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0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二   谷雨 谷雨
专访贵州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 2017.11.13 14:17:14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龙佑铭,副研究馆员,现任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任副主任(主持工作),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龙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龙佑铭:回顾2016年,在省文化厅领导下,省中心在非遗研究保护工作上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非遗助力文化扶贫为目标开展工作。在文化部指导下,贵州省率先提出了“文化助推脱贫”的工作思路,由省中心主持编制了《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2016年4月14日,省文化厅、省经信委、省人社厅、省民委、省妇联五部门联合印发了该计划,并于同年联合开展多层次手工技艺传承人群培训工作,参与人数达2.3万余人。

图1 省文化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

2016年12月29日,省文化厅在省中心挂牌成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此后,研究中心在省内12所院校和3个非遗龙头企业分别建立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培训研究站”,共同承担传承培训研究工作,助力文化扶贫。

图2 省文化厅厅长徐静(左二)、副厅长王红光(右二)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揭牌 

二、依托优质资源,注重学研结合。2016年5月14日,在文化部非遗司指导下,贵州省文化厅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省中心设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深入开展学研工作。5月到7月,工作站先后组织了“创意贵州·雷山篇”设计及成果展览,举办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课程设置辅导班”。

三、开展非遗传承管理队伍培训。2016年12月,省中心组织开展了“2016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管理培训班”,就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等内容,对省内各市(州)、县(市、区)文化部门有关负责同志、非遗保护中心骨干进行了专题培训,参训人员超过140人。

四、以非遗博览馆为平台,开展非遗传承传播工作。2015年7月24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省文化厅领导、省中心承建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正式落成,全年免费开放。2016年10月30日,省中心正式加挂“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牌子。目前,馆内共有工作人员12名,常驻传承人10余位,通过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并结合实物、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贵州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延伸阅读:专题丨“走进非遗展示馆”系列之五: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

图3 贵州省非遗博览馆外景正面

图4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同非遗博览馆驻馆竹编传承人交谈

2016年,省中心作为主要承办单位,以博览馆为依托,成功举办了“2016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活动”。该活动以“周周有主题,县县有精彩”为主题,省内20个县(市)通过非遗展示展演、非遗周末课堂、文创产品集市、传统美食、文化旅游及特色产品推介等形式,向民众展示省内各地独特的非遗资源,提升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认知,共举办非遗课堂34场,在机场出发大厅演出40场。此次活动充分践行“百姓参与文化、全社会建设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省内各县(市)累计2800余人参与其中,吸引观众近30万人次,实现了文化惠民,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积极的社会反响。

图5 2016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活动现场1

图6 2016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活动现场2

图7 传承人在2016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活动现场展示技艺

图8 2016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非遗周末课堂

五、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和贵州省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省中心完成了2015年度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共采集各类资源、素材18.9TB,现阶段正对前期采集的资源进行剪辑、验收;省中心积极参与国家非遗中心组织实施的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完成了省内6个试点项目的资源采集、著录工作。此外,省中心还建立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在贵阳市成功试运行。

图9 贵州省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中期审核会

图10 水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老平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六、承办重要学术会议和工作会议。2016年7月,省中心承办了“传统伦理下非遗传承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传统伦理下,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解决方法。12月,省中心承办了“2016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研讨会”,省内各市(州)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参与传承人群培训工作的有关机构代表总结了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工作开展进行了研讨。

图11 传统伦理下非遗传承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实地考察地扪侗寨

图12 2016年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研讨会现场

七、开展非遗交流活动。2016年,根据部省合作协议,在省文化厅领导下,省中心在墨西哥举办“2016墨西哥·多彩贵州文化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并于“十一”国庆节期间组织苗绣、马尾绣、蜡染等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参与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盛大的国庆活动,以实物、传承人现场表演和讲座等方式,展现贵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此外,省中心还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参与“多彩贵州·风行天下”外交部贵州全球推介等活动。

图13 2016墨西哥·多彩贵州文化节暨贵州非遗展现场

八、组织开展“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申遗工作。作为“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参与方之一,省中心在省文化厅领导下,协同石阡县文化馆完善资料,完成视频补充拍摄、制作工作,顺利完成了各项申报任务。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14 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春官出行走村窜寨

九、主持编写了《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总体规划》和《贵州省志·文化遗产志》。其中,《贵州省志·文化遗产志》共131万余字,包含非遗篇70万余字,该书于2016年12月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复审通过。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它的基本建制情况是怎样的?

龙佑铭:省中心成立于2006年10月,是贵州省文化厅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编制14人,在编12人,其中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3名,中心内设有办公室、项目部、活动部、数据信息部和政策理论研究室5个部门。

此外,省中心还根据工作需要,先后在省非遗博览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省非遗传承培训研究中心分别设置相关部室,推进各项工作。其中,省非遗博览馆设有综合部、社教部、保障部;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设有办公室、传承人合作社、创意协会;省非遗传承培训研究中心设有编辑部、发展部、宣传推广部。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工作,您认为贵州的非遗资源有哪些特点?

龙佑铭:我省的非遗资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特色鲜明,多样性突出。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由于山水的阻隔,贵州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较好保存并延续至今。4000万各族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土家族、仡佬族、瑶族、毛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贵州在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辗转迁徙、五方杂处、相学相长之地,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共生、共荣,他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仅造就了“多彩贵州”,也使贵州成为全国的非遗资源大省。贵州非遗项目数量众多,其中,侗族大歌、茅台酒酿造技艺等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不仅是贵州的一张闪亮名片,更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图15 丹寨锦鸡舞

二是分布广泛,跨区域存续。贵州非遗资源遍及省内各个市(州)县,呈现鲜明的地域特征,尤其是民族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黔东南等地,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相当数量的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多数项目还呈现出跨地域分布存续的特点,如侗族大歌主要集中在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和广西、湖南部分地区;苗族古歌源于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广泛流传在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施秉等地。

图16 苗族木鼓舞

尽管如此,一些非遗项目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转型,逐渐失去生存土壤和空间,如苗族古歌、贾理、水书等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逐渐远离,后继乏人,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图17 苗族芦笙舞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贵州省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龙佑铭:多年来,在文化部的关怀帮助下,在全省文化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除前面提到的成果外,相关工作还包括:

一是逐步完善非遗四级名录体系。截至目前,我省侗族大歌、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两个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0项、省级非遗项目70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02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7个。

图18 侗族大歌

二是不断健全政策法规。2008年,我省启动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起草工作,2012年3月30日,该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5月1日正式施行。之后,我省又陆续出台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为非遗保护管理与传承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

三是不断丰富理论研究成果。2009年起,省中心先后编辑出版了《传衍文脉》《民间笔记》《安顺地戏》《侗族单声歌》《余庆花灯》《石阡木偶戏》等一系列综合性、专题性理论研究成果。

图19 省中心部分理论研究成果

四是加强传承传播。积极开展部省合作,省中心先后组织各类非遗项目及传承人,通过展演、展览等形式,赴西班牙、俄罗斯、墨西哥、马耳他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开展文化交流。

五是积极实施研培计划。我省以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为重点,以“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为目的,鼓励传承人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改良制作、提高品质、致富百姓”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着力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拓展市场、扩大就业。培训内容涵盖蜡染、银饰制作、刺绣、陶艺、茶艺等传统手工技艺,仅2016年的传承人培训规模就达到2.3万人。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是否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龙佑铭:一是探索以有形化建设带动非遗传承传播的工作思路。我们一直在构想如何通过有形化建设,以物质载体和平台来促进非遗保护。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数据库硬件建设、软件开发、网站建设等工作,完善了内部刊物。2013年,我们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一个1500平米的展场内举办了“第三届——根与魂·多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故而,也萌生了在贵州建设非遗馆的想法。2015年7月24日,近5000平方米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正式落成,成为国内最早建成的省级综合性非遗馆之一,目前已有50余万人到馆参观体验。非遗馆的建设,不仅为我们宣传展示省内非遗项目、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部分非遗项目的传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20 民众在省非遗博览馆的室外作坊体验古法造纸

图21 青少年在省非遗博览馆传承厅体验蜡画、牙舟陶制作

二是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发展生产性保护,促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我们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举办了“‘匠心创意’多彩贵州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群培训成果展”,选取学员在培训期间完成的器艺、纸艺、绣艺、染艺、银饰、制茶技艺六大板块的441件作品,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综合展示,不仅生动展现了研培工作成效,也为相关制品的展销提供了平台。此外,我们与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三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其市场影响力和生产设计理念,帮助那些适合开展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快速提升自身价值,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使其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促进其传承保护。

图22 省文化厅厅长徐静(右二)、副厅长王红光(右一)、非遗处处长张诗莲(左二)参观“匠心创意”多彩贵州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群培训成果展

除了上面这些工作外,我们一直坚持以“四两拨千斤”的理念和方法,撬动非遗保护与传承传播。一场场“非遗周末聚”活动,让参与地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聚焦非遗、支持非遗,调动了民众参与的极大热情,并通过展演展示、非遗课堂、产品推介、进机场、进校园、进社区等多种方式,使贵州非遗传播到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一个贵州省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撬动了贵阳市非遗数字化地图、数据可视化平台建设和文化资源库建设。用好“巧劲”,以点带面,是我们从近些年工作中得出的重要经验。

图23 2016首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台江苗族盛装展示

图24 苗族鼓藏节

图25 喜庆苗年(摄影:秦刚)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龙佑铭:2017年省中心将努力完成以下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继续推进《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2016—2020年)》,协助有关高校和企业完成研培工作。

二是继续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和其他非遗资料的记录、保存工作;用好“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推进省级非遗项目数字化建设。

三是做好非遗宣传和展示活动,办好“2017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非遗周末聚”、“2017马耳他·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和“守望精神家园——第四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非遗交流活动。

四是加大非遗保护理论研究力度,做好非遗调研、成果出版等工作。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龙佑铭:省中心的宣传平台主要有一个网站、两个微信公众号和一本刊物,即:“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www.gzfwz.org.cn),“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GZ-fuzwhyc)、“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gzsfwzwhycblg)微信公众号和《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双月刊)。

图26 贵州非遗网

图27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龙佑铭:能一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心存感恩。做文化遗产保护是件大好事,上对祖宗、下对子孙,唯倾心、用心、尽心,穷心智,尽所能,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文字:由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素材,经编辑整理。图片:除标注来源的图片外,由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编辑:周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