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惠安探索非遗传承保护的产业化推进之路——文化的觉醒 产业的蝶变
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殷斯麒 陈凌鹭 骆艺玲 创建时间:2017-05-02 10:07:00

木雕《白云深处》

南派布袋戏(摄影:陈峻峰)

惠女风情表演中,小惠女与大人一起搓丸子(摄影:陈起拓)

匠心独运的石雕作品(摄影:庄德平)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摄影:林细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更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的创意资源宝库。惠安置县千年,拥有一大批灿烂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建构,既有名扬海内外的石雕、保存千年的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精致独特的惠女服饰,又有惠安木雕、惠安南派布袋戏、铁罗汉茶制作技艺、崇武鱼卷制作技艺……它们从历史深处而来,衍生出多样的文化产业,也融入百姓生活,助推文化事业,是惠安一张张闪亮的名片。近年来,惠安不断加强非遗的传承保护,探索出一条产业化推进之路。

  文化的觉醒 三大非遗享誉世界

  提起惠安,绕不开的就是惠雕、惠建、惠女。这里是世界石雕之都、中国建筑之乡,还有历经风霜却依然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创造美好生活的“惠女精神”。而最让惠安人骄傲的是,惠安石雕、惠安女服饰、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均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惠”品牌也因此被赋予了文化瑰宝的特殊价值,承载历史,支撑发展。

  惠安关于石雕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千年间,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激发了惠安雕刻艺术源源不绝的创作活力。圆雕、浮雕、线雕、影雕、沉雕……惠安的能工巧匠们凭借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在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与精美的石雕艺术相映生辉,惠安建筑大军同样遍布华夏大地和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后,从惠安东部各镇走出去的建筑工匠或组建自己的建筑承包队,或成立建筑公司,活跃在国内及东南亚、北美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世界各地挥洒才情与汗水,马来西亚槟城“观音圣像八角亭工程”、山东诸城清明上河园古建筑工程、辽沈战役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等等,无一不凝聚着惠安建筑工匠的心血。

  曾经闭塞、落后的“地瓜县”,今天早已跃居全国百强县。沧海桑田的背后,离不开“惠女精神”的传奇。而从古代百越遗俗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碰撞交融演绎而成的惠安女服饰,其意义已不仅仅是一身服饰,更是惠安的文化符号、文化认同、文化动能。2014年5月,惠安城市形象标识出炉。标识的整体造型脱胎于惠安女服饰独有的三角形构造,结合了惠安女服饰黄斗笠、蓝上衣、花头巾的颜色搭配,勾勒出惠安女的意象图形。如今,与惠女、惠安女服饰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正在勃兴。

  “三惠”龙头之外,犹有广阔天地。惠安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省、市、县四个梯队,共计60个项目。用心打造的非遗方阵,折射出惠安人在构建现代城市文明中的文化觉醒,不仅让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有了肥沃的土壤,也带动起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

  产业的蝶变 向传统文化要品牌特色

  在惠安,非遗的传承保护不仅是在“花钱”,也是在“赚钱”。它不仅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心剂”,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添加“催化剂”。传统产业一经与非遗水乳交融,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品牌和特色,如虎添翼;而传统产业跨越发展后的反哺,又为非遗的传承保护打下了更为坚实的支撑。

  惠安雕艺,源于古代黄河流域,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具有精雕细琢、纤巧灵动,讲求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的南派艺术风格,是中国南派雕艺的代表,堪称中华一绝。惠安艺人用坚硬的锤子凿子,敲出了欲断还连的蚕丝蚕茧、通体通透的龙柱、盛满鱼虾的竹笼……用石头阐释灵动之美。2006年,“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惠安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雕刻)之乡”等称号,2015年10月,“世界石雕之都”花落惠安。世界级的文化品牌让惠安雕艺发展底气十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惠安县有雕艺企业843家,从业人员逾10.8万人,年产值近200亿元。

  在庞大的产业家底支持下,惠安雕艺创新发展实力大增。今年惠安将以全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的惠安雕艺文化创意产业园为“点”,建成博物馆、雕塑公园和会展中心,高水准打造一批大师工作室、民间艺术馆和创客新工场;以惠黄路、惠崇路为“线”,提升道路两侧雕艺景观品位,打造30公里雕艺文化长廊;以县域内雕艺文化企业为“面”,让雕艺产业与文化、旅游和“互联网+”深度融合,进一步壮大惠安雕艺产业。

  惠安女服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与惠女服饰、惠女民俗相关联的文化产业悄然兴起。如今惠安女民俗风情已成为福建省五大旅游品牌之一,惠女们身着惠女服饰到国内外推介旅游资源,展示惠女服饰文化;惠安女民俗风情园、惠安女美术写生基地、惠安女摄影创作基地、惠安女风情文化村等一批文化企业,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一睹惠女风情;惠安女卡通人物伴手礼,让外地游客爱不释手。随着这些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惠安妇女加入到惠女文化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惠女文化传承更加深入人心。

  还有不少非遗项目在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或依附于旅游等其他产业,或另辟蹊径,成为独特的存在。

  在吃方面,崇武鱼卷从最早家庭主妇制作的民间小吃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随着制作工艺不断改进,越来越受当地人乃至外地人欢迎,产品远销海内外,先后涌现“中华老字号”瑞芳鱼卷、“泉州十佳名小吃”曼玲鱼卷和客记鱼卷、阿邦鱼卷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鱼卷生产企业。目前仅在崇武地区生产鱼卷的加工厂、小作坊超过100家,年产量5000多吨,年产值1亿多元。

  在玩方面,“顶肚脐”这项崇武渔民的竞技活动,在旅游或是民俗活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曼玲杯渔家角力(“顶肚脐”)竞技赛在潮乐村年年举行,为了让“顶肚脐”更具地方传统文化品位,潮乐村成立了渔家角力协会,在角力板上雕刻惠女头饰、渔船“龙头”及渔物等图案作为装饰,专门设计定制具有传统渔民服饰风格的“红柴汁讨海衫”,作为参赛者必穿的“运动服”。如今除了潮乐村,“顶肚脐”也出现在崇武镇其他村组织的民俗活动中,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看点。

  惠安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

  一、国家级保护名录

  惠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惠安石雕

  惠安女服饰

  二、省级保护名录

  惠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惠安石雕

  惠安女服饰

  惠安木雕

  惠安南派布袋戏

  三、市级保护名录

  惠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惠安石雕

  惠安女服饰

  惠安木雕

  惠安南派布袋戏

  龙雀铁罗汉茶制作技艺

  顶肚脐

  惠安烙画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