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7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十    
从《百鸟朝凤》看唢呐等传统艺术传承与保护
来源:央广网 作者:刘飞 何源 创建时间:2016-05-26 09:18:00

  数百年来,唢呐曾是婚丧嫁娶场上风风光光的主角,而今却在时代车轮碾压之下,落得消弭凋零、难以为继。在电影《百鸟朝凤》中,新老两代“唢呐匠”在现实冲突中挣扎、无奈、坚守的匠人精神,令人动容;而屏幕外,如何传承民族文化根脉、不让百鸟朝凤这样的艺术成为绝响,更发人深思。

  作为音乐指导,陕西省级唢呐非遗传承人郭玉生在电影《百鸟朝凤》里,就是那支幕后的“唢呐”。

  郭玉生:这是吴导的心愿,就是利用陕西的地方音乐写一部电影。

  “礼乐文化”自古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从祭祀、征战,到婚丧嫁娶,音乐伴随着中国人从生到死。

  在陕西农村娃郭玉生的印象里,过去十里八村的红白喜事,都离不开那唢呐艺人翻动的手指和喇叭口里飞出的高亢音符。

  除了报酬丰厚,唢呐匠更是受人尊敬的行当。但俗话说:“百曲好唱,唢呐难吹”。想成为坐在太师椅上受礼的乐师,首先要吃得了这背后的苦。

  郭玉生说:“开始我也练过。盛一瓢水,就那么不断的吹,让碗里的泡不要断。唢呐里面有一个技巧,叫做循环换气。必须水泡不能停,用鼻子呼吸。唢呐发的音不能停,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都不能停。”

  过去,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见了唢呐班,稀罕得不得了,每每围得个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乡里镇上的班子,旺季几乎天天都得“吹”。不少唢呐艺人都有看家绝活,冬天手不僵,夏天口不干。其中的门道,不仅要学,更得悟。

  郭玉生表示,那个时候的老艺人,都是民间艺人。问他个调调,怎么吹,他说,就那么吹,看着吹。他不会讲,不会用文字、纸谱纪录下来。自己就要琢磨,人家吹的时候就要常看,手型、口型。这个很难,不是一下就能掌握的。

  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西洋乐器的侵入,唢呐匠的光环慢慢消退了,地位甚至变得尴尬起来。用郭玉生的话说,唢呐还在,可被大乐队“吃掉了”。

  郭玉生表示,现在唢呐班不叫唢呐班,叫乐队。现在人家要带长号、小号、电子琴,都得要。过去唢呐班请去的,是坐在那吹。现在需要有音响、地毯,带动作、带表演。有时候他们也需要给吹个老曲牌,那我们就吹传统的;要人家说,来一段现代的,我们就吹现代的。

  飘荡了千百年的唢呐声,如今别说入心,连入年轻人的耳,都难。

  听的人少了,干这一行的人也渐渐没了心气。郭玉生所在的陕西合阳县剧团,吹唢呐的虽仍有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但再难觅娃娃学技艺的身影。就连他这个非遗传人,也仅收到了两个徒弟。

  郭玉生称,年轻人现在喜欢现代的、流行的。现在乡下红白事儿,就吹流行音乐,《妹妹你坐船头》,潘长江的《过河》,这些都吹。老的曲牌,他们听不懂。因为市场需要你,你就能生存下去,市场不需要,你就生存不下去。现在咱传承人的责任,就是如何把民间的东西培养给现代观众,让他接受这些东西。

  坚持,是匠人的本钱,“吹唢呐是个匠活儿”,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子里,才能传承下去。《百鸟朝凤》原著作家肖江虹说,小说里的这句话,被原封不动地搬上了荧幕。

  肖江虹表示,在这个速度决定一切的时代里边,需要慢下来的一种精神,一种工匠精神。其实做一个匠人还不够,还要有匠心,秉持对从事的这门艺术的敬畏心,如履薄冰地去做。

  秉承着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不舍,72岁高龄的吴天明导演坚持拍摄这部向唢呐匠人致敬的《百鸟朝凤》。他说,片子不是拍给现在观众看的,而是给未来人们看的。制片人方励,以下跪的“非常”方式让更多人知道了《百鸟朝凤》,也让更多人以电影的形式,“听”到了唢呐。

  方励说,年轻的朋友问这个问题,他说客观上讲如果我们就是不喜欢听唢呐,现代了,用他的话讲就是优胜劣汰。第一我说,历史的发展没有任何人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性,每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化,那她是什么呢?

  一跪,或许能挽回一部电影的票房、让更多人关注唢呐,但在《百鸟朝凤》原著作家肖江虹心里,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却远非一部电影能够破解。

  肖江虹认为,唢呐是一个意向。中国乡村在现代化中,大面积地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坍塌,不光是唢呐,更多的是唢呐代表的几百年积淀下来,属于精神道德层面的气质和气息。乡村那种诗意社会已经不再了。民间的民俗、民风,或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其实更多的是普通的、底层老百姓的坚守,不是几个吹唢呐的师傅就能守得住的,它更多的生命力来自于民间。

  中国民间乐器超过4000多种,可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说,从小学音乐课本开始就偏爱讲贝多芬、莫扎特,支持孩子学习民乐的家长更是凤毛麟角。

  尚飞林认为,现在专业的音乐工作者都应该起到引导的责任。如果不去引导,最后所有的艺术的发展,走到最后都可能只剩一个“钱”字。

  2006年,唢呐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年过去了,唢呐的推广仍迫在眉睫。仅靠喟叹和悲壮拯救不了传统文化,《百鸟朝凤》制片人一跪之下,已然让不少文化人感觉“尊严”尽失。那么,守住传统文化的尊严靠什么?如果传统艺人不仅有坚守,也有创新、融合;如果文化资本不仅追逐利润,也关注民族文化的根基与传承;如果我们的政府和民间机构在推进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方向,更有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可有百鸟朝凤时?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