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8   星期四   农历二月十九   
雨声荷叶香——二十四节气之小暑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7-07-07 13:56:00

图1 小暑节气(作者:广舆) 

  节气概说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每年公历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今年的小暑时间是7月7日(农历丁酉年六月十四)。

图2 小暑三候(来源:网络)

  小暑意为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高空活动。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

图3 荷塘青蛙(摄影:李楠) 

  农事农谚

  小暑前后,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事上主要是田间管理。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益,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

  小暑的标志是:出梅、入伏。这一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信号,在江南,故农谚说“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与此同时,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的季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给农业丰歉带来很大影响,须及早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有关小暑节气的农谚包括:

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

有的年份雨稀少,高温低湿呈伏旱。

夏播作物间定苗,追肥治虫狠锄田。

春苗中耕带培土,防治病虫严把关。

棉花进入花铃期,修治追耪酌情灌。

空闲地上种蔬菜,头伏萝卜不容缓。

雨季造林好时机,精细认真管果园,

冬修榆树夏修桑,修整白杨于伏天。

割晒青草好时机,牲口冬季之美餐。

鱼长三伏猪三秋,增饵防病是关键。

图4 荷花盛开(摄影:曲元元) 

  节气养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人们要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需注意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最热的大暑节气,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人们可以减少外出以避暑气。同时,也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夏天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坐久容易诱发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因此,中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不可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椅凳上。

图5 头伏饺子二伏面(来源:网络) 

  节气食俗

  吃伏面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农民麦满仓。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味道鲜美,还可以“败心火”。

  吃暑羊 在我国鲁南和苏北地区有小暑时节“吃暑羊”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舐牛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民谣是这样说的:“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图6 小暑黄鳝赛人参(来源:网络)

  炒鳝片 俗话说“小暑黄鳝赛人参”,小暑前后一个月产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

  蜜汁藕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等作用,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还有安神助眠的功效。

  (部分图文内容来自网络,经编者整理。)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