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6   星期五   农历三月十八   
【2018“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广州广绣进校园:引领示范打造“绣美校园​”
来源:“中国青年网”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19-11-11 09:04:00

编者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国青年网开展了“多彩非遗 相伴成长”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并推举出十大优秀案例。今天小青带大家走进“广东省广州市广绣进校园实践案例”。

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刺绣 周晓静 摄

幼儿园小朋友年龄太小不能刺绣?广州市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的孩子们实力反击,他们手拿绣针、串珠,有的在油布画上合绣一幅作品,有的在画好或吹好的岭南水墨画上穿针引线,刺绣在幼儿园小朋友手中焕发新的生机。

午间,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的学生们在认真刺绣(摄影:周晓静

中小学生不喜欢刺绣?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的学生兴趣浓厚,午休时间也会绣上几针。当阳光照进教室,十几个学生拿着针线,耐心地绣着荔枝、花草。飞针走线中,一幅幅广绣习作逐渐成形。

广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以构图饱满、色彩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而闻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广州从基础研究、师资培训、编写教程、搭建交流平台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各学段、全方位的广绣教育,全面推进广绣在校园中的传播实践,形成“非遗进校园”的“广州经验”,广绣进校园实践案例也荣获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成体系,广绣融入教育各阶段

目前,在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推动下,“广绣进校园” 已经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职校、高校等全面开展,课程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形成了包含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多层级广绣教育体系。

正在刺绣的前进路幼儿园小朋友(摄影:周晓静

学前教育注重启蒙引导,逐步深入。前进路幼儿园是广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之一,幼儿园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小朋友有步骤地掌握刺绣的针法:在小班开展“前刺绣”活动,教孩子们穿线与穿珠,刺绣的线主要是鞋带、宽带子;到了中班的“准刺绣”阶段,幼儿园会用替代物代替针线帮助孩子们练习针法,比如用吸管自制安全针代替普通绣针、用硬胶板代替绣布,孩子们可以用绒条模拟刺绣的针法,或者用塑胶针和鱼丝线在硬胶板上的小洞练习;到了大班,就可以用真正的针线在绣布上进行局部点缀刺绣和实践了。

前进路幼儿园墙面上装饰着小朋友们的刺绣作品(摄影:周晓静

幼儿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的作品,楼梯墙面上装饰着小朋友用布和针线等创作的花草、小猫、小鱼……一幅幅作品充满了童趣;在刺绣活动室,放置着中秋节时孩子们用硬胶板扎绣的灯笼。除了放在学校展示,孩子们也会将有些作品带回家,作为礼物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中小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中午十二点半,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的活动室里坐着十几位同学,他们在美术老师谭慧君的指导下,手拿绣花针、握紧绷架,绣着送给亲人朋友的礼物,亦或是小摆件。“转线最难学,尤其是刚开始学的时候,弯转得越急,线条就会越短,转折才会越漂亮。”在谈到学习广绣遇到的问题时,初三学生陈莹冰说,现在她已经掌握基本的广绣针法。坐在她旁边的张晓华手里正绣着一只小南狮,她说:“虽然只是一只很小的狮子,但每天绣一点,要绣上三个月。”

十七中学生的刺绣作品(谭慧君 供图

十七中是广州市非遗传承基地之一。2015年12月,学校成立广绣兴趣小组,初期以综合实践课作为课程拓展,初一学生练习基础针法,初二、初三、高中学生进行广绣的创作练习。每逢周一、周三,兴趣小组的同学会利用午休时间来美术教室绣上一会儿,请教老师,精进广绣的基本技法,熟练之后,作品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基本的创作。2018年9月以来,十七中通过将广绣教学与美术课相结合,把广绣普及到全校常规课程教学当中,初期学生们学习如何鉴赏广绣,熟悉之后就可学习广绣针法技艺,创作自己的作品。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鼓励传承创新。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纤维艺术设计工作室从2009年便与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先后在本科三、四年级中开设“刺绣工艺与设计”“毕业设计”课程,聘请了陈少芳、梁雪珍等传承人为学生传授传统广绣技艺,工作室老师丁敏辅导学生刺绣创意作品的创作与设计。丁敏鼓励学生要根据创作需要,寻找合适的传承人或绣娘参与作品设计,不断沟通,以寻求设计与刺绣表达的最佳契合点,擦出更亮的火花。

重统筹,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非遗进校园”推进过程中,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更多承担着统筹者的角色,整合各方资源,注重在引领、示范、规范方面发挥作用,在最薄弱环节发力。

发挥桥梁作用,促传承人进校园。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作为沟通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的桥梁,让传承人走进学校开课,并提供课件、教学指导等,使课程更加易于学生接受;此外,中心为有非遗课程需要的学校推荐传承人,助力学校开展非遗课程。目前,已有多位广绣非遗传承人到各级学校授课,其中梁雪珍参与“非遗进校园”已近8年,现仍在广州市穗石小学等多所大中小学教授广绣课程,每月有十几天都在授课。

2016年,广州秋季“非遗学堂”开设广绣师资班,广绣传承人指导学校教师学习广绣(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 供图

优先培训教师,建立长效课程机制。从2009年起,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单次课、系列课、公开课等丰富多彩的广绣体验课,制作《遇见广绣》慕课(互联网在线课程),开办培训班、广绣高级传习班、广绣学社。这些课程和活动面向社会,重点考虑教师群体需求,以带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此外,针对学校老师,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还举办了多期广绣师资班,解决学校自主开展教学的实际困难。广州市文化馆副馆长、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黄艳认为,要建立面向教师的长效课程机制,培养一支会刺绣、懂刺绣文化的教师队伍。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编写的广绣教材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 供图

编写广绣教材,推动规范化教学。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编印出版了《广绣教程》,以及适合在中小学推广的广绣教材,为学校开展广绣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黄艳谈到,非遗教材是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的薄弱环节,中心编写教材,就是希望在这一薄弱环节发力,使学校非遗课程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整合资源,认定传承基地。广州市在推进“非遗进校园”的进程中,注重凝聚多方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合力推进。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对被列为非遗传承基地的学校,给予资金、平台、师资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其非遗传承传播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通过这些优秀学校的品牌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引导更多学校非遗教育规范化。据介绍,共有5所学校入选2012-2014度市级非遗传承基地,21所学校入选2015-2017年度市级非遗传承基地。

统筹各方,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统筹、引导各学校,并充分给予各校展示和研讨平台。2015年,中心开展广州市“非遗进校园”活动普查,并举办《薪火传承——广州市“非遗进校园”成果展》,集中展示40余所学校师生的优秀非遗成果。此外,举办“非遗进校园暨非遗传承生态学术研讨会”,研讨非遗在学前教育、初、中等教育中的传播推广等课题。2018年,中心策划了“绣美校园——广绣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广绣优秀课例,举办广绣优秀课例展、广绣课例现场展示、广绣教学交流会、广绣体验活动等,全方位、多形式的活动为“非遗进校园”提供了有效的操作范本。

显成效,非遗技艺代代传

当幼儿园小朋友拿起针线,一颗广绣的种子在其心中发芽;当中小学生手中丝缕翻飞,广绣在其心中已有重量;当大学生融入新潮元素创作精美作品,广绣已从历史深处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广州市已有多所学校开设广绣进校园课程,学广绣、鉴广绣、绣广绣、展示广绣作品,在不少校园中蔚然成风,广绣这一传统刺绣技艺在一代代人心中生根发芽。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传统广绣技艺不断与新生代、新思维碰撞,广绣得以传承与发展。

在开展广绣进校园工作中,广州非遗保护中心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实践中形成“非遗进校园”的“广州经验”:发挥学校主体作用,构建覆盖整个教育阶段的非遗教育体系;整合资源,联动传承人与学校,对非遗传承基地给予多种支持;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培养教师队伍,推动规范化教学;统筹全局,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总结推广“非遗进校园”经验。

广州市海珠区瑞宝小学学生表演醒狮(摄影:周晓静

除广绣项目,广彩、醒狮、鳌鱼、粤剧等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正在校园中传承,广州“非遗进校园”呈现百花齐放态势。比如,广州市海珠区瑞宝小学开展醒狮文化特色课程,将醒狮文化融入校园中,低年级学生画醒狮、为醒狮着色,练习舞狮基本功以及学校自创的醒狮操,高年级同学可参加醒狮队,进一步学习醒狮表演技艺。

如今,广州市正在建设非遗展示园区,并将以此为纽带,沟通学校、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外的非遗点,贯通各环节,继续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

“非遗进校园”是一项文化传承的系统工程,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需要文化部门、学校、传承人、社会力量等各方参与。黄艳呼吁,文化、教育等部门要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教育部门、教育专家、非遗专家应合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编写教材,解决当前教材紧缺的问题,学校则需要反馈教材使用情况;同时要鼓励学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明确量化标准,积极开展活动;另外要发动教育机构、相关协会等社会力量,为“非遗进校园”工作提供服务。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