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4   星期三   农历三月十六   
借力政策东风,扎根巴蜀大地——非遗传承后劲足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付远书 创建时间:2020-01-15 13:03:00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多彩非遗借力政策东风和不断加大的保护传承力度扎根巴蜀大地,在活态传承中成为文旅融合的范例。

一、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成文旅融合范例

2019年10月17日至22日,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成都举行,共吸引570余万人次来到现场“打卡”,线上覆盖人群达1.9亿人次。这个自2007年启动的非遗盛会,如今在形成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国际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为四川涵养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让非遗这颗种子以其独有的方式破土、迸发。

2019年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适逢端午节,四川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抓住机遇,组织开展了广泛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当天,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集中展演、巴蜀工坊·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精品展、成都市非遗进校园教学成果展和征文比赛暨“我是非遗小传人”万人签名活动、凉山彝族自治州非遗进景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瓦尔俄足节、广元市非遗宣传展示暨传统工艺振兴交流展等100余项活动在巴蜀大地蓬勃展开,在四川省掀起非遗保护新热潮。

四川非遗保护硕果累累,不仅凉山彝族火把节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四川扬琴、道明竹编、峨眉武术3个项目入选“全国50个国家级非遗做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等,还抓住和用好了文旅融合的良好契机。

2019年夏天,四川推出10条“非遗之旅”路线,将非遗传习所、非遗体验区和非遗体验基地与知名景区、旅游服务、旅游体验相融合,迅速进入了游客的旅游“菜单”。

非遗的植入使旅游内涵更丰富,也使旅游方式有了多种可能,改变了过去“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旅行模式。记者了解到,10条“非遗之旅”路线各有特色:“藏羌环线非遗之旅”依托“九寨沟环线”经典旅游线路,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度体验羌年、羌绣、羌族羊皮鼓舞等羌民族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香格里拉非遗之旅”可以体验木雅藏戏、理塘锅庄、康定“四月八”跑马转山会等康巴非遗项目的神奇;“蜀道三国非遗之旅”路线中,金钱板、嘉陵江中游船工号子、广汉保保节、麻柳刺绣、阆中春节习俗等重点非遗项目别有风味。

为增强地方旅游的吸引力,四川还鼓励各地挖掘民俗和传统节庆文化内涵,推动传统节日振兴,实现了自贡灯会、彝族火把节、羌年等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

二、助力脱贫攻坚  非遗成“网红”

在实施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四川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充分利用非遗资源,通过建立合作社、“互联网+”、鼓励传承人创业等形式,引导群众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从2011年开始,羌族草编技艺传承人、北川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强先后在北川乡镇及县城的禹羌传承培训学校培训草编技艺。当地村民学成后,与公司签订协议,利用田里的稻草秸秆等材料,加上公司提供的辅助物料,按订单生产草编产品,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每月底,由公司回收后加工为成品。当地留守妇女在不耽搁家务的同时,每人每月可稳定增收1000元左右。

如今,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广新局的帮助下,黄强利用各个乡镇的文化站建立了羌族草编传承及生产基地20余处,成立了草编合作社8家,年销售额达200万元。羌族草编还走出北川,为凉山、攀枝花、雅安等地的彝族、藏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开展草编技能培训,今年还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建立培训中心,为当地苗族、侗族等搬迁移民开展技术培训,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在四川,基层尤其是民族地区脱贫需求强烈,也有丰厚的非遗资源。借助“互联网+”新兴业态,非遗扶贫的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展。

2019年2月2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支持的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在西昌市揭牌。工作站采用“政府+唯品会+非遗扶贫工坊+贫困群众”的模式,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由唯品会提供创意设计帮助和推广销售平台,再通过工作站下若干非遗扶贫工坊为贫困群众提供非遗技艺指导和产品订单,贫困群众可选取多种就业方式增收。截至目前,与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合作的非遗手艺人已超过200人。

三、常态化普及非遗  在校园蔚然成风

曾经,包括金钱板、清音等在内的多个四川非遗项目,一度面临濒临失传的尴尬状况,伴随着“非遗进校园”的开展,以成都为主的四川部分地区正通过加大课时投入、搭建平台以及开展因地制宜的教育实践等方式,推动非遗传承从一时一地变为常态化普及教育,让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

从2005年开始,成都尝试在各区(市县)的中小学开展非遗教学,进行传统文化艺术实践。发展到今天,成都开展非遗项目教学的学校已有近20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20所,每所学校至少传习一个以上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蜀锦、川剧、传统体育、游艺等类别。此外,学校每周都会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授课。

戏曲作为非遗活态传承的代表,其进校园的活动多年来一直在开展。在四川,如何让川剧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相关部门一直在探索。

自2012年起,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和四川省川剧院整合全省川剧资源,先后在成都、遂宁、自贡等地的30余所学校建立了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对于被列入川剧传承示范基地的特色学校,政府提供2万元至4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学校开展教师培训、服饰采购、创作等。另外,政府在优秀剧目创作上还给予适当补贴。

如今,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省川剧院、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举办的四川省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成为全面展示基地教育的有效平台。几年来,四川省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活动覆盖范围从首届的7个市(州)到今年的21个市(州),共有3000名师生、数百个节目参与选拔,参演学校热情高涨,该平台已成为四川加强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要抓手。

编辑:邓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