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非遗之美蕴育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赵书军 创建时间: 2020.06.23 14:21:00

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民间戏剧皮影戏、嘹亮声音透碧霄的民间游艺抖空竹、口耳传唱2000年的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各地陆续落下帷幕。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通过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方式,展示独特的东方神韵、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传统技艺,让人们在对器物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的重新发现中,更加坚定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仍在不断发展的灿烂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技巧、为人处事的哲理、治国理政的智慧,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浸润于中华文化的每一个根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文明赓续的重要象征,创新发展中华文化、保持文明定力的坚实根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保护传承发展的水平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多次调研活动中考察非遗项目、购买非遗产品,与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鼓励他们把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非遗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关怀。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传统习俗、技艺正在失去曾经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衰落或消失的危险。从这个角度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大力强化保护,更要不断创新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真正地让非遗“活”起来,让人们可感、可知、可参与。

在推动非遗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全国文化和旅游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大保护力度,提升传承效能,积极推动“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就业”“非遗+体育”“非遗+餐饮”等工作,以“非遗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果惠益人民”为导向,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理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弘扬非遗时代价值,展现非遗时代风采,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传统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已成为向全社会宣传普及非遗知识、展示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重要平台,全国人民共赏非遗保护成就、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重要节日。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大多数活动在线上开展,古老的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非遗技艺与产品频频“触网”,如此鲜活生动、富有情趣的画面,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保护经费不足、保护意识不够、传承人接续不力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何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所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可以为良”,这是良好造物的审美标准,也是非遗发展中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

首先是解决“工于器”的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要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非遗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倡导非遗融入生活、服务社会。要持续深入地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宣传展示非遗在人民大众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要让每一位非遗人各尽其能、各展其长,为全民战疫注入非遗力量。

其次是解决“匠于心”的问题,培养匠人精神、创作匠心作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每一个传承人,需要传承人具有足够的自信、热爱和匠心。非遗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在“用”,需要不断地传承、创新和流动。所以,要不断加强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健全非遗传承立法工作,提升传承人的法定地位。要在非遗传承人群中倡导初心、匠心、真心,创作既有传统文化气息又有现代质感的有温度、有情怀、有生命、有乡愁的非遗作品。

再次是解决“成于事”的问题,即以非遗之美树民族文化自信。中国非物质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每一个人都是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要坚定文化自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做到非遗发展为了人民、非遗发展依靠人民、非遗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片土地的历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历史。”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深融于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印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是系统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要发挥各级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也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让保护传承的观念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做到慎始如终、慎终追远,涵养出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编辑:李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