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重庆:非遗扶贫让百姓“居家”致富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陈潜 创建时间:2019-07-17 14:12:00

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考察调研,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大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以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总方向,聚焦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就近居家就业,以非遗传统技艺作为结合点,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把文化“软资源”转化为“硬实力”的文化和旅游扶贫特色之路,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出实绩、见实效。

非遗扶贫既传承了传统技术,又让老百姓在家里增收致富,可谓一举两得。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非遗处处长王发荣表示,为准确掌握贫困群众的基本情况,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分管领导带领相关人员,学习研究扶贫政策、深入乡村实地调查研究,历时一个半月,走访8个区县、13乡镇,与85个贫困户和76位残障人士进行了座谈。调研发现,贫困人口主要是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因劳动能力弱或没有劳动能力、文化程度较低、家务事牵绊、生活信心不足等原因,脱贫路径非常狭窄,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劳动强度低、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地点离家近的增收渠道。

“太阳出来啰,喜洋洋啰……”笔者还未走进位于石柱县中益乡平坝村的壹秋堂扶贫工坊,一首土家族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从工坊中传来。

走入工坊,各种夏布制成的扎染布匹、干花、胸花、布老虎、手提袋等精美的产品在“绣娘”们的一针一线中逐渐成形。笔者了解到,现场的“绣娘”大多为留守妇女,既有年近80岁的老奶奶,也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还有身残志坚的残障人士。

“绣娘”张玉芳说:“这个工作太好了,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挣钱。通过学习夏布织造技艺,在家里干活,公司包销,每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更重要的是时间自由,农忙的时候可以自己忙农活,闲下来的时候就做一些手工产品,实现了工作生活两不误。”

负责这个夏布工坊的重庆市妇联副主席、重庆壹秋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荣昌夏布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綦涛表示,夏布至今已有4700年的悠久历史。在古代主要用于夏令服装和蚊帐,其工艺精细、品质优良,是纺织品的活化石。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十分珍贵。

据介绍,为了把手工艺产品转化成旅游商品,壹秋堂扶贫工坊把本地的土家族文化元素融入产品中,生产出了具有当地文化特点的手提袋、围巾等生活实用产品,而且价格也适合大众消费。同时,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在扶贫工坊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游客参观产品制作后可以现场购买,也可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的非遗线上销售平台购买。

綦涛表示,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2018年下半年,壹秋堂深入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20个村,培训贫困妇女2000人,向她们传授传统扎染、夏布插花、夏布老虎、夏布胸花、夏布布艺包等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并建立扶贫工坊,带动一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下一步,壹秋堂将力争用3至5年时间帮助100个村脱贫,确保当地群众稳定就业。

不只在平坝村,一把剪、一根针、一根线、一块布实现“居家”致富,深受石柱县留守妇女的青睐。在石柱县中益乡盐井村进行的旗袍传统技艺非遗扶贫培训班上,非遗工作者通过“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帮助学员快速提升技艺水平。 

通过培训,学员们从零基础学习,先掌握镶、嵌、滚、荡、盘、钉、钩、绣等传统手工旗袍绣法,进而进入专业突破阶段,一个月就能独立进行旗袍作品创作。学员实行打卡制,食宿全免,还有适当生活补助,培训以课堂学习、实践操作为主要形式,同时包括项目研究、学员回访、展览展示、作品回收等环节,还为学员开设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社区的合作。

学员胡家英说,她们一家有3人参加了本次培训,她自己是刚参加完高考就来参加培训了,高考考了568分,即将走入大学校园。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收获很大,通过学习旗袍传统手工技艺,她明白了传统手工艺也能让自己自食其力。将来进入大学后她将继续传承和学习这项技能。

重庆市旗袍服饰协会会长、旗美人公司董事长皮飞霞表示,作为一个有情怀的非遗企业和非遗传承人,深入区县走基层,参与非遗扶贫工作,为留守妇女、贫困人群讲解旗袍之美,传授旗袍制作技艺,非常有意义。

皮飞霞说,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深深地感动了她。在学员中,有的家务负担很重,有的住得偏僻出行不便,有的身体不适甚至有病在身,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学员们的学习热情,他们总是克服各种困难来培训现场,白天参加培训晚上回家再忙家务,这也说明大家对早日脱贫的渴望。旗袍服饰工艺有一定的难度,但大家没有退缩,不仅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反复操作,回家还加班加点练,这种用心和刻苦的精神打动了每一位老师。

据介绍,针对贫困人口的实际困难,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多方争取山东省援助资金600多万元,在非遗技艺中筛选出刺绣、编织、木雕等12个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销售前景广阔的项目,在贫困人口集中的15个深度贫困乡镇举办22期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培训教学设计特别突出实作环节,由技艺精湛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面对面”传授技艺。培训初期先将学员自然分组,到中期按照接受能力重新分组,进行差异化教学,确保每名学员充分发挥潜能,体现自身价值,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让培训的技艺真正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王发荣说,培训打基础,增收是目的。在培训结束后继续跟踪扶持,对成绩优秀,能完成工作任务、制作产品精良的学员,采取招工、计件合作等多种方式,通过“公司+贫困群众+传统技艺”的运营模式,促进其劳动就业增收,就业率达70%,人均每月增收500元至2500元。另一方面,非遗扶贫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非遗传统技艺产量较小、传承不广的难题,有力地推动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编辑: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