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19   星期五   农历三月十一   谷雨 谷雨
非遗助力扶贫·共筑美好生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非遗力量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9-10-23 09:24:00

“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展”现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北川羌族草编技艺现场展示

为充分发挥非遗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务院扶贫办,以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为重点,兼顾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级贫困县,选取确定了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了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设立的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中,有8个在贫困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高校、机构等在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平台上培育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产品和品牌,帮助当地民众就业增收,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国各地也积极利用非遗项目,结合传统工艺振兴,推动开展“非遗+扶贫”、乡村振兴等工作,为脱贫攻坚开辟新的路径,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9年10月17日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幕当天,正值全国第六个扶贫日。作为本届非遗节的主题展——“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展”受到了现场观众的重点关注。该展览以全国“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以及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的县(市)所采取的“非遗+扶贫”工作路径和取得的实践成果为主,以四川各地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果为辅,全面展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非遗力量。下面,一起来看看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最新成果。

展览第一部分

“非遗助力扶贫·共筑美好生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非遗专题展

该部分展览约3300平方米,主要展现全国各地以及联合国通过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多种路径和实践成果。通过展览,我们可以了解相关地区的具体做法和工作成效。

安徽:加强政策资金 引导扶持重点项目研发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实施“四扶一加强”文化扶贫计划,以故宫博物院驻安徽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为契机,支持重点非遗项目开展文创研发和生产。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以黄岗柳编、岳西翠兰、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带动近12万贫困户解决就业,实现脱贫增收。

现场观众参观黄岗柳编展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挥项目潜力 助力就业扶贫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传统工艺振兴为抓手,发挥民族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传统工艺项目潜力,变“软实力”为“硬支撑”。通过支持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助力扶贫就业,搭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新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展区

贵州省:发挥教育先导作用 助推传统工艺提升

贵州省以“大文化助推大扶贫”为工作思路,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采取培训、研讨交流、论坛、创意设计、扶贫工坊等多种方式推动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工作。非遗研培学员创业200多家,2018年销售收入超7000万元,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并带动就业8992人,人均年收入2.18万元。

水族马尾绣作品

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现场展示

湖南省:非遗保护助力扶贫 文化生态惠及百姓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传统工艺工作站为龙头,依托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个“让妈妈回家”基地、2个传统工艺振兴示范企业、2所传承人群研修计划院校等基本阵地,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完成专题培训近200期,培训学员1万余人,传承人群月增收800至1500元。

土家族织锦技艺作品

河北:传统工艺振兴 提供增收动能

河北省丰宁县以“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为切入点,依托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等非遗资源,通过建基地、强培训、拓市场、抓创新,探索文化与扶贫共同发展之路。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农村留守妇女及弱劳动能力人群进行重点覆盖,有效推动了非遗保护传承与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

丰宁铁编技艺现场展示

 丰宁满族剪纸作品

河南:探索扶贫新路径 多元参与共发展

河南省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与扶贫增收相结合,形成了多方面参与、多业态并进的良好局面。“十三香香飘万里”,王守义十三香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发挥行业带动优势,为原料种植户带来2亿多元经济收入; “乐器奏出新变化”,兰考县依托泡桐资源,民族乐器制作年产值1.2亿元;“山药收获好日子”,焦作市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为上千贫困户平均增收近万元,加工种植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优先招聘,帮扶800余贫困户。

淮阳泥泥狗作品

湖北省:整合高校资源 加强素养提升

湖北省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整合全省高校资源设立2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邀请传承人“入校深造”开展非遗培训和技能提升项目,全面提高传承人群的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创意设计促进产品与市场的结合,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剪纸作品

江西省:企业基地同带动 双管齐下促增收

江西省将非遗扶贫工作纳入相关规划,非遗保护经费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发挥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优势。如镇州市大余南安板鸭制作技艺项目的“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和上饶市夏布企业“公司+农户”模式,带动3000余户农民从事生产加工,每年增收7000万元。

会昌藤器制作技艺作品

辽宁省:激发“头雁效应” 助推居家就业

辽宁省锦州市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为抓手,发挥传承人“头雁”作用,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凌海温滴楼、义县等地千余名妇女加入满族民间刺绣的传承队伍,实现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乡村留守妇女居家就业,每年创收80余万元。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

青海省:发挥辐射作用 实现致富增收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青海省通过发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辐射作用,紧紧围绕热贡艺术、盘绣等传统技艺,以“公司+基地+农户+艺人”模式,帮扶了9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群众实现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上,实现了增收致富的目标。

青海省展区

山东省:积极开展研培计划 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山东省面向贫困地区开展整建制的传统工艺类传承人群研培,研培院校结合优势学科与各地需求累计培训1.1万人次。在淄博等地建立14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探索“互联网+传统工艺”模式,开发非遗衍生品1760个。全省3个国家级、68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累计带动就业23万人。

山东省展区

山西省:政府企业联动 促进就业增收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山西省静乐、娄烦等地依托传统工艺工作站和具有非遗保护及衍生品开发经验的公司,紧紧围绕剪纸、木版年画等非遗项目开展传承人群培训、文创产品开发,推动“非遗+旅游”,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助力乡村振兴。

木版年画雕版

西藏自治区:探索非遗扶贫策略 发挥工坊带动作用

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工作实际的“尼木县非遗扶贫1233策略 ”,即一个方法、两个原则、三个阶段、三个步骤,选定1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藏戏演出季为载体在各工坊轮流参展,销售总额达到41.7万元。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累计为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传授技艺并提供就业岗位,受益群众556人。

藏香制作技艺原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遗扶贫之花 开遍天山南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传统工艺项目为重点,在和田地区墨玉县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喀什地区建立“卫星工厂”和产业园区,在哈密市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实施哈萨克族刺绣生产性保护实验,搭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帮助当地提升传统工艺传承发展水平,使众多贫困群众获得了较为稳定和可观的收入。

新疆哈密刺绣文创产品

浙江省: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带动农户就业增收

浙江省磐安、泰顺等地采用“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推动非遗联姻旅游业,村集体以土地折价入股、农户以资金和古民居入股、传承人以技艺入股成立合作社,运营非遗相关体验项目。乡村非遗体验游的开展既推动了当地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又带动了当地农户就业增收,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原料

重庆市:深入一线把好脉 强化措施抓落实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深入基层调研,摸准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和切实需求,以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总方向,聚焦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就近居家就业。以12个市场销售前景开阔的项目为结合点, 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公司+贫困群众+传统技艺”的运营模式,促进532名贫困群众就业,人均每月增收1200元。

黔江石鸡坨土陶作品

展览第二部分

“巴山蜀水·美丽非遗”——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果展

该部分展览约900平方米,主要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德阳市、彭州市、甘孜藏族自治州、广元市、泸州市、绵阳市、攀枝花市等地为案例,展现四川省通过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果。

技艺现场展示

技艺现场展示


图23 彭州白瓷制作技艺作品

展览第三部分

“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发展天府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展

该部分展览通过情景式的“室外”和客厅、餐厅、书房、卧室4个居家情景式的“室内”,展现成都生活美学。

竹编技艺现场展示

现场体验皮影戏的小观众(来源:网络)

古琴现场展示

茶艺现场展示

主题展自10月17日开幕以来,参观群众络绎不绝,大家不仅被传承人的高超手艺和现场精美的手工制品所折服,也对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效果称赞不已。

现场观众

(摄影:陈默  杜丽丽)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