣品,但是缺乏比较好的产业或商业载体来带动,如果能和服装产业对接,那我们的绣娘在家就有活儿干了,对非遗的传承也是一种推动。”吴永枝说。

    湖北武汉汉绣传承人王子怡认为,要做好非遗活化,“寻根”和“知艺”尤为重要。“我曾经一度很困惑,作为一名汉绣的传承人,汉绣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于我而言一直很模糊,直到我参加了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的老师专门为我答疑解惑,给我讲了汉绣对于楚文化艺术特征的传承,为我指明了挖掘本土文化特色的发展方向。将汉绣的文化和技艺梳理清楚,让我在进行创新的时候不再彷徨,我可以设计新题材、新图案、新色彩,但核心是要反映楚文化的艺术特色,这样才能够做到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王子怡说。

    在陈岸瑛看来,非遗活化有不同的创新路径。其中,非遗和时尚、服装产业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西方奢侈品牌很早就在全世界寻找非遗资源,随着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提升,我国服装产业也发展到了这一阶段。在古代,服饰与等级礼仪相关,制作、穿戴都有一定的规矩。西方现代服饰体系是从传统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虽然20世纪以来越来越强调自由和多元,但至少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的规矩还在。由于传统的断裂,我们迄今尚未充分地建立起本土的时尚体系,人们对服装的认识还更多停留在外表上。于是,当传统工艺对接现代服装设计时,有时会出现简单化的拼接,在服装表面堆积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要顺利实现这种对接,需要深入开展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深挖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的文化内涵,对材料和工艺进行解构和重组;另一方面,研究一片布等中式裁剪体系,在服装内部结构和穿戴礼仪上做文章,建立东方服饰美学。

    “非遗是曾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继承和转化才能让它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郭艺表示,我们希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的平台,让传承人推动传统手工艺进入现代生活,让设计师把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让运营商吸纳传统元素把品牌运作得更好。 

    走进设计:叫好不叫座,怎么办?

    在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的工作室东方国设计馆,陈列着她十多年来致力于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设计转化和实验的样本。其中,有几把精美的改良团扇十分引人注目,吴海燕坦言这几件作品的设计转化过程着实让她下了不少功夫。团扇使用竹制的扇骨、纸制的扇面,木胎黑漆的扇柄上还镶嵌着螺钿花纹。“为了制作这几把小扇子,每个部分、每道工序都需要不同类别的手工艺人合作完成,我前前后后往返对接了5家工厂。”吴海燕说。

    的确,非遗的设计转化并非一蹴而就,既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关注当代人的生活消费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让设计最终得以落地,还需要对接手工艺人、对接市场、对接传媒……第三场“非遗走进设计”对话沙龙汇聚了设计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各方力量,在交流中大家对接需求、切磋经验。

    卢晓侃是浙江东阳锡艺的传承人,几年来他一直在摸索让锡艺重回人们的生活场景。“在东阳,木雕和竹编比较出名,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看不到锡艺,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做创新,我希望能够将器物的功能和历史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我们从对器物和图案的研究入手,但是仅凭个人的力量研究很难完成,我们希望能够找到院校的支持合作。”卢晓侃还提出,个体从业者在打开产品销售通路方面也面临许多问题。

    对此,独立设计品牌“平匠”创始人胡建明深有同感。“对于那些工艺成本较高的传统工艺产品的市场开发,目前还处在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用户会为产品的设计、制作点赞,但是到了消费转化却并不买单,非遗产品的文化优势始终不敌其他同类产品的价格优势。”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杭州洲际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兴鸯从多年来承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家礼品定制的经验出发提出,非遗要融入当代生活,不仅要在设计上更当代、在材料上更多元,而且在创新作品时可以考虑如何让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工业相互滋养,形成优势互补,在保留传统工艺核心手工构件的同时,与现代工业结合,实现降低部分成本的可能。

    对此,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曾辉表示赞同。“我们现在进入了所谓的工业化,甚至后工业时代,但基于现代手工艺体系的手工业尚未形成,于是吴海燕老师要制作一把扇子需要跑5个工厂,如何形成当代的手工业体系并且形成新型的消费值得思考。”

    郭艺也表示,非遗的转化是要推动或者更好地传承传统技艺,这样的转化才更有意义。只有让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的生活,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这种转化才有价值。

    对于设计助力非遗发展,赵罡提醒,设计领域除了要关注传统工艺类产品的设计转化外,不应忽略对民俗、表演类非遗项目的关注。“以民俗或传统武术类非遗项目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所呈现的表现形式、表达方式都比较陈旧,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比如其表演者的服装在质感、设计感和对其文化内涵的梳理上都存在不足。此外,还有一些口头传统类非遗项目,如何通过现代设计的力量让更多民众关注、接受,也值得探索和思考,将这些工作做好也有利于非遗在当代的传播和转化。”

    “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杭州沙龙创办于2016年,为“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创新品牌与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举办两届。它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成果丰厚、富有成效,已成为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与非遗保护进程中重要的品牌活动,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非遗传承人、业界人士等方面的肯定与关注。

    为继续举办好“大匠至心”传统工艺振兴杭州沙龙,不断丰富论坛形式与内容,突显成效与作用,从今年开始,沙龙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传承人对话”品牌活动为统领,开展系列活动,根据不同沙龙主题增加模特走秀、新品发布、签约合作等活动环节,丰富了沙龙的内容与形式。

    在前期洽谈的基础上,今年的沙龙活动促成了浙江省非遗文献馆、拱墅区非遗保护中心和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研发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签订了共建共协战略协议,致力于共同推进非遗文化的弘扬传播。杭州智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美如意”)分别与杭罗织造技艺传承人邵官兴、湖北省汉绣传承人王子怡、贵州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吴永枝签订了合作协议。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