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以大理白族“绕三灵”为例
作者:杨宴君 创建时间: 2006.06.23 15:57:41


     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

   ――以大理白族“绕三灵”为例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杨宴君

    在世纪之交的200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全球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公约》。这些公约的通过,不仅为解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可能会导致文化同源的问题寻求保护措施,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对文化多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构建了一个平台。
    一、文化多样性
    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中国56个民族中云南的民族占了近一半以上,大理同样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感情的方式,使每一个民族因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同而积淀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板块。所以决定了产生白族“绕三灵”的特定环境。大理经济生活的多元发展,也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白族是大理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17世纪白族的先民就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到了公元八世纪白族、彝族的先民白蛮与乌蛮建立了南诏国、大理国,创造了辉煌的南诏大理国文化,而南诏大理国文化一度作为云南本土的主流文化存在500多年的时间,对云南以及南亚国家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白族是南诏大理国文化的创造者和直接继承人。而“南诏国最大的功绩是产生了一个推动云南历史发展进程的白族”。
    在明朝入滇后先进强势的汉文化对本土文化形成了最大的冲击,在此后白族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延续下来,在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同时保持了民族性的一面,这与白族文化中所具有的既有借鉴、吸收,又有判断、取舍的运行规律是一致的。但是,直到今天,白族内部社会的发展仍然不平衡,生活于山区的白族大都还采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文化形态上与洱海中心地区的白族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这些地区仍保存了最为丰富的白族原生态文化,并多以非物质形态存活于白族主流文化边缘。如云龙白族打歌、白族傩舞“耳支歌”,洱源县白族唢呐音乐、西山白族调,剑川县白族民歌、序事长诗,鹤庆县白族的银铜工艺等,以及现仍保存于云龙、洱源、鹤庆等县的白族吹腔戏剧。这些多样性文化与洱海地区的白族本主文化、以“绕三灵”为主的白族民俗节日文化、大本曲、洞经音乐艺术等构成了白族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客观的和科学的人类学眼光来看,文化相对主义向人类展示各民族的文化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②大理地区由于民族众多首先就具备了文化多样性的特色,一些民族过去长期滞留于现代社会的某一发展阶段,其传统文化较多地保留了发展阶段中的文化形态,保存了远久的遗风遗俗和异化形态,包括在中原地区现已失存的古代习俗,所以古人有“中国失礼,求之四夷”之说。如大理地区白族的“绕三灵”,是白族独有的人与自然、人与神和谐的民间狂欢节日,体现了古老的白族本主崇拜和社祭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原始祭祀形态;是白族原生态民间舞艺艺术创作天才代表作的原始发生地、保存地和传承地;是承载白族许多重大历史信息和原始记忆,是中国古代原始生殖巫术和婚俗遗孓的历史见证。大理绕三灵使人的生命快乐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愉悦。人们参与这个节日的目的,不是追求飞升天堂的肃穆,也不是以获取财物为内容,更不会激起人类之间的仇恨,而是充分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它是白族人的“伊甸园”,是白族人享受生命自由的“快乐园”。
    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中指出:“每种文化代表着一整套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价值,因为每一个民族通过其传统和表达方式最完美地体现其存在于世界之林。文化特性是一种激励性的财富,它能提高人类的发展能力,推动各民族和集团从其历史中吸取营养,接受与其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外来帮助,并从而继续自身创造过程”。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价值不仅为大理地区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为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我们认识和评估白族“绕三灵”的文化价值就是为进行保护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强对白族“绕三灵”的保护是为了使其健康发展
    在实施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我们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民族文化必须面对现代文明。我们决不可能在建设现代文化时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但我们也不可能做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绝缘,在现代经济生活日趋丰富多彩的今天,在外来强劲文化的冲击下,就要找寻保护工作的科学定位座标。文化史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演变发展的,“传统”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其本身就是一个继续创造的过程,所以,变化、发展是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的基因和动力。因此,我们在讨论文化保护的时候,必须要建立在发展的基点上,没有发展就很难谈保护。
    在对传统文化实施保护中,必须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以社区保护为主体。作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社区群体的认识问题
    在政府制定相关的保护条例和措施的原则下,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是实施社区保护的首要因素。社区是非物质文化生存的土壤,原生的社会环境、原生的文化氛围、群体的历史记忆构成了非物质文化生存的基础条件。白族“绕三灵”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是以基层社区为主,在保护中不仅仅只是对主体事件的保护,同时还要对人文生态环境、传统习俗的保护,使这一文化形式不仅成为当地民众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同时也能随着习俗的存在而能自主生存。社区居民的认可是实施保护的先决条件,可以说社区居民的态度起着决定这些文化遗产命运的作用。社区的居民可分为两部份,一是当地机关工作人员,二是当地的农民。从过去的调查来看这两部份居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所以,社区保护中至关重要的是当地机关工作人员要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原始发展状态中存在的某些有悖现代道德准则的因素,要善于鉴别,剔除与吸收,不能一概否定,把真金与沙子一起泼了。只有基层干部认识保护的价值后,才能帮助当地社区的其他居民提高保护意识,才能有效地组织社区的保护工作,成为社区保护的核心力量。其中,政府的文化部门是一支主要的力量。     

    (二)保护与传承问题
     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承传是重要基础,没有传承就无法实现长期的有效保护。各民族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的不同而积淀了不同特色的文化,社区的同一人文生态环境、同一经济模式、同一生活习俗以及社区的认同意识,这些不仅是构建了产生这一文化遗产的相关条件,同时也是传承这一文化传统的场所。所以,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不仅是保护的有效措施,也是传承的有效途径。如我们同时在文化部命名的几个民间艺术之乡的社区内都建立相应的传习组织,用“父子相传、祖孙相习”的方式来进行传承。如我们在白族吹腔戏保护社区内建立“白族吹腔戏剧传习所”,以当地社区的吹腔艺人为师来教授当地社区内青年人学习吹腔艺术,让青年人同一人文环境中继承这一文化传统,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把保护与传承结合在一起,用保护来促进传承,用传承来实施最有效的保护。在传承的工作中,当地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扶持,而这种扶持是两方面的:一是以较为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文化遗产,作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和社区乡土教育环境;二是给予必要的倡导和经济支持。
     (三)保护与发展问题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处于动态存在的状况之下,就其本身除具有最初的原生态文化因素外,也包涵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变化的次生态文化因素。就有些原生态文化娱乐节目而言,“任何文化遗产的生态都不会长久地处于停滞状态,特别是这些节目本身就是动态的演出,某些节目内容难免杂揉一些消极、落后的糟粕,这就要在整理如旧,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做必要的删除,这反而有利于生态的平衡与稳定”。③面对现代文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的交流,不断地吸取新的营养而更加丰富,实际上是一个“继续自身创造成”的过程,“变化”是难以避免的,发展才是其生存的基因和动力,如果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在“封存”的禁锢形态下,最终只会导致这种文化慢慢走向枯萎而最后死亡。所以,对于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保护外还要发展,发展也是基于保护,这是一对矛盾,也是互为辩证关系,这正如《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中所说的:“文化特性是一种激励性的财富,它能提高人类的发展能力,推动各民族和集团,从其历史中吸取营养,接受以其固有特点相适应的外来帮助,并从而继续自身创造过程”。
    有的学者指出今天中国的现代社会,得益于56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这些民族开展对话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促进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制的形成。政策的主导地位与积极性,学者的研究和社区的努力,有助于受威胁的传统及生活方式积极地去顺应变化,或稳定自身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注释:
    ①、②曹兴:《亚洲民族在全球化中的地位》,载《亚洲民族论坛》方铁、肖宪主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③曲六艺:《认真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载2003年《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编辑 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