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7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九   
刘兰芳:“时代之声”——激情洋溢、豪迈雄浑且独具声韵美感,这个声音响彻20世纪80年代,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来源:大众日报 创建时间:2023-06-19 17:54:00

醒木一块、扇子一把、手绢一条,说书人一人千面,千军万马、古今穿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可谓妙口生花。紧要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观众意犹未尽。

作为中国曲坛的“常青树”,刘兰芳与单田芳、田连元、袁阔成并称“当代评书四大家”,从艺64载,即将80岁,这位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用独具韵味的评叙说表演绎出历史烟波里的无数经典。

激情洋溢、豪迈雄浑且独具声韵美感,这个声音响彻20世纪80年代。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午饭和晚饭时间,一家人都在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她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世上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戏!”初夏时节,告别青翠的远山,驶过麦浪滚滚的田野,刘兰芳在碧波荡漾的雪野湖畔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见刘兰芳只要带着耳朵,她准备了很多故事等着你。甫一见面,她张罗着大家喝水、吃糖,宛如长辈闲话家常。坐定之后的刘兰芳又如同乡人一般谈起了山东的好,说起她与山东人不浅的缘分。采访期间,她说话字正腔圆,铿锵起伏,像一场即兴的评书表演。得知记者与她的名字仅差一字,她爽朗一笑,在《岳飞传》上题字签名。

从“净街王”到“全国粮票”

“现在的岳飞啊,弓刀石马步箭样样精通,兵书战策无一不晓是满腹经纶。”1979年,35岁的刘兰芳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碰头彩”。彼时,她的评书作品《岳飞传》《杨家将》《红楼梦》等家喻户晓,《岳飞传》更是名扬海内外,成为几代人共有的文化记忆。

“直到现在,我家依然保存着一张在聊城体育馆演出时的照片。照片很清楚,很多人都围着我坐,拖拉机上、树上、房顶上全人。”她的巡演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历史在她的讲述中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尚未普及,收音机作为“三转一响”的大件,将刘兰芳的“中国好声音”通过电波传到千家万户。她声音洪亮,神完气足,形神兼备,干练中透着豪迈,天生拥有一副适合说演英雄人物与征战故事的好嗓子。《岳飞传》凝聚了她毕生的心血,一说就是40多年。《岳飞传》开播之初可谓万人空巷,很多商场积压多年的半导体收音机一下子成了抢手货,那个时间段的犯罪率都在下降,她由此获得了“净街王”的美誉。

《岳飞传》虽一炮而红,但成书过程异常艰难。“没资料是最大的困难,书道子那是艺人的命,就因为这个没少掉眼泪。”《岳飞传》的书道子是刘兰芳的伯乐杨呈田先生传下来的,因历史原因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20世纪70年代,起初朋友找到一本《精忠说岳》送给她,因内容有限,她不得不跟丈夫王印权通宵达旦地重新编书。但是,一段《岳飞传》是28分钟,7000多字,录3段就是2万多字,再能写也写不完。于是刘兰芳边录制节目,边随机应变现场发挥,逐渐练就了一身长书“硬功”,在几乎尽是男性的书坛,“杀出”女性说书人的一片天。

生命长河中的各种激流与阻碍成为人生的滋养,如今亿万书迷为她透亮的声音所倾倒,而这背后的人生起落与艰难困苦一言难尽。

成名之前,不满14岁的刘兰芳为了帮家里减轻生活重担而辍学,经人介绍进辽阳县民间杂技团当了报幕员,年龄虽小但心里想的是争取多掌握一些技能,她有空便去茶馆“偷师”。1959年,杨呈田领着扎俩小辫的刘兰芳报考了鞍山市曲艺团。

15岁的刘兰芳开始登上说书舞台,一人扛起一台戏。评书这一行淘汰率很高,天赋勤奋缺一不可,还要经常在舞台上摔打。“‘当啷啷炮声一响,门旗列闪,任标旗闪在两旁’‘亮银盔,宝珠衬,双头将缨左右分’这些不会写怎么办?背!学曲艺,尤其是评书表演,行内有句话叫‘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练不了一张嘴’。”为什么说话能吸引人?刘兰芳的眉梢眼角流露出快意,常年在舞台上说书练出来了,一年365天她得说345天。她每天清晨早起练功,先跑步增强体质,然后背书、练嘴皮子,尤其对书中涉及的诗、词、赋,不背到滚瓜烂熟决不罢休。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曾回忆:刘兰芳刚学艺时,一次把一句“撤水拿鱼之法”,说成了“撤鱼拿水之法”。下课后,没等老师说话,她先红着脸对老师说:“今天我没说好,为了长记性,我罚自己不吃晚饭!”

所有坎坷,终成坦途。几年下来,她说的《杨家将》《岳飞传》《三侠五义》等评书段子,特别受欢迎,不久便在曲艺界崭露头角,迎来个人创作和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

刘兰芳走出鞍山,走向老山前线、田间村庄、工厂矿山、社区百姓……从茶楼、书场到春晚舞台,加之她录制、播讲传统评书和新书超百部,达七千多集、一千多万字,网络时代,追随者依然众多,老百姓就给她取了个绰号——“全国粮票”。

山东缘分

“话说这里是山东省沂南县常山庄村,今天,我要在这里为沂蒙的父老乡亲们说一段评书《岳飞传》……”2023年5月27日下午,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常山庄村,迎来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

舞台上的刘兰芳精神焕发,铿锵起伏、形神逼真的表演让观众如痴如醉。在刘兰芳看来,山东是宝地,山东人热情、好客,济南更是曲艺界的“水旱码头”。

“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济南与北京、天津并称曲艺“三大码头”。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曲艺之乡,济南“曲山艺海”的美名享誉神州大地。曲艺人必然到济南来说书,或者是唱琴书、坠子等,只有经过这个码头才能在全国献艺。

刘兰芳提到了不少山东人,特别是全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原主席陶钝。1963年,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前身)的领导陶钝参加辽宁省新书好书座谈会,观摩演出的新节目。刘兰芳回忆,“当时我还小,唱了一段东北大鼓《姑嫂救亲人》,演出之后聆听陶钝同志的发言,开阔了视野。”

“信里表扬不少,但多半是批评指示,如提示我一定要去念大学。”2009年,刘兰芳艺术生涯五十周年故乡展在鞍山举办,展品中陶钝亲笔用小楷书写的三十余封信件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信深刻地影响着刘兰芳,激励着她数十年如一日深入基层为百姓多说书、说好书。

“原先在鞍山市曲艺团一带就是二十多人,三台车,一个县一个县地演,一演就是三个月。”1980年前后,刘兰芳开始了她在山东的巡回演出,先后曾十下山东,一次演三个月,胡集书会、泰山、沂南常山庄村等地皆留下了她的足迹。

“再次来山东,一定要借《大众日报》对山东的父老乡亲表示感谢。我愿意为山东的父老乡亲服务,为人民歌唱,为人民创作。”她言辞恳切。

传好评书艺术的接力棒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的传承人,刘兰芳2019年当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说到非遗的传承问题,刘兰芳先将自己参加马街书会的见闻娓娓道来。

马街书会有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拥有30多万观众,是中国民间规模宏大的说书(表演)大会。刘兰芳近30年内去过19回,今年正月十三第五届长篇大书擂台赛,重回故地的她感慨万千。几十年前的演出照片拿出来,照片中绝大多数老艺术家都已作古,就连他们的接续人也大多已过知天命的年纪。

评书何以传承千年?“东汉时期的说唱俑就是我的同行,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盲率较高,但百姓都知唐宋元明清,也会明晓忠孝节义。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听说书、看唱戏。老百姓从说书人口中了解到岳飞精忠报国,知道古代的女英雄花木兰、穆桂英等故事,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这是传承的历史。再谈谈说书演员,因为说书主演的是老生,像岳飞、杨六郎、朱元璋、程咬金等都是男主角,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少,女性从业人员更少。评书本身对演员的要求很多,除了嗓子好还要悟性强、脑子快、肯吃苦。”刘兰芳认为,评书演员要在艺术领域得到大家的认可,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她学习赵玉峰的表情、袁阔成的利落、杨田荣的口技,还曾专程到南方向王丽堂学习扬州评话的细而不腻,向河南老艺人丁化南学习武功和拳式。民间自有高人在,刘兰芳多年来辗转于全国各地的书会向民间艺人学习。

“评书作为口述的曲艺形式,神魔斗法、侠义短打、英雄袍带、公案悬疑等传统的梁子、坨子、扣子都靠耳传心授,评书是艺术之集大成者,非常吃功夫,需要表演者有极高的文化、表演修养以及语言功力才能达到登台表演的水平。”她说。评书界有一句话,“听书听赞儿”,赞儿是评书中最精彩的一部分,背山赞儿、水赞儿、风赞儿、火赞儿……对于年轻说书人的赞儿创作,刘兰芳并未提出过多的要求。但她认为赞儿是筋骨,因为好听大家都爱听,这需要从小就开始背,张嘴就能来。说书人得能说三国、能背《铜雀台赋》、能背三略六韬、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

2020年9月25日,刘兰芳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如今她还一直坚持登台演出,“尽管最舍不得观众,但我知道应该给年轻人让路了,接下来将把培养新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为民求乐。”

如何让评书艺术薪火相传?“我的徒弟都不是随便收的,都是观察了三五年,了解他的业务、艺德,他也认可我,才可以。”刘兰芳说,国家会给像她一样的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让师傅带徒弟。现在刘兰芳有40个说书人徒弟以及12个唱东北大鼓的徒弟。人抬人高、自尊自重,她希望能做一个道德高尚的艺术家,真正做到:“出人、出书、走正路”。为什么要拜师呢?刘兰芳直率地说:“不是我的学生,我无法指出他们的致命之处。拜师之后,师生关系就像父子,眼神不对、手势不对,这个扣子散了等都要指出来。扣子没拴好,第二天观众一个都没有。这个不许过沟(破坏悬念),就是把刀一举不许落,如果落把他咔嚓杀了也好、跑着也好就过沟了。”如何设置好悬念,刘兰芳研究了一辈子。

此外,南北评书(评话)在传承方面的差异问题同样引起刘兰芳的关注。2023年6月3日,她在参加扬州“少堂书场”揭牌仪式时了解到,今年是扬州评话代表人物王少堂诞辰134周年,他的侄子、孙女继续传承着这门艺术。刘兰芳认为,茶馆虽说是“斗室文化”,但也成为考验演员能否留住观众的“试炼场”,从南北方茶馆的发展现状可以一窥北方曲艺文化比江浙沪地区传承稍显逊色的事实。

与时代同频

“评书来源于大千世界,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让艺术永葆青春。”刘兰芳现在有一个包含不同年龄段的4人评书创作小组,年轻人写的评书容易缺乏高度、不够大气,年长的杨清江写得好,出版毫无问题但文字稍显啰嗦。刘兰芳笑称自己就像裱糊匠一样,经学生拆解之后,她再进行二次创作。她说评书,每部都需要在整体上重新排兵布局一番,在细节处加入丰富的想象和演绎。   近些年,刘兰芳的评书越来越“时髦”,在评书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思想让评书一直保持着活力。《帕米尔雄鹰》讲述了新疆的少数民族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水儿童不幸遇难的故事,《大孝惟忠》讲述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祖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经历,作为奥运冠军徐梦桃的姨姥姥,她自创评书“梦桃传”讲述徐梦桃摘金之路上的故事……

六十余载的说演实践让刘兰芳的艺术风格自成一派,如伏笔与扣子紧密咬合令听众如痴如醉,在语言风格上看似接地气的浅显口语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纵观刘兰芳的每一部书,力求出新是她不变的追求,或有新颖的情节,或诞生令人过耳难忘的丰满人物。

熟悉刘兰芳的人都知道她天天熬夜,每天晚上都在改稿或者背词儿。如今她迷上了网络小说,一看就是7个小时。她笑着说年纪大了,最怕故步自封,能从网络小说中看到很多新东西以及网络语言。前几年,她还录制了《新斗罗大陆》,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经由传统评书加持的斗罗文化,正是这股紧跟时代的劲头让她一直活跃在评书界。

目前,不少年轻的评书演员很受欢迎,互联网上的评书在播讲的内容方面也愈发“出圈”,郭鹤鸣播讲的《哈利·波特》、张准播讲的《海贼王》等圈粉无数,评书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网络的发达让大家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评书这一传统艺术通过广播、手机App等和热爱它的听众继续保持着连接。

“时代变了,得通过新媒体传播才有新的生命力。”刘兰芳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评书和新媒体的结合,她也乐见其成,平时会刷短视频。“谁不是打年轻时候过来的,应该支持年轻人去探索。”

如今,打开喜马拉雅App,刘兰芳百姓书场的粉丝高达226万,作品累计播放量达几十亿。得知这一数字,刘兰芳既惊讶又欣慰。“说到底,我们说书的内容还是要为现代人服务,这样才能吸引听众。高水准的作品应该既有思想性又兼顾趣味性,无论是评书、戏曲或者其他艺术形式,光把正能量讲得头头是道不行,还得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大家觉得有趣,自然就会喜欢。”(作者系,大众日报记者刘兰慧)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