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20   星期一   农历四月十三   小满 小满
担当起戏曲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使命——戏曲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研讨会述要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张欣然 创建时间:2016-10-31 16:15:00

    近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省文化厅和泉州市政府主办的“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中外戏剧展演”在福建泉州举行。展演期间举行了“戏曲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研讨会”,来自国内外戏曲界的近30位艺术家、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国戏曲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现状,研究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质和未来发展方向。

    重视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

    中国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王文章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传统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戏曲艺术家和工作者需要认识中国戏曲本身的艺术特质,思考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共同交流戏曲传承发展的经验。他认为,中国戏曲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戏曲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舞台艺术,但它并不排斥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它是统一的整体,编剧、导演、音乐、舞美服务于演员的表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本身有它的价值,它给艺术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是它也必须服从演员的表演。在讨论戏曲的传承保护创新时必须要看到演员、艺术家表演的重要性,但我们今天往往忽视淡化演员的表演。演员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表演艺术家为戏曲增添光彩,戏曲就会暗淡无色。一个表演艺术家的成长需要很多外部条件的支持,强调整体艺术、整体性提高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对表演艺术家的培养。戏曲在当代如果没有政府特别的重视和支持,一些剧团就不能发展,其中最核心的表演艺术家也无法成长,因此,必须不断增加对戏曲的投入,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扶持政策。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认为,传统的戏曲形式有两条前进的方向,第一个是根据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大步创新,第二个是充分尊重、敢于坚守戏曲文化古典规律,以不同求生存,以独特求价值,努力追求以当代人的文化情怀营造不同于当代艺术其他形式的特有品种。

    台湾世新大学特聘研究讲座教授、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曾永义通过论述戏曲剧种在同一时代呈现的三种不同面貌阐述了戏曲传承保护的方向和重点:第一种是剧种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层次,它虽然很难融入现代的艺术生活,但具有非常崇高的艺术文化地位,这就需要原汁原味地当“活化石”加以维护保存;第二种是剧种本身的生命力非常强,艺术文化本身的内蕴还可以发挥,这就需要创新性传承;第三种是剧种本身影响力不足,这就需要全面做好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工作。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康式昭从剧院团改革的角度来谈剧种的传承和保护。他认为,要让剧团真正成为艺术生产的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剧院团改革来促进中国地方戏曲剧种的繁荣蓬勃发展,剧院团改革的方向要遵循剧种传承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戏剧杂志社主编赓续华认为,戏曲的传承首先是意识上的,其次要体现在实践中,另外,表演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要注重对戏曲演员的扶持和培养。《剧本》杂志主编范小宁认为,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保护,需要制定个性化措施。

    创新观念和思路

    戏曲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要继续保持其蓬勃的生命力则需懂得创新发展之道,但创新要扎根传统。

    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认为,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需要不断展开的实践过程,创新从来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沉着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力图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找到新的方向和方法。从这个意义来说,创新是观念思路的创新,也是直面挑战唯一的姿态。对于戏曲自身而言,首先必须保证其DNA的纯正,才有延续下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戏曲传统之中本身就蕴含着创新的丰富因素,如果从地方戏曲的丰富传统中,挖掘、整理、改编那些适合今天演出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创新。要创新思维、创新观念,一方面在戏曲艺术自身寻找新的可能,另外一方面还必须在市场营销、商业模式、科技运用等方面寻找戏曲长存发展的可能性,绝不能固步自封、止步不前。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要有意识地重建戏曲的当代生态。传统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向上看,同时也要向下看,既要关注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还要看到每一个剧种生存的地方文化生态格局,要参与到与其他戏曲的交流中;既要知土,也要懂洋,创新要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但也要知道世界戏曲如何观照中国戏曲,很多戏曲在走出国门后才发觉原来别人欣赏的东西和我们认为最好的东西存在偏差。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创新要不忘根基。他认为戏曲表演必须要有程式,因为戏曲程式是一批批老艺人通过实践反反复复提炼出来的一套东西,它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同时,戏曲的文学化必须要和戏曲本身、舞台呈现结合在一起。创新不忘根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有根的艺术,只有根深,树才能大。

    在戏曲文化交流方面,每个国家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北美中国口传暨表演文学研究会会长都文伟以实例谈到了中国戏曲在西方传播的三种途径,一是从英文文本中理性地了解中国戏曲,二是中国剧团在美国的演出中感性地认识中国戏曲,三是通过在西方舞台上的实践来模仿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并且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戏曲中。他根据这三种形式为基点,以昆曲和京剧向外传播为例,探讨了向西方世界传播福建地方戏的可能性与具体方法。越南国家大戏院导演陈俊海介绍了越南戏曲在国际传播中的一些实例,总结了一些重要经验。

    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

    戏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的注入,剧作家王仁杰在谈到梨园戏的发展趋势时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说:“现在我们面临的危机首先是人才的问题,青黄不接,老的要退了,新的又接不上来。”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认为,一个剧种从编剧到演员,绝不能仅仅依靠一到两个领军人物,随着领军人物的慢慢退隐,一个剧种可能会面临灾难性的危机,从目前莆仙戏和梨园戏的演员和作家后继乏人的状态来看,要有深刻忧患意识,积极地吸引和培养人才,才能让这些剧种得到长足的发展。


编辑: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