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4   星期三   农历三月十六   
“四步走”走出传统工艺振兴新路径——贵州雷山传统工艺工作站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19-04-23 09:35:00

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指出“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

为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自2016年3月起,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机构,先后设立了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2018年各地的工作站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研培君将在近期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各工作站在探索振兴传统工艺方面的相关经验和有效措施,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本期走进贵州雷山传统工艺工作站,了解其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模式。

工作站名称:贵州雷山传统工艺工作站

成立时间:2016年5月

驻站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任务:

一是充分发挥工作站职能,整合贵州资源优势,搭建传统工艺振兴交流平台。

二是加大非遗项目研发力度,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设计融合发展。

三是让非遗创意设计与市场结合,促进产品升级,提高宣传推广能力。

涉及项目:苗绣、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侗族服饰等


为了探索振兴传统工艺的有效路径,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016年5月,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支持下,贵州省文化厅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2017年《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正式发布更是为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打下了一针强心剂。

2018年,随着制度、架构的不断完善,工作内容不断充实,贵州工作站从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创意创新、振兴扶贫四方面探索传统工艺振兴的路径。收获可喜数据,取得显著成效。

一、“对话”+“交流”完善传统工艺平台搭建

贵州雷山传统工艺工作站不断强化平台意识,将工作站打造成为一个供传承人、手工艺者对话、交流的平台。

对话


9场对话,千人参与。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举办了不同层级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传承人对话设计师活动、“银绣染‘美丽生活’——多彩贵州传统工艺振兴对话”、“社会办学与非遗传承对话活动”等。领导、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作为切入点分享优秀案例,共话创新设计,聚焦传承发展,共谋振兴良策,寻找贵州省内民族手工企业与省外文创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东西部协作的工作路径。

交流


工作站成立以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承办、组织工作站间的交流活动。国家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以及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省区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驻山西忻州(静乐)工作站、四川大学、石河子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40多个调研组赴贵州工作站考察并开展座谈。在根据工作站成立以来开展的相关工作情况和工作站建设模式,以及尊重当地文化传统和民间手艺人的前提下,对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传承人群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扩大就业等主要任务进行交流。

2018年8月29日—30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贵州省文化厅承办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交流活动上。相关部门领导、全国各工作站驻站代表、有关企业单位代表、媒体工作者等共同对传统工艺工作站、企业、工作坊进行参观,与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和传统手工艺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了解了独具贵州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非遗”项目。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在交流会上做出重要讲话:此次交流活动的关注点是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的可持续性。要实现可持续,首先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要聚焦出产品、扩就业、增收入,培育和形成品牌,让当地的传统工艺有看得见的变化。其次,要有恰当的定位。传统工艺工作站要成为传统工艺的研发、培训、帮扶基地,成为传统工艺的研究、交流、展示和教育平台,成为振兴传统工艺、促进扩大就业、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成为形成和强化当地文化优势的推动力量。

除了开展对话交流活动外,工作站时刻关注工作进展,总结工作成果,将完善平台搭建工作融入到日常的记录、宣传、展示中:每月按时记录工作站月报,记载并分析当月开展的工作问题及建议;每日按时在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官网“贵州工艺网”更新相关新闻报道,加大传统工艺振兴发展宣传力度;每季按时更替工作站大事记与照片墙,做好资料汇总与宣传展示工作。

二、“研培”+“回访” 扎实传统工艺人才基础

研培

58期培训,3444人参与。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文化部、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等精神,2018年度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开展传统手工技艺培训。6月初,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同12家研培基地签订培训协议,研培基地完成非遗传承人群培训27期,总计1634人。

在“十、百、千、万”培训工程中,重点开展“十”、“百”级传承人培养,选送具有较高水平手工技艺的妇女到外省培训。2018年,共有78人分别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银饰刺绣技艺研修班、上海东华大学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修班,中央美术学院银饰锻造技艺研修班,南通大学传统印染技艺研修班,浙江职业技术学院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方向研修班,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绿茶制作技艺研修班、武汉纺织大学棉麻纺织技艺培训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与发展研修班,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服饰民俗研修班学习技艺传承。

回访

工作站推进高校研培学员回访工作,对结业学员进行后续跟踪服务,并进行实地指导。据初步统计,贵州省研培学员创业达200多家,就黔东南州而言,2018年内预计年销售收入71360万元,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的学员并带动就业人数8992人,每家企业平均带动就业人数约47人,实现带动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2.18万元。回访过程中优秀案例涌现,松桃梵净山公司直接带动3800多人就业,年产值6000多万元;布谷鸟公司有员工200余人,带动移民搬迁户1200余人进行纺织土布;苗妹银饰公司有员工217人,带动856户1600余人就业。

2018年2月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开启了为期6日的贵州传统工艺传承发展情况考察之行,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研培学员进行集中回访。学员杨兰参加培训后成立了自己的企业,主要生产传统布依族服饰和枫香染的包、靠垫等产品。企业目前有固定员工5人,日常销售情况良好,随着民俗活动的盛行,传统布依族服饰更是供不应求。学员刘荣培训后增强了对安顺玉石雕刻行业的信心。他坚持创作雕刻稿,收购原料,成立了自己的玉石雕刻企业。企业有固定员工20余人,每年产值在400万以上,同时藏有各色玉石6吨以上。目前,刘荣正在重新规划建设自己的工坊和藏石展示馆。

三、“创意” + “设计”助力传统工艺传承发展

创意

通过贵州工作站的前期调研,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贵州的实际情况,完成2017-2018年度“创意贵州-黎从榕篇”,共派出设计团队20余个,参与研发人员达到400余人,参与贵州传统工艺再设计项目50余个,项目经费投入达到200余万元,研发产品达到1000余件。

“创意贵州”项目把现代设计、现代管理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研发设计了有贵州民族特色、能走进国内外市场的系列产品,实现了当地元素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贵州工作站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为当地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范式,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工作站计划在2019年完成“创意贵州·黔西南篇”创意设计项目,继续用创意设计激发传统手工艺发展活力。

设计


为促进贵州传统工艺全面振兴,依托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建立贵州松桃梵净山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三都自治县水仙马尾绣公司、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贵州丹寨县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共六家设计师工作坊,并邀请北京、广州顶尖文创企业设计师团队赴这六家贵州非遗文创企业,对贵州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独特的民族工艺进行创意设计方面的指导和交流,不断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振兴”+“扶贫”探索传统工艺振兴意义

近年来,贵州省在决胜脱贫攻坚行动中,提出了“大文化助推大扶贫”和“文化富民、文化励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工作思路,以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积极推动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与文化扶贫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扶贫之路。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则将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作为工作站设立的重要意义,采取研讨会、交流会、论坛、完善工作载体等多种举措来予以推进和落实。

振兴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站积极承办、参与“乡兴艺润——雨补鲁乡村建设研讨会”“民艺兴乡——非遗技艺扶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交流会”等活动,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尝试建立起一种“艺术+乡村”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发展之路。在政府的助力和相关组织的推动下,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在当地筹资100多万元注册了银饰公司,并通过“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把银饰锻造与旅游相结合,带动村里的传统工艺和旅游产业同步发展。截至目前,麻料村已经建成农家乐8家,手工银饰作坊14家,通过接待游客、销售银饰,村民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

贞丰县土布小镇以“土布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镇上的各工作坊形成了生产+电商的产销链,通过贵州旅游产业相关平台,推广土布产品及布依族服饰,宣传土布及布依族文化,进而形成“中国土布特色旅游小镇”“中国土布交易中心”“中国手工布艺城”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从一位正在土布上刺绣的绣娘口中了解到,制土布整个工序由近百人集中纺织、缝纫,绣娘们每天8小时工作制,每月工资1500元,而且土布床品、包包、服饰的销量都很不错。

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内,出生于1985年的侗族蓝靛靛染传承人陆勇妹管理着一家以蓝靛靛染和侗族服饰为主的合作社。抱着对蓝靛靛染的热爱,以及希望更多侗族姐妹回乡务工的想法,在工作站的协调下,陆勇妹和同村的妇女们开办了“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陆勇妹还利用县政府提供的经费开办了精英培训班,对村民开展技艺、市场方面的培训。目前,合作社已有600多名社员,还取得了5项技术专利和9项外观专利。

扶贫

贵州省非遗资源丰富、传统工艺种类繁多,然而传承人知识结构单一、创新能力欠缺、技术及工艺瓶颈难以突破、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生活脱节、产品附加值低、从业者生活难以为继等问题比较突出。如何发挥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探索一条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建设,推动政府联手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商品生产和公司经营,从而将传统的、作坊式的非遗生产改造成为产业,增加从业人员收入,这是典型的生产性保护手段。目前,贵州已拥有一批靠这种方式摆脱贫困的成功案例。

除了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外,贵州省始终推动机制创新,探索非遗助力扶贫的模式,不断完善扶贫载体。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馆内设立传承厅、展示厅的基础上,用二层小木屋建立了550平方米的“非遗扶贫工坊”;在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研培基地建立15家非遗实训室;先后建立了3个非遗小镇、15个非遗传统村落、15个非遗扶贫工坊;高度重视研培和培训对非遗项目、传统工艺项目的推动作用,建立“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研培基地工作坊”。

贵州正在迅速形成规模特色突出、带动有力、传承有效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基地,促进民族传统手工艺健康发展。这将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脱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的活力,让贵州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体现出全新的价值。(素材来源: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雷山传统工艺工作站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