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大寒至,一岁终——让二十四节气“活”起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赵若姝 创建时间:2020-01-21 10:24:00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以历法、谚语、歌谣等形式广为流传,在传统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二十四节气再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有哪些新的应用?如何更好地传承?时值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本报推出特别报道,讲述二十四节气在新时代的传承与活化故事,以飨读者。

一、二十四节气朋友圈“打卡”

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二十四节气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如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及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认识,依然被广泛认可,这可以从“朋友圈”截图中窥见一二。

二、传承发展中的二十四节气

(一)立春

浙江遂昌:文旅融合激活节气文化基因

“班春劝农”是浙江省遂昌县的传统迎春形式。“班春”即颁布春令,“劝农”是劝农事,策励春耕。明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以勤政爱民、兴教化、励农桑著称。那时起,“班春劝农”成为每年县衙鼓励农人春耕生产的一项重要活动,并传承至今。

工作者说

尹萍(浙江遂昌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给遂昌带来了新的机遇,结合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战略,我们整合利用“班春劝农”资源,积极开展“班春劝农+全域旅游”, 打造了集文化、体验、产业为一体的“非遗空间”,取得了初步成效。石练镇淤溪村是“班春劝农”的发祥地和传承地。2019年以来,我们对淤溪村进行了改造提升,将其打造成“全域旅游+班春劝农”的主题村落,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成了“班春劝农”广场、村文化礼堂、非遗展陈点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了“班春劝农”场地设施,将淤溪村列入县级研学基地进行培育。同时,以淤溪村为核心,我们还推出了四条“二十四节气”康养旅游线路,即“四立”文化旅游线路,并以“班春劝农”为主题,研制出黑陶、竹编画、茶叶、糖画等多种文创产品,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旅游收入。

(二)夏至

河南登封:让天文知识普及大众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的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在这里实地观测划定了中国传统节气“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公元1281年,郭守敬在这里通过测日影,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登封观星台成为二十四节气产生的重要文物史证。

工作者说

李艳艳(河南登封文化馆副馆长):告成镇观星台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文知识科普地。每年夏至日,我们都在此举办系列文化活动。2019年举行的二十四节气夏至主题文化活动中,开展了广场文化活动、非遗展示、祭拜周公、二十四节气歌诵读、测日影、二十四节气文化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让游客进一步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感受到天文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认同感。此外,为更好展示起源地节气文化,登封共投资2000万元对观星台景区整体环境进行提升,同时还对二十四节气展示馆(博物馆)进行了场馆环境提升,为今后开展研学活动和面向未成年人宣传展示中国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和科普知识,奠定了二十四节气文化体验基地开展活动的基础。

(三)霜降

广西天等:民俗节日诉说民族文化记忆

“霜降”是大秋作物收获的季节,对于广西壮族同胞而言,这也是个酬谢自然、庆祝丰收、祈盼五谷丰登的时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的天等县,每年农历霜降后的9天内都会举行壮族霜降节。活动期间,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据统计,每年参加活动的人数过万,其影响范围甚至包括云南和越南。

工作者说

王敏(广西天等县文化馆副馆长):一年一度的壮族霜降节活动,是对传统习俗的最好保护,也是广大群众感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魅力和深厚内涵的重要载体。2019壮族霜降节分为头降、中降、尾降,弘扬壮族霜降节的活动具有浓郁的壮乡风情。节日期间举行了祭祀祈福大典、千人打榔、拜囊海表演、山歌对唱等活动,参加人数达六七万。民俗活动是壮族同胞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蕴涵着壮族的文化基因,对于展示壮族历史、传承壮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壮族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四)冬至

浙江三门:打造文化交流传播地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在我国历史上,自唐、宋起,冬至就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在浙江省三门县,每年冬至,各乡镇聚族而居的传统村落就会举行拜冬祭祖民俗活动。该活动已有700余年历史,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组成。

工作者说

吴元俊(浙江三门县博物馆馆长):随着时代的更迭,三门祭冬已经不再停留在习俗和仪式本身。近年来,我们深耕冬至文化,着力打造二十四节气标志地和文化交流传播地。2017年,三门与中国民俗学会共同建立了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与冬至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工作,推进了冬至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三门连续3年举办的冬至文化论坛吸引了广泛关注。2019年冬至文化论坛内容除了三门祭冬民俗展示活动、专家主旨演讲、冬至戏展演活动以外,还推出文旅融合推介活动等。我们希望以举办冬至文化活动为抓手,擦亮三门祭冬的文化品牌。

三、生活中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就像一张张备忘录,提醒人们顺应自然、顺时而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诗词歌赋到柴米油盐,从传统食养的滋补醇厚到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总能窥见二十四节气的身影。

● 半山泥猫 浙江杭州半山泥猫习俗距今已有800多年。清明节前后,蚕农在半山买泥猫,放在蚕匾中镇鼠,泥猫也成为吉祥的象征。如今泥猫彩绘体验颇受欢迎。

● 二十四节气物候食养台历 台历以物候为单位,一候为一页,一页5天,每页标有当前的节气和物候名称,点缀以自然景色和诗词,还有相关的养生贴士和养生菜品,颇受大众喜爱。

● 二十四节气笺谱 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发的二十四节气笺谱,以该馆汉白玉日晷雕塑上的二十四节气题材——石刻拓画和馆藏文物汉代彩陶纹饰为主要元素,受到传统文化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 赤道经纬仪 我国古代天文馆观测常用仪器,有14项用途,主要用来侦测太阳时和天体的赤经、赤纬。图为模型。

● 姜糖 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常见的食品,具有祛湿寒、暖胃、止呕、化痰等作用,是人们顺应节气、调养身心的代表性食物。

四、专家眼中的二十四节气

(一)提防表演化倾向,保持敬畏之心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自己的时间制度,讲究天行有常,顺天应时。它涉及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尤其强调人们在观念上敬畏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指导实践活动。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影响逐渐加大,在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含义,更多地加强内功的锻炼,防止其出现表演化倾向。各农业社区依据节气安排农业劳动,组织开展节令仪式和民俗活动,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动,因此,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在相关仪式中得到了保存、保护和传承。但仪式不等同表演,关键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为仪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非单纯强调仪式本身,否则人们将在表演中失去最原本的敬畏之心。——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

(二)做好深度调研,落实履约承诺

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3年多了,全国各地结合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人类非遗名录是十分光荣的事,做好保护和传承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今后开展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时,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强史料的全面挖掘和系统整理工作,对节气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同时做好宣传、普及、研究与出版工作,切实落实申报世界遗产时做出的各项承诺,为接下来的履约报告打好基础。——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

(三)加强跨国界、跨学科交流合作

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应该有两个“跨”字。一是跨国界,因为它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国家,节气文化的传承与流变,同样是中国节气文化的财富和宝藏,我们需要调整思维,更全面地理解节气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二是跨学科,二十四节气是具有科学属性的文化,涵盖众多学科。在科学昌明的时代,我们尤其要倡导跨学科的研究、解读和延展。在新的时代,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努力找寻与人之间的关联方式,“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华风气象传媒集团气象服务首席宋英杰

(四)捕捉、追踪时代变化

当前,全社会在保护传承二十四节气时,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呈现出重视实践场所建设,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紧密结合等多种特点。近年来,二十四节气保护和发展成果凸显,但值得注意的是,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也在变迁。因此,在保护传承中要尤其注意及时捕捉、追踪、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对于二十四节气传承而言,要在深耕地方知识的基础上,赋予二十四节气新内涵,使其成为保护文化多样性、展示和发展地方文化的重要品牌和有力抓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

五、历史上的二十四节气

编辑:邓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