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9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二   
“桃花坞模式”的借鉴意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广禄 创建时间:2016-02-19 09:57:00

 

                       

  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不仅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在国际上也被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首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成为桃花坞木版年画在21世纪复兴发展、创新传承的关键节点。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几百年的传承发展史,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和20世纪90年代这两个阶段,甚至曾一度濒临灭绝;最近一次复兴,发生于近十多年间,得益于政府对木版年画的重视扶持、学界业界艺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传承模式的发展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苏州市政府与文艺界多次召开会议,就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并促成了2001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整体划转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一事。“可以说,引企入校,创造了‘非遗’传承的‘桃花坞模式’。”2016年1月文化部召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总结会上,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良表示。

  将一所民间文化机构整体置于高等艺术院校之中,由学校全面承接、管理,负责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研发工作,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一种“非遗”保护的新模式。桃花坞木版年画国家级传承人房志达、省级传承人叶宝芬开始在学院从事年画制作与教学工作,其培养的学生也大都活跃在桃花坞木版年画工作一线。

  结合传承人自身的丰富实践经验与学校研究资源,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在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创新、研究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王建良介绍,近年来,学校与年画社完成与桃花坞木版年画相关的课题近20项、论文15篇,编著出版多部文献书籍;以年画为题材,系统开发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礼品、旅游纪念品;多次组织相关研讨会、巡回展,等等。

  有学者认为,“桃花坞模式”将文化生态中的两极融合于一体,使得桃花坞木版年画恢复健康与自生能力,继而复入民间。

  由衰落到复兴,年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面临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如何培养传承人。

  与许多“非遗”项目类似,木版年画以家庭式、师徒式的传习方式为主。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容易形成封闭式的传承氛围,不利于技艺的创新与提升。2015年底,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新传承人拜师仪式,将学院式教育与经验丰富的传承人“手把手教”相结合。王建良表示,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有助于打破“师门壁垒”和“信息壁垒”,结合现代学徒制传承理念和技术手段,用市场信息指导产品创作,从“非遗”保护法规政策、设计基础、手艺文化、手艺调研等方面多维提升学员的能力,颠覆其传统思维模式,实现“非遗”项目活态传承与业内继续教育的有机融合。

  学者认为,教育对各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具有巨大潜在价值,大学不仅是“非遗”教育传承之地,也可以成为有当代价值的“非遗”文化物种“活态博物馆”。“桃花坞模式”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使传统“非遗”项目的技艺和产品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真性的前提下,更好地融入生活,面向市场。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