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6   星期五   农历三月十八   
书讯 | 《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论》 李荣启 著
来源:“中国文联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 2021.01.25 10:05:00

from clipboard

《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论》李荣启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的学术著作。全书内容分为三编,第一编是从基础理论层面和宏观的视角,探究和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性质与价值、保护意义与科学保护、保护理念与原则、传承机制建设与法律保护等重要理论问题,并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做了具体分析。第二编系统深入地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种保护方式,即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生活性保护。紧密结合实践范例,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了实施每一种保护方式的意义、对策及有效途径。第三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研究。在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后,分章探讨了语言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非遗、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传统工艺美术类非遗、民俗类非遗的保护。

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理论著作,图文并茂,既有深入的理论阐释和作者的思考见地,又有大量的范例分析和对策建议,能够切实指导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帮助读者深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性及非遗保护的特点规律,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录

第一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

from clipboard

云南香格里拉松赞林寺

第一章 绪论 /00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释义/003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011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024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之我见/031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研究的构想/043

文章链接/048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原则 /057

一、更新观念、端正理念/057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074

典型范例/093

第三章 传承人保护与传承机制的建设 /100

一、传承及传承人的现状/100

二、传承的主体·形式·理念·义务/115

三、对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129

典型范例/142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156

一、法律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56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实践/163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探索/169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的思考/176

典型案例/185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189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189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212

三、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2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问卷及分析/226


第二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研究

from clipboard

四川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

第六章 抢救性保护 /234

一、抢救性保护的必要性/234

二、抢救性保护已有的实践/240

三、抢救性保护的理念与对策/249

第七章 整体性保护 /260

一、文化生态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60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实践/266

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现状/272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理念与方式/285

第八章 生产性保护 /298

一、生产性保护的提出和界定/298

二、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性/301

三、生产性保护的可行性/307

四、生产性保护的途径/309

调研报告在生产性保护中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316

第九章 生活性保护 /346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生活、植根于民间/346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民众生活/355

三、生活性保护的理念与方法/369


第三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研究

from clipboard

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脊天府大巡游

第十章 对语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84

一、语言文化遗产的特性与价值/389

二、语言文化遗产的存续现状/394

三、语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对策/396

第十一章 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 /405

一、挖掘抢救:做好基础性保护/406

二、宣传教育:落实传承性保护/412

三、合理利用:坚持发展性保护/415

第十二章 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的保护 /419

一、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是做好传统表演艺术保护的前提/420

二、维护与营造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保障传统表演艺术生存的关键/427

三、加强活态传承,是强化传统表演艺术主体的重要方式/432

四、坚持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是增强传统表演艺术生命力的

主要途径/437

第十三章 传统工艺美术类非遗的保护 /442

一、健全政策法规保障,加大保护扶持力度/446

二、注重整体性保护,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448

三、完善传承机制,增强传承活力/457

四、坚持创新发展,造福广大民众/463

第十四章 民俗类非遗的保护 /470

一、科学辨析民俗事象,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观/471

二、遵循民俗文化的演化规律,在保护中传承发展/476

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复兴民俗文化/481

四、盘活民俗资源,发展特色民俗旅游/487

参考文献 /493

后记 /505


作者简介

from clipboard

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主要从事文化艺术理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承担和完成过十几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本院的重点课题。已出版专著:《文学语言学》《艺术语言论》《艺术概论》《文化与艺术的多视角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等9部;出版合著:《生活中的色彩美》《文化国力论》《中国先进文化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学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等14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及评论200余篇,论文论著均有获奖。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过《生活中的色彩美学》;在超星学术视频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系列讲座;在全国各地为非遗干部培训及开设社会科学普及讲座及学术讲座近百场,广受好评。

后记

李荣启

2019年6月16日

当这部专著定稿时,我由衷地感到释然。2013年本课题立项之初,我曾有些忐忑不安,因为,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问题,是一个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课题,它不仅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和精神,遵循非遗自身的特性和传承发展规律,富有创见性地探索和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还要贴近实际地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并形成较为系统的非遗科学保护的正确思路和理念。撰写这样一部专著,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既需要有丰富的非遗保护实践体验和大量的资料与案例的积累,又需要有较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一定的综合创新能力。但当我沉下心来细思量后,增加了做好此课题的底气。几十年来,由于潜心科研,本人已经具备了在所涉猎的学科领域应对挑战和破解难题的能力。

自从1994年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基础理论室后,本人一直是专职研究人员,曾从事过美学、文艺学、艺术语言学、文化理论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在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中,不仅收获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且提升了理论水平。由于有较宽阔的学术视野,对于本论题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能够融汇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知识深入阐析,避免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

21世纪之初,随着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政府开启了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事业。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02年、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三年相继成功举办了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人有机会参会并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更为幸运的是,2004年,本人又成为王文章先生主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题组成员,此课题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具有首创性。我撰写完成了两章,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原则与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11的出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该书改编的教材及修订后的教材一直畅销,是普通高等院校、文化及相关系统培训广泛使用的、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科书。之后,我还参与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课题,这些课题主要有:中国传统节日研究、弘扬节日文化研究、“十三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的编撰等,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十多年来,我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实践,获得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调研及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我曾参与过多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考察、规划纲要论证、建设情况评估,参加过多次专题调研、课题调研及立法调研与执法评估,深入到不同省市的十几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深人了解情况,等等。大量的实地考察调研,使我拥有丰富的体验和感悟,有针对问题引发的思考,有大量而充实的事例和典型个案为论据,因而避免了理论研究的主观性、空泛性,能较为充分地体现出理论源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由于书中所举事例绝大多数是源自本人实地调研得到的第一手材料,保证了本课题研究“接地气”,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在课题的深人研究中又能不断地提出新的理论见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对策与方法。

这部论著是本人基于十几年来的非遗保护理论和实践积累,且悉心探索而完成的一部倾心之作。其内容主要是在基础理论层面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涉猎的一些重要问题,紧密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行系统思考和探讨,既辨析清楚相关概念、理念,并针对保护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深人的理论阐析,进而得出理论见解;又注重在实践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突出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使其能够指导现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新时代非遗保护实践服务。本书在探讨非遗保护理念、原则、方式、方法及分类保护等重要理论问题上,提出了不少个人的思考与见解,或许有的观点还不够成熟,或许有的论述还不够全面,有些见解更需要经受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检验。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新思考、新观点,方能凸显出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性。

在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深入发展之际,需要有融注着科学保护新理念、新方式、新对策的研究成果来应对非遗保护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本成果对有效地促进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科学发展具有较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各地区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具有切实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课题自2013年获准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后,经过四年多的潜心研究,终于要出版面世了。回顾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我深深感到在基础理论层面上探讨非遗保护问题,重要的是不能局限在书斋里且停留在文献梳理上,而要有丰富的保护工作实践和充分的实地考察、调研,才能获得符合非遗保护客观规律且能指导实践的真知灼见。走向田野、走进民间,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而且通过置身于各种民俗活动、现场观摩各类民间艺术的表演、观察乃至参与传统手工艺项目的制作,才会真正地感受、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才能颖悟到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核及民众的精神睿智。更为重要的是,当你深入到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中,会使你不断地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愉悦心灵,并会受到堪称“民间国宝”的老艺人们那执着、敬业和认真的工匠精神的熏陶。这些收获是一本书所无法承载的。

本书出版前,本人已于2016年5月出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该《文集》收录的内容包含此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一些阶段性成果。这部《文集》出版后已被有些地区和单位选作非遗保护工作干部培训教材。此外,本论著中的一些章也曾经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艺术百家》《文化月刊》《中国文化研究》《民艺》《艺术时空》《美与时代》《非遗保护与研究》《广东文艺研究》《非遗传承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并有两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这些已发表的阶段性成果在学术界和非遗保护领域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书能顺利完成,得益于各级相关文化部门和众多师友的支持和帮助。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先生给予我一以贯之的信任和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给予我参加非遗保护研究和保护实践的大量机会,为做好本课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支持本课题的考察调研,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下属相关文化部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周到的安排,使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翔实的资料。为了能够图文并茂、保质保量地出版此书,中国艺术研究院给予了后期出版资助。中国文联出版社邓友女编审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书中的插图除了标明提供者外,其余图片均由李荣启、唐骅拍摄。唐骅先生为全书选编了插图,我的学生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在此,对鼎力相助的所有单位、师友、亲人,致以最真挚的谢意!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