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7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十    
袖珍人皮影艺术团:“无奈”中的非遗传承新尝试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韵 刘兰亭 创建时间:2016-05-09 09:23:00

  


  4月27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在北京皮影博物馆举行成立仪式。皮影博物馆位于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南门东侧,也是北京“龙在天”袖珍人皮影艺术团所在地。记者也借此走近了一群特殊的非遗传承者,了解他们对“特殊人群+非遗传承”之路的探索。

  走出一条小路

  提供一种思路

  2006年,酷爱皮影戏的林中华辞职,创建了皮影艺术团。起初招收的是健全人,然而演员流失速度非常快,根本无法起到传承发扬的作用。正在无奈之时,他获悉袖珍人就业十分困难。“何不试试?”于是他招收了几位袖珍人学皮影戏表演。对最初进入艺术团的袖珍人来说,做皮影戏演员也是一种迫于生存的无奈选择。

  出人意料的是,“无奈+无奈”,却在无意中蹚出了一条新的传承道路。

  袖珍人皮影艺术团从2008年成立至今,通过老艺人的技艺传授,已培养了120多位新生代演员。他们在学习继承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还针对当下的观众需求,结合自己的优势,创作了许多少儿皮影剧目。目前,他们已经创作了6部大戏,40多个小戏,成为全国少儿皮影的龙头。近年来,艺术团还常常响应“非遗进校园”文化活动,走进各地中小学甚至高等院校,进行皮影戏剧展演和宣传。既扩大了皮影的影响力,又将非遗魅力的种子播撒在下一代心中。

  记者注意到,林中华始终称自己的这条“特殊人群+非遗传承”之路是“小路”。或许,艺术团最大的意义是提供了一种此前无人涉及的非遗传承新思路。

  打破老艺人的保守

  戒除新生代的浮躁

  非遗传承是一个整体的文化发展体系,需要多方力量的积极配合。其中老艺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记者在多年采访中发现,不少老艺人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担心。这种现象在皮影戏上也有体现。林中华见识了不少古稀之年的皮影戏老艺人,他们中有的人十分保守,固守着自己的技艺,一方面担心技艺失传,一方面又不愿意将毕生所学和盘托出、传授于人,这就给非遗的传承设置了极大障碍。“没有基本的技艺传授,后续发展就根本无法实现。”林中华说,“非遗传承需要传承艺人自身的心态调整。”

  除了老艺人的保守,新生代传承者的浮躁与急功近利也是皮影戏以及其他非遗传承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袖珍人皮影艺术团,记者见到了一位十分活泼的男演员。他雕刻的皮影已经达到业内较为成熟的水平,可他还是腼腆地表示自己的技艺仍需学习。林中华坦言:“有部分演员已经对皮影戏十分痴迷,决心坚持走皮影传承这条路,但还是有更多人只是为了暂时解决就业问题,遇到更好的职业,他们就会选择离开。”这其实是非遗传承普遍面临的无奈处境。

  千变万化创新

  万变不能离谱

  作为一种曾经的生活方式,非遗产生发展的生态已经丧失,一味地固守、追求一成不变,已经无法适应时代,但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尺度,是非遗保护工作中备受关注的话题。皮影戏也不例外。

  有人在进行非遗创新时,一味追求“新”,加入大量时代元素,却忽视了非遗的本体艺术特征,最终结果是“创”出了一个面目全非的“新非遗”。对此,林中华说:“创新是必然的。目前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创新求变,赋予皮影新的生命力。”但他明确表示:“无论如何创新,加入多么夸张的声、光、电等先进技术,皮影戏的核心——光和影的呈现、偶戏的表现形式等本质特征都不能丢,魂必须保留。”

  他们也在摸索着创新的路径。比如在剧目上,他们将方言演唱变成了普通话对白,创作了一些现实题材的系列短剧;在表演上,推出了人影同台表演,真人的舞台演出与皮影表演穿插进行;在皮影造型方面,明星人物、卡通形象都有表现。记者在皮影雕刻室里看到一套《功夫熊猫》的皮影,这是艺术团与《功夫熊猫3》剧组的合作。此外,记者还看到了他们研发的一系列皮影艺术衍生产品——皮影台灯、摆件、智能皮影剧目播放器等,其中还有为G20峰会设计的皮影屏风等。“这也证实了皮影戏的商业潜力、市场价值甚至是作为国家文化名片的重要意义。”林中华如是说。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