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在南丰见识曾巩和傩舞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晋军 创建时间:2019-11-12 09:10:00

收获的九月,走进红土地江西抚州南丰采风。下车伊始,亮开镜头,相由心生,境由心转。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故里。恰逢曾巩诞辰千年之际,百姓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王安石语)的北宋中期文豪。曾巩谓临川才子的佼佼者,江右文宗的领军人物,声名之巨如雷贯耳。曾巩文正,以文章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赤子之心,为人正直,名士风采,后世景仰。以至于千年之后,他仅百字手书的《局事帖》,竞拍出了二点零七亿元的天价。他的成就虽不及韩、柳、欧、苏,但亦影响深远,《宋史》本传曰:“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南丰围绕唱响“五个千年文化”品牌,在曾巩文化研究与挖掘方面取得丰富成果。他们成立了江西省历史学会曾巩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修缮了曾巩古墓、曾巩古祠、秋雨名家等文物古迹,出版发行了“曾巩文化丛书”,从曾巩的生平事迹、年谱、散文、诗歌、家族、仕历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曾巩的整体形象,将曾巩文化、曾巩文脉和曾巩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将曾巩文化元素与生态旅游有机融合,投资两亿元着力打造了曾巩文化园、曾巩纪念馆等一批曾巩文化传承载体,其中,曾巩广场、曾氏大宗祠、曾氏名人雕塑园、秋雨名家、民俗文化村等一批文化活动场所成了网红打卡地,受到游客的青睐。

曾巩文学成就突出,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故国诗文革新运动作出杰出贡献。其文“古雅、平正、冲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人物,也是江西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曾巩的诗文,对家乡有大量的描写和歌颂,他的诗文中多次提及家乡南源、石仙岩等地,此次我都一一虔诚瞻仰。曾巩还创办了抚州第一家书院——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培育优秀人才。在南丰古城内徜徉,仍随处可见曾氏家族的印迹,纪念曾巩的“文定巷”穿插其间。城内还坐落着曾氏祠堂,这栋位于南丰古城上水关以北约三十米处的祠堂,大门向东,建筑坐北朝南,前院两进天井三进厅堂,占地五百多平方米。门楣牌匾上的“秋雨名家”字样,无声地诉说着这栋建筑过往的荣耀与辉煌。

走过打磨铮亮的石板小径,斑驳的窗棂仿佛依然能映出宋时文豪光彩。曾巩生前与身后,都不曾以诗见称,但他一生作诗不少,有些诗中还抒发了不见于文的思想和情感。“斗食尺衣皆北输”“胡骑日肥妖气粗”,这是对北宋朝廷刮民髓赍盗粮苟安政策的生动概括与嘲讽。剥夺百姓衣食,养肥入侵军马,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曾巩循循儒者,于此也不能不慨乎言之。还有《追租》一诗:“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饥羸乞分寸,斯须死笞缚”“忍令疮痍内,每肆诛求虐”,描述天旱民饥,而官方不恤,曾巩在此为民请命,流露出真切怜悯“忧天下之忧”的文人情感。

来到南丰的次日上午,我们来到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拱形石柱门上镌刻着“国礼园”三个隶书大字,放眼望去,后面是连片不绝的橘园。天下贡橘在南丰。“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蜜橘钟情这片山河土地,奉献了味蕾上妙不可言的甘美绵甜。金灿灿的吉祥果实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世代相望,生生不息。春去秋来,橘都百姓把橘树种遍南丰田园山间、绿野平原,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小小金橘被当作礼物馈赠给外国朋友,“中国蜜橘之乡”驰名中外。

正是在此地,“国礼园”门前广场,我见识了遗落在南丰民间的信仰密码、神秘古老的千载非遗——南丰傩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傩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具有宗教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南丰傩舞有“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因其表演形式只有肢体动作,又被称为“哑傩”,伴奏也是最原始的鼓和锣。“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南丰傩舞老艺人告诉我,南丰傩舞很接地气,百村有,千人跳,有成百上千的面具,许多村庄都有整套傩仪,傩舞跳起来动作夸张、神秘古朴、粗犷浑厚。

老艺人还说,宋代是南丰傩的发展时期,宋室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京都的文化艺术,使南丰傩戏趋于成熟。明清两代,南丰傩进一步完善。清后期,受戏曲影响,“乡傩”进一步娱乐化,编演了许多新的傩舞节目。新中国成立时,南丰已有傩班上百个,散布于各个乡镇之间。现今,南丰有傩班一百零八个,傩舞艺人一千五百余人,位居江西全省之首,不仅保留有古老的傩祭仪式和江西现存最早的上甘村明代傩神庙,还留存了一百二十多个傩舞节目和一百二十多种、两千多枚傩面具。傩面具非遗文化传承人张宜祥介绍,这种技艺传男不传女。雕刻傩面具需要选材、构思成型、雕刻、打磨、上漆五道工序,立体雕刻过程中最难把握的是刻出面具形象的神韵及喜怒哀乐等情绪。在雕刻选材方面,也非常讲究,必须用秋天的香樟木,而不能用春天的。传承人张宜祥年近七十岁,从事傩面具雕刻长达四十多年,先后带出二十多个徒弟却没收过一分钱学费。

一场精彩的傩舞表演让我大饱眼福。仪式舞是“驱傩”时跳的舞蹈,舞者奔腾跳跃,舞姿激烈诡黠,气氛神秘威严。娱乐舞节目众多,内容来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小说和世俗生活。由于流传年代和师承关系不同,表演风格各异,既有以写意为主、动作舒展、舞姿优雅、古傩韵味犹存的“文傩”流派,也有以写实为主、动作强烈、节奏鲜明、融合武术技巧的“武傩”流派。班队多以自然村落为单位,艺人均为终日在田野里劳作、两手沾满泥巴的农民。这些舞者鼓点踩得很准,虽然动作空灵怪异,但一看就知道是悠久古老文化的弘扬传承。祈祷农业丰收是傩祭仪式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南丰傩神西川灌口二郎,原由农神兼水神的李冰父子衍化而来。而傩神庙中又都塑有土地神像,特别是上甘村傩庙的土地神比真人还要高大威武,衣袍腹前画有“白兔衔桃枝”图案。兔能多产,桃可避邪,这种象征符号表达了乡民对谷物丰收和人丁繁衍的衷心祈祷。

今日得见,喜是庆幸。卜辞中有“寇”字,是在室内以殳(古兵器)击鬼之形。甲骨文中有关“舞”字的记载中有“魃”字,是一人头戴假面具的形象,说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驱鬼逐疫的傩祭舞蹈,之后《论语》《吕氏春秋》《周礼》都有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中有关傩仪的记叙较详细。汉代张衡的《东京赋》中描写了傩仪傩舞的情形。自汉至唐,傩舞都为驱疫鬼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宋代后,傩舞增加了娱人成分,并逐渐向戏剧化方向发展。傩的生命张扬,主要体现在傩祭仪式中借助神灵的威力,驱除自然灾害如旱、涝、火、虫等和人体灾害如瘟疫疾病等。在南丰,仪式舞主要有石邮等地的“驱疫舞”和上甘等地的“搜除舞”。娱乐舞则有近百个传统节目,风格迥异,内容丰富,抓人眼球,扣人心魄。

进入新时代,南丰傩舞得以迅速发展,傩仪也得到充分保护,为弘扬民族文化,南丰傩舞青春蓬勃再焕发。《傩公傩婆》《刘海戏蟾》《小尼姑下山》《金刚》《财神》《魁星点斗》等传统剧目精彩诠释“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的丰富内涵,南丰被国家命名为“傩舞之乡”当之无愧。经过数千年的白云苍狗风雨变迁,此地此傩延续着未可完全起底破解的神秘,虽经现代社会浸染,依然朴拙如故,承载着南丰老百姓的朴素心愿、美好追求,不时登上散布于南丰田间地头的傩舞戏台,更加鲜活妍媚地跳荡起来。

文化因传承而厚重,因交流而多彩。见识曾巩和傩舞,南丰价值连城的一“文”一“舞”,对于我来说,是一道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是一次美轮美奂的文化享受,更是在畅饮中华文化自信的脉脉源泉活水。

编辑:chen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