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7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九   
大学如何助力非遗创造性传承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高素娜 创建时间:2016-11-21 09:11:00

雕漆技艺传承人李志刚的作品《剔红鸿福官帽椅》

 江西东固传统造像传承人刘节旺与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刘丹洋合作的木雕作品《钟馗与小鬼》

    日前,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北京市总工会、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大学与非遗——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创作展”在北京太庙艺术馆举办,共展出国家级非遗大师、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中央美院教授和学生共90余人创作的240余件作品,涵盖剪纸、木雕、玉雕、漆器、珐琅、民居营造、竹编、刺绣8个门类,不仅呈现了各非遗门类精湛的传统技艺与优秀的原生传统,也是大学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发生关联的一次集中展示。

    近年来,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国家的重要课题,亚太地区的高校正在实施的“大学与社区非遗传承的关联互动”实践课题,也是我国正在借鉴的一种传承模式。据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介绍,2015年初,文化部决定实施振兴传统手工艺的中青年传承人培训项目,鉴于中央美院的学科建制、师资力量以及在非遗教研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委托该院开展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这也是国家首次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入高校。截至目前,中央美术学院已成功举办4期“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邀请了来自汉族、蒙古族、侗族、白族、土家族等9个民族共98位中青年传承人参与其中。“大学与非遗”展即通过展出历届研修班优秀的创作成果,体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的核心理念,展示大学与非遗创造性传承的途径与方法。

    知情、知艺、知辩

    由于非遗项目具有文化多元、类型丰富的特点,其文化内涵与技艺传统也自成体系,因此,对于“非遗进校园”社会上产生了一些质疑。作为国家首个试点单位,中央美院是如何开展教学的呢?对此,中央美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说,中央美院的研培试点课程包括交流与教学、创作实践、成果展示三部分,以“知情、知艺、知辩”为教学宗旨。“‘知情’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发下,让传承人意识到自身非遗门类背后地域性文化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做文化的‘知情人’和‘持有者’。‘知艺’是倡导传承人秉承上一辈传人精湛的传统技艺水平,能保持本社区技艺传承的代表性。‘知辩’即在文化持有与技艺精湛的基础上,面对社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时期,辩证地对待传承与创造的可持续之路。”乔晓光说,“三知”的概念同样也适用于高校教学,高校非遗学科专业同样要对多民族社区非遗的文化传统“知情”、要了解文化禁忌,同时对非遗的传统手工技艺要了解、要有对技术与民艺品质的判断能力和甄别力,要知道传统技艺的评价原则,要能辩证地对待继承与创新,要以社区的社会发展需求为主体,尊重和发挥传承人的才能和潜能。

    乔晓光介绍,在中央美院的研培试点工作中,相关文化课程为传承人带来了新的文化视野和国际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经验,开阔了传承人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学院相关专业学科对其所代表的非遗传统的认同与高度赞赏,也使非遗传承人增强了对自身传统的再认识与坚持传承的信心。传承人带来的非遗资源,也为在校学生打开了一个活态的艺术新天地。正是在这种比较中,传承人认识到了自身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坚持传承的意义。“研培工作实际就是社区和大学的对话,传承人把活态的文化知识和技艺传统带到了大学的课堂上,传承人就是最好的老师。”乔晓光说。

    创造性传承不是另起炉灶

    这种创造性传承并不是另起炉灶或从零开始,它由民众意愿、生活需求、市场流通、个体传承人的才能发挥等多方面因素构成。来自广西柳州侗寨的韦凤仙,带着自己传承实践的难题与创业的希望参加了培训。她说,培训不仅让她认识到自己擅长的刺绣要好好传承,也懂得了村寨里传统剪纸的文化价值。她表示,回到家乡,在带领村上的妇女传承刺绣的同时,也会去学习剪纸,并组织妇女更大胆地寻找发展的机会。

    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人李文天说,由于当前人们的心理浮躁,以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等诸多原因,有的非遗项目仅剩一些中老年人在苦苦支撑。央美老师的指导让他认识到应该如何更好地把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下去,并应用于现代家居生活当中。江西东固传统造像传承人刘节旺说,在央美培训期间,他尽可能地把平时所学的手上功夫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让他们用专业的眼光去提建议。这不仅拓展了他的眼界,也使他产生了许多新想法,让他更有信心把东固传统造像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福建寿山石雕传承人陈为新说,自己从艺已20多年,在师傅和师长的口传身教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但总觉得有所不足,那就是文化情怀和文化素养的缺失。“作为工艺美术的手艺人,是坚持艺术、坚持原创、坚持手艺,还是追求市场、追求金钱、追求名利,着实考验一个人的定力。而这个定力来自不断的学习——理论学习和人文知识的学习,这样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要走向何处。”陈为新说。

    2016年2月,中央美院非遗研究中心田野调查小组的张冬萍、邹丰阳、董永俊三人前往甘肃陇南班杰军的家乡,对白马人最盛大的祭祀民俗活动进行回访调研。这不仅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非遗传承与社区关系,看到了班杰军家乡非遗传承的现状及现实问题,也引发了他们对研修方式的新思考。“通过社区的回访与考察,我们认为,高校的非遗研究工作不能仅仅立足于传承人的创新与创收能力,更应该深入根本层面,提高传承人的总体认知与文化自信,回归社区传承,激活传承热情,通过全面的研修计划,推动非遗的可持续活态保存,让传承更加传统。”乔晓光说,今天,大部分非遗资源仍然是学院知识体系之外的文化存在,而多民族村庄独特的社会生态有待人们去敬重和认识,这也是建立本土艺术信念和文化创造的必修之课。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