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从一时一地到常态化普及——四川推动“非遗进校园”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付远书 创建时间:2019-07-23 14:03:00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探索推动非遗扎根校园,记者近日在四川走访发现,以成都为主的四川部分地区正通过加大课时投入、搭建平台以及开展因地制宜的教育实践等方式,推动非遗传承从一时一地变为常态化普及教育,让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

因地制宜开展教学

近日,2019年成都市“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展在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举行。活动包括传统表演艺术教学成果展演、传统技艺教学成果展示、授课传承人技艺展示等,20多个区(市)县的中小学带来了百余件手工作品,10余所学校带来非遗活态表演,展示着近年来成都“非遗进校园”的成果。

捏面人、剪纸、竹编、蜀绣、皮影戏……在传统技艺教学成果展示区,孩子们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非遗作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其中属青羊区万春小学的创意剪纸人气最高。万春小学校长刘芳菲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学校就将剪纸艺术纳入学生艺术必修课范畴,而之所以选择这种艺术形式,是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决定的。“我们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主要来自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校外艺术培训。剪纸艺术成本低廉,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艺术品位。”刘芳菲说,如今,学校还建立了剪纸博物馆,专门用于剪纸艺术教育教学。

在成都,学校开展的非遗项目教育已逐渐从千篇一律走向各有侧重:拥有百年历史的锦官驿小学同时开展了瓷胎竹编、蜀绣、成都面塑、新繁棕编、绳编等多个项目;依托邛崃平乐古镇的瓷胎竹编产业,平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让孩子们学起了瓷胎竹编;彭州丰乐学校紧邻省级非遗彭州桂陶的龙窑,“近水楼台”让学校引入了陶艺教学……

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5年开始,成都尝试在各区(市)县的中小学开展非遗教学,进行传统文化艺术实践,发展到今天,成都开展非遗项目教学的学校已有近20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20所,每所学校至少传习一个以上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蜀锦、川剧、传统体育、游艺等类别。此外,学校每周都会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授课,同时老师辅导配合。以2018年为例,2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开设的项目就达1000课时以上,参加的学生超过3万人次。

传承阵地不断扩大

戏曲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代表,其进校园的活动多年来一直在开展。在四川,如何让川剧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相关部门也一直在探索。

从2013年开始,成都市彭州市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进、全市覆盖”的指导思想在西郊小学、隆丰小学进行试点,开展以“进书本、进课堂、进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川剧进校园活动。截至目前,两所试点小学不仅具备了较完备的川剧教育软硬件资源,还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确保活动持续开展。

西郊小学对川剧艺术教学、川剧排练及演出等方面所需资金给予足额保障,并设立了川剧训练室,为川剧社团购置演出服装、道具和相关器材;隆丰小学则在校内设置了“川剧文化墙”“蜀韵苑(川剧作品展示区)”等川剧特色文化区,印制了《川剧常识》《川剧行当》等校本教材,开展川剧进课堂活动。

自2012年起,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和四川省川剧院整合全省川剧资源,先后在成都、遂宁、自贡等地的30余所学校建立了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对于被列入川剧传承示范基地的特色学校,政府均提供2万元至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开展教师培训、服饰采购、创作等。另外,政府在优秀剧目创作上还给予适当补贴。

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省川剧院、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举办的四川省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成为全面展示基地教育的有效平台。几年来,四川省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活动覆盖范围从首届的7个市州到今年的19个市州,共有3000名师生、数百个节目参与选拔,参演学校热情逐年高涨,该平台已成为四川强化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要抓手。

着力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推动非遗不断扎根校园,在此过程中,浮于表面化的宣传普及、师资不稳定等瓶颈仍有待突破。

自贡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进校园”离不开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指导。但目前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较少,他们也难以长时间投身学校教学,而学校老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非遗项目的内涵与技艺吃透,因此,“非遗进校园”就面临着严重的师资短缺问题。

“随意性强,处于松散发展状态。”手工剪纸技艺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成林认为,“非遗进校园”关乎非遗传承的“新生代”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关专家也认为,目前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是将一些非遗保护项目以展演的方式进行推广,尚未能完成由文化传承到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的转变。

对此,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颁布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三十九条提出,学校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相关课程,或者与特色课程相结合、开设校本课程等方式,向学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针对师资短缺问题,四川已经鼓励戏曲工作者可在学校担任艺术教师,举办校园戏曲知识讲座或戏曲名家精品公开课,并对本校教师进行戏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壮大教师队伍。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