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8   星期四   农历二月十九   
专访湖南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叶伟平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8.01.11 10:03:54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叶伟平,研究生学历,高级政工师。历任湖南大剧院纪委书记、湖南省湘剧院党委书记,其间挂职湖南省武冈市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现任湖南省文化馆馆长、党委副书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7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7年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叶伟平:2017年省中心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稳步推进。2017年,我们针对2015年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组织了三次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对相关成果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并认真总结、归纳了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我们调整了2016年度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开展模式,采取由省中心统一公开招投标,指导、协助中标单位进行采录的方式进行。12月,2017年度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完成公开招投标,即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图1 女书习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何静华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图2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成果评审会

同时,我们还争取了省级财政资金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数字化采录。目前,梅山剪纸项目的采录工作已基本完成,其成果主要包括30分钟的综述片和120分钟的资料片各一部,以及图片1000余张。凤凰扎染制作技艺和石市竹木雕两个项目的采录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图3 梅山剪纸采录工作现场

图4 凤凰扎染制作技艺采录工作现场

此外,结合正在搭建的数字文化馆平台,我们向文化部申报了“‘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传统手工艺展览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以便更好开展相关项目的宣传展示,丰富我馆(中心)资源内容,引导民众更加关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二、宣传展示工作如火如荼。2017年12月,省中心承办了以“非遗点亮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三届湘赣鄂皖四省非遗联展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展示了四省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近30万民众前来观展。其中的“非遗+扶贫”主题论坛中,来自政府机构、社会企业、传承群体的代表围绕非遗保护与扶贫工作如何更好结合、如何更好整合各方资源等问题,从各自不同视角展开交流讨论并分享经验。此外,我们还组织了湖南非遗传统手工艺博览会、湖南省非遗摄影大展、湖南省非遗法律法规宣传月系列活动等多项宣传展示活动,不仅在工作中锻炼了队伍,也让非遗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更多百姓心中。

图5 “非遗+扶贫”主题论坛

三、队伍建设持续跟进。根据非遗保护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我们于2017年组织了3个培训班,包括全省非遗保护工作会议暨业务培训班、湖南省非遗保护专家业务培训班和湖南省非遗保护管理人员研修班。培训对象既有省内非遗专家,也有全省各市州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同志。管理人员研修班还特别邀请了13名来自我省对口援藏点——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非遗保护管理人员参加,与我省学员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管理能力,并增进两地在非遗保护领域的经验交流。此外,省中心受基层单位委托,先后选派专家赴衡阳、湘潭、常德、永州市举办的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授课,进一步加强了省中心对基层的业务指导。

图6 湖南省非遗保护专家业务培训班

为使非遗培训工作取得更好效果,我们还编辑了便于携带、易于翻阅的口袋书——《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手册》,并将其作为培训资料印发。该书收录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政策文件,总字数8.2万余字。

图7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手册》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叶伟平:经湖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省中心于2007年在湖南省文化馆挂牌成立,设非遗保护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现有专职工作人员6人。省中心还拥有一个400多平米的非遗展厅,用于开展各类宣传展示活动。

图8 湖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帆(右五),湖南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陈友材(左四)与省非遗中心部分工作人员合影

图9 省中心非遗展厅

图10 省中心非遗展厅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湖南省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叶伟平: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因地处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湖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有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较为丰富。

湖南的许多非遗项目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和悠久的历史记忆,比如,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女性专用文字——江永女书,除独特的文字属性外,还与婚嫁、岁时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紧紧融合在一起,在语言文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还有许多非遗项目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如被誉为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根植于湖南独特自然环境下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等。总体上看,湖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不是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它们不仅是我省文化宝库中的耀眼明珠,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财富。

图11 湘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柳建新正在绣制作品《沙皮》

图12 土家族打溜子

图13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之掐花

图14 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代表作品:四十八勾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湖南省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叶伟平:除了前面提到的多项工作外,我认为省内非遗保护工作成果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非遗基础性工作持续推进。2006年至2009年,我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采取多样化的调查方式,开展了全省范围的非遗资源普查。此次普查工作按照不漏村寨、不漏项目、不漏艺人、不漏线索的原则,共走访传承人2.8万余人(次),调查项目2.9万余个,收集实物6.8万余件,拍摄照片15万余张,文字记录4.47亿字,基本摸清了我省非遗资源家底。

普查结束后,我省在认真梳理和评估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对非遗普查成果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整理和利用:一是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纸质、电子和实物档案;二是建立了一批非遗展示馆(厅)和传习场所,包括省级非遗展示厅1个,市级非遗专题博物馆3个,市级及县级民俗博物馆9个、非遗传习所49个、非遗传承基地44个;三是编纂出版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150余部与非遗有关的出版物。

图15 省内非遗资源普查工作

二是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自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先后印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为省内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开展提供了依据。2016年5月27日,《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在湖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获得全票通过,并于2016年7月1日正式施行。该办法将上位法规定和我省实际密切结合,标志着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又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对传承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升全省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该办法正式施行的当天,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同志还在《湖南日报》发表了题为《切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入法治化轨道》的署名文章,为我省贯彻落实非遗法、深入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寄予了殷切期望。

图16 《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

三是非遗名录体系已经形成。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8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4个,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921个,其中,昆曲、端午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皮影戏(湖南皮影戏)以及农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6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7人,市、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924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

图17 苗族赶秋

图18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四是非遗传承人群的传承能力正在提高,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初见成效。我省分批组织了省内28名优秀传承人赴中央美院等国内一流大学参加研修研习,进一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以达到“知情、知艺、知辩”的研培效果。湖南工艺美术学院开展的4期湖南省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其内容涉及湘绣、侗锦织造技艺、瑶锦织造技艺、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木雕、竹雕等非遗项目或领域,240名传承人顺利结业,为我省非遗保护传承培养了中坚力量。

图19 湖南省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学员在结业成果展现场合影

与此同时,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部分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与文化创意、现代设计相结合,不断“筑巢引凤”。在省文化厅的支持鼓励下,北京木真了时装有限公司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非遗工作站,不仅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以土家族织锦、苗绣为元素设计的“一善荷音”系列还在2017北京时装周上大放异彩。通过这一系列工作,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得以与学校、企业就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这一主题开展深入交流,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图20 苗绣创业培训基地

五是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精彩纷呈。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大型系列活动之外,省中心还统筹协调了湖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季”系列活动,包括湖南怀化通道·中国侗族大戊梁歌会暨湖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幕式、“湖南花鼓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何冬保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感受非遗魅力 传承千年文化”非遗项目皮影戏高峰论坛暨“我眼中的非遗·皮影戏展演”、走进国博——“薄施淡彩”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传承保护成果展等。同时,还推出了“依法保护非遗 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宣传月”系列活动,在长沙市的公交、地铁、电台、电视、纸媒、网媒等平台,以及湖南商学院、湖南省文化馆等单位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宣传活动。我们带着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走进社区、高校和长沙街头,为市民进行现场介绍和展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图21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宣传月系列活动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叶伟平: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

一、注重青少年人群非遗保护意识的培养,创立品牌活动。从2016年暑假开始,我们与长沙市教育局联合开展小小“馆”理员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有12000多名中小学生在周末、寒暑假来到省中心非遗展厅,在讲解员等各种实践岗位上进行锻炼,从而了解什么是非遗,为什么要保护非遗,以及身边有哪些非遗。这一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反响,我们计划将这一活动作为我馆(中心)的一个品牌延续下去,把非遗保护的种子植入更多青少年的内心。

图22 小小“馆”理员社会实践活动现场

另外,我们举办了“小小传承人”国际非遗交流活动,甄选、组织31位花鼓戏、湘剧等非遗项目的小传承人,赴英国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主题文化交流,分别在伦敦、伯明翰等地策划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最后在伦敦音乐博物馆剧院做专场主题演出,为伦敦市民和当地华人华侨带来戏曲、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节目,引起热烈反响。

二、结合社会资源,探索新的工作和合作模式。2017年7月,省中心与华晨宝马联合举办了“2017BMW中国文化之旅湖南非遗探访”活动,该活动秉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原则,以“探三湘秘境,生机盎然的精神家园”为主题,邀请近200名非遗专家、设计师、媒体人士,分湘南、湘北两条线路深入探访湖南省11个市州约40余项非遗项目,并举办了多场高规格的文化论坛。探访活动结束后,我们遴选出10位具有创新需求和潜力的非遗传承人,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和交流。作为系列活动的尾声,我们还于2017年11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办了非遗跨界创新盛典暨非遗创意节。此外,我们还联合旅行类网站“蚂蜂窝”推出以湖南非遗为主题的自驾旅行攻略——《BMW中国文化之旅湖南非遗旅行攻略》,鼓励更多年轻人亲身前往,体验湖南的非遗项目,感受非遗魅力之美。

图23 “2017BMW中国文化之旅湖南非遗探访”活动启动仪式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您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2018年,省中心有哪些工作计划?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叶伟平:2018年我们将进行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工作;完成2016年度14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评审验收;全面铺开2017年度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持续开展“小小‘馆’理员”、“小小传承人”赴海外交流等系列活动;我们还计划对所有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回头看”,督查项目保护和传承人履责情况,并通过督查调研,完善项目和传承人管理条例。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叶伟平:省内的非遗宣传平台主要有湖南省文化馆网站(www.hns-whg.cn)“湖南非遗”微信公众号(ID:hunanfeiyi)。“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正在与数字文化馆平台进行整合升级,2018年将推出新版网站。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叶伟平:非遗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在人员紧缺、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直在努力,希望做得更好。非遗保护工作者需要的,除了一份责任心,更重要的是对非遗保护的一份情怀,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有这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付出的心,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文字:由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由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