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7   星期六   农历三月十九   
广东东莞非遗培训班聚焦申报与传承人记录工作
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谭志红 创建时间:2024-03-27 16:16:00

3月14日,由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2024年东莞市第一期非遗培训班举行。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宋俊华和广州文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奕贤,分别聚焦“省级非遗传承人、市级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申报解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操作规范及案例分析”,为本土非遗专家、专干、传承人带来针对性、指导性极强的讲座。

本次受邀来莞讲课的两位老师,均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中,宋俊华主要从事传统戏剧、非遗理论与实践、公共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十多部著作,参与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政策、规划研究与编制项目几十项;蔡奕贤从事非遗申报、数字化记录工作近15年,累计记录35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68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统筹执行的13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被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评为优秀项目,执导作品《红腰带》获国家艺术基金主办的“非遗·影像·实验记录”作品展映会“最受欢迎影片”。

3月14日上午,蔡奕贤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从国家标准、成果解析、类别拓展、省级要求等不同维度,详细讲解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操作规范。“年华易老,技·艺永存。”她表示,开展传承人记录工作意义重大——全面记录,保存文脉;巧思精制,推广传统;研究利用,发展文化。她认为,传承人记录工作除了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操作指南》,遵循一般的实施规范外,还需根据所记录传承人、非遗项目类别的不同,在拍摄时关注不同的重点,在记录内容和量化要求上作出区分。

3月14日下午,宋俊华重点解读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市级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申报。他表示,系统性保护、服务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非遗保护的新要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主体,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直接目的是提高非遗可见度和影响力,根本目的是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非遗生命力。因而要理解认定原则,熟悉申报条件,并针对传承人申报表、项目申报表填写中常见的问题,如个人简历未突出核心技艺、传承谱系不清晰不准确、授徒传艺情况重点不突出、核心知识核心技艺叙述不清晰、贡献归纳不清晰、归类不准确等,进行了详细解析。

杨氏太极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志强表示,非遗是自认与他认(国家、国际)的结果,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次培训让他懂得传承人的契约坚守和传播传承的责任,前辈传承人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

虎门白沙油鸭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方智豪表示,通过蔡奕贤老师介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操作规范,结合分享“黎家狮”黎伟记录实例,了解到传承人记录工作的意义及必要性,再通过宋俊华老师对省、市级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申报解读,更加系统地了解了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申报工作的开展标准和要求,对自身项目记录工作的开展以及后续申报有很好的参考与指导意义。

虎门镇文化服务中心非遗专干黄雪颖说,这次培训让她直观地了解到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做法。原来,抢救性记录工作不仅仅是把技艺记录下来那么简单,还包括了实地调研、技艺梳理、影像拍摄、文字记录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心去做,才能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她还体会到,抢救性记录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特别是对2024年虎门镇开展林旁粽抢救性记录工作具有现实指导作用,可谓受益匪浅。

申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近年来,东莞高度重视非遗项目与传承人申报工作,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截至目前,东莞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67项,传统技艺、民俗、传统医药等十大类别非遗全部涵盖。(图片由东莞市文化馆提供)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