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30   星期二   农历三月廿二   
见人见物见生活——浙江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班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吴皓圣 杜俏俏 创建时间:2018-12-06 09:17:19

  不久前,2018年浙江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班(雕版印刷技艺)举办结业典礼,45名学员通过了考核正式结业,为雕版印刷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增添了生力军。据了解,这些学员不仅来自浙江省内,还有专程从省外赶来学习的,如来自天津、苏州的杨柳青年画和桃花坞年画艺人。培训期间,四川绵竹年画的手艺人得知消息,也专程赶来以插班的形式参加学习。培训还吸引了来自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马来西亚留学生麦俊旻,他一有空就来“蹭课”,还表示要把中国的雕版印刷技艺带回马来西亚,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解。

  传统技艺在民间传承发展

  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起于隋末,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它是我国传统典籍印刷的重要技术,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传统的雕版印刷已经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生活,但这项技艺仍然在民间代代相传,并且不断有创新和发展。

  在天津杨柳青,王琳杰和他的爱人一起制作年画,他说这不仅是他赖以为生的职业,也包含了诸多心血和感情。这次听说杭州有雕版印刷培训班,而且由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授课,他马上就赶过来了。“可以说,作为雕版印刷的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老师为我在木板雕刻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扇门,带我走进了杭州雕版印刷技艺的殿堂。”王琳杰说。

  杭州雕版印刷技艺的线条细腻、流畅,和北方雕版的粗犷豪放、刚劲有力形成鲜明对比。这让王琳杰下定决心要向杭州的老师们虚心求教,尽心尽力把这项技艺学好并继承下来,用到以后的雕板过程中去。和他抱着同样想法的,还有来自四川绵竹的学员以及留学生麦俊旻,他们都是被雕版印刷的技艺所吸引,震撼于这项传统技艺的精美,立志要把它学到手,并传承和发扬出去。

  技艺相融 文化相通

  在培训班的成果展上,一幅约5米的长卷《西湖美景映杨柳,苏杭脉脉引津沽》夺人眼球,长卷上面印着杭州西湖十景图,下面对应的是天津杨柳青十景图。这是王琳杰构思并与杭州学员张瑜合作完成的作品,将杨柳青年画和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进行了融合和嫁接。

  在合作创作过程中,张瑜负责勾描线稿。她说,艺术创作应当跟随时代,非遗也要充分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宗旨,因此他将杨柳青老版本西湖十景进行重构再创作,在构图上力求画面简约,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同时在线条上进行夸张处理,合乎雕板刻制。在雕板技艺上,刻制者王琳杰以精湛的版刻技艺,精确表达了创作者的线条虚实顿挫、转折起伏,线条原有的柔软加之雕刻的硬度,虚实相得益彰,使作品效果更佳,意味悠长。

    王琳杰介绍,京杭大运河南段起于杭州,而坐落于天津城西的千年杨柳青古镇靠近大运河的北端,因河而生,因河而兴。一条大运河将杭州城和杨柳青紧紧连在一起,一脉相承。此次创作的长卷《西湖美景映杨柳,苏杭脉脉引津沽》一侧是西湖十景,一侧是杨柳青十景,二者通过作品将雕版印刷技艺和杨柳青木版年画技艺相结合,也是南北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传统技艺必须要活态传承

   浙江省非遗传承人群研习培训班自2016年举办以来,已历时三载:从2016年基础班,到2017年提升班,再到2018年的综合班。据黄小建介绍,本届培训班作为前两届培训基础上的综合提升班,学员的技艺已经小有所成,所以,他将中华古籍善本再造工程中的项目《北平笺谱》拿出来,作为考核学员的选题之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学员在雕板、印刷、套色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这种深度进阶培训方式,不仅培养了浙江省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人才梯队,并在2018年完成了诸多佳作,也让人们对雕版印刷这项技艺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无限想象。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是培训班数位学员创作的“雕版印刷培训班笺纸”,笺纸上承载了浙江省两大非遗技艺:传统造纸术和印刷术。纸张来源于古法制造的手工纸——富阳竹纸和嵊州藤纸,刻板和刷印是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这件作品从设计、造纸、刻板、印刷都是由培训班学员完成的。负责该作品刻板的黄捷成说,中国古老的印刷术和造纸术,在这一张信笺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而正是这样的技艺,使中华文化得以记录和传播。这张信笺是对浙江传统手工艺的致敬之作。

  对这次培训班学员创作的作品,黄小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些年轻学员在传统技艺的创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雕版印刷虽然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这项技艺必须要有人进行活态传承,要对世界有个交代。否则,这项技艺就只能在博物馆里展现了。”黄小建说,但是完全照搬先人的技艺也不行,还要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创作出符合当下年轻人欣赏口味的作品,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项传统技艺。下一步,他准备带着雕版印刷技艺走进中小学校园,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这项技艺,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中,走进他们的心里。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