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8   星期四   农历二月十九   
2020云赏三月三 | 序篇
来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作者:许晓明 创建时间:2020-03-22 19:40:00

【 编者按】“壮乡三月好晴天,木棉盛开歌舞喧”,“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各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八桂儿女共同珍视的文化遗产。节日期间,各族民众蒸彩糯、祭先祖、赶歌圩、抢花炮、斗彩蛋、赏戏曲,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又是一年“三月三”,根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0年“壮族三月三”系列文化活动的工作部署,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通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网”、“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围绕着“壮族三月三”及相关的文化事象,开展“云赏三月三”专题系列报道,以充分展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此次线上活动以“壮族三月三”为中心,综合介绍壮族三月三的历史渊源、活动内容、代表性传承人,以此带出相关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等非遗项目。同时,为体现壮族三月三的多民族共享性,将撷取广西各世居民族代表性项目进行介绍。

壮族三月三

“春风酿暖雨初过,青满平畴绿满坡,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香,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妆。”清代壮族文人韦丰华在《廖江竹枝词》里,生动地描绘了今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一带人们在春暖花开、雨后初霁的三月三,共同祭祀、食乌米饭、聚会交友、以歌为媒的生动场景。

早在唐代,宋之问就在《桂州三月三日》描写了今桂林一带三月三期间户外踏青畅饮、曲水流觞、江边祓除的场面:“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又“故园今日应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又有:“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飞駞,即今日之所谓“绣球”,是壮族人公共聚会活动中娱乐传情之常用器物。明代邝露所撰《赤雅》“浪花歌”亦云:“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竞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浪花歌”条亦附和:“溪峒男女,相歌于正月朔、三月三、八月十五。而三月谓之浪花歌,尤无禁忌。”可见,在古代,壮族三月三是男女聚会对歌的一个时间,和古代中国的上巳日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是否聚会对歌就是壮族三月三呈现的唯一样态呢?答案当然是——“否!”

我们先来看清光绪年间《镇安府志》这一段记载:“三月三日,染五色饭、割牲、烹酒,男妇咸出拜墓,以石灰涂塚,以纸钱挂树,饭食而归。”展现的是镇安府,即今天德保、靖西、那坡全部,大新、天等、田阳部分地区三月三期间做五色糯米饭、扫墓和聚饮的场景。相关记载在清代到民国时期的方志中亦频见。如《凌云县志》记:“三月上巳,具馔及各色糯糐,以茜草、黄姜、枫叶或青螺染制,并率家人至墦间聚饮。”墦即坟墓,这里描写的是右江流域凌云县一带壮族民众在三月三期间做彩色糯饭,扫墓后共同聚饮的场面。左江流域广西大新县,农历的三月三期间,是扫墓的日子。民间认为:只有三月初三这一天,祖坟才是打开的,在这天,祖先神才可以出来享用后代的祭品。每到这个日子,家家户户都用红蓝草、枫叶、姜黄(或密檬花)等植物,制作“黑红糯饭”(当地壮称),有五色的,三色的。还要杀阄鸡、煎鱼、水煮肉,是为“三牲”,再带上酒、饮料,还有香、烛、纸钱等祭品,阖族扫墓。先祭拜一次葬的墓,再拜二次葬后的始祖和近祖坟。拜完后大家兴高彩烈地在墓地聚餐、喝酒划拳,并没有任何哀伤的感觉,尤如踏青般快乐。在大新县的龙门乡一带,扫墓之后还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聚餐,过陇峒(大意为串寨子),甚是热闹。

2018年4月18日大新县那岭乡那廉村峒利屯壮族民众以三色糯米饭祭祖(摄影:许晓明)

除了祭真武、祭祀祖先,壮族三月三期间还祭祀其他神灵。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就有三月三期间祭神农的记载。隆林各族自治县委乐乡保中屯,每年农历三月初二这一天,各户出一个男丁,到建于村子最高坡的“布苏”庙祭祀村寨共同的神灵“布苏”。祭祀过程中,当地的祭司——布麽,还用鸡胯骨占卜,预测一年的丰欠。祭完神灵后,大家一起聚餐。到了三月初三这一天,在蒸好糯米饭和杀鸡后,用枫叶和柳条挂在门上烧香、拜一拜,然后开始到墓地扫墓。扫墓的时候,先从最老的祖先(始祖)开始,再祭扫最近去世的。家里的老人会用水煮鸡蛋,把蛋壳染红,用五彩线织成袋子,给小孩子挂在脖子上。大人们还给小孩子买新衣服。据当地群众说,三月三和七月十四一样,都是鬼出没的时间,怕鬼把小孩子的魂拿去,挂红蛋穿新衣服可以“啰魂”(意为哄魂),魂就不跑了。隆林各族自治县革布乡一带,祭了布苏后大家三天之内不能外出,就在寨子里对歌、唱戏,好不热闹。在柳州市柳城区一带,农历三月初三日被称为“花婆节”,这天,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包三角粽、染红蛋,杀鸡献祭花婆奶奶,以求花婆赐“花”。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带,三月三又称“婆王节”,凡生有婴儿的人家,请来道师在房门添置新花,以酒肉敬婆庙。这样的习俗和中国周代以降在上巳日祭生育神高禖有相似之处。

2011年4月8日隆林各族自治县壮族三月三活动中的红蛋(摄影:许晓明)

从韦丰华的诗和隆林各族自治县壮族三月三习俗观之,在壮族三月三,祭祀后才是对歌等文体娱乐。平果嘹歌《三月歌》里有:“糯饭黑,扛锄去扫墓,扫过一处又一处,初三日扫墓;到三月初四,邀同伴去玩,玩过一坡坡,莫圩合对歌。”我们再来看看清光绪年间《武缘县图经》的一条记载:“宣化 、武缘之俗,三月三日,各村以乌米饭祀真武。竞为大爆享神。其爆径一二寸,高五六寸,饰以彩,声如雷。拾得爆首者,来岁复作大爆酬之。”可见,除了祭祀、扫墓、对歌,在壮族三月三期间,人们还进行抢花炮的活动。这样的记载在今靖西、天等等地均可见。清光绪《归顺直隶州志》就详细记载了今天靖西市西北一带壮族的“仲人”“左州人”在壮族三月三期间抢花炮的场景:

放火炮 ,西北二乡各圩,半系隆安、左州寄籍,当三月三日酬神时,有放火炮之举。先以纸扎作香亭三座,分成一、二、三号,皆饰以人物、花草,施以丹铅、金箔,务令光怪陆离。再作纸炮三个,大几如臂,以篾圈安置炮上。点放其炮,则火气冲起,篾圈飞入霄汉。及落地,抢得圈者则随所得之圈以香亭及钱赏之,头号五六千,二号三四千,三号二三千。得者供奉香亭若神明,旦暮焚香,以此钱作本,生意畅旺,买卖均有进益,家口平安。至次年放炮时,仍将本钱奉还庙上。凡欲得是炮者,类皆广托亲友三、四十人,翘首攘臂以代抢取,故放炮之日,远近毕至,少长咸集,几二、三千人。

三月三期间抢花炮活动在今三江侗族自治县等地还尤为隆重。隆林各族自治县在三月三期间还开展一项叫“踩风车”的体育竞技活动。主办踩风车活动的一般都是婚后多年不育者,并且连办三年,多年更好。这样才“功高德厚”,才能“多子。

2011年4月17日右江区大楞乡大楞村大屯的抢花炮活动(摄影:李向阳

2017年2月27日靖西市安德镇抢花炮活动前要将花炮进行巡游(摄影:许晓明

阳春三月,正是万物成长之时,祈求物的丰产和人的丰产,是传统壮族三月三的重要内涵。因此,壮族三月三活动,首先是敬神祈丰,这些神灵包括真武、花婆、祖神、村寨神等。在祭祀之后,随之会有聚餐、对歌、唱戏、抢花炮等娱乐活动。农历三月初三,是插秧季节,这一节期规律和稻作生产周期有关,是壮族作为稻作民族的文化表征。从壮族三月三所呈现的内容看,和中国古代的上巳节有一定的关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三月三的内容不断扩大,尤其是壮族三月三期间的对歌活动,在政府主导下的的活动中,成为显性的内容;聚会交友、商品贸易等活动获得强化。但是,左右江流域一带的扫墓活动,依旧是当地壮族三月三的重要内容。在云南的马关县一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的壮学会组织一年一度的“马关壮族三月三”活动,并已经持续至今,是壮族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今天,政府打造下的“壮族三月三”,一定层面上已经成为歌圩的代称,主要内容为群众性赛歌和其他文娱活动。2008年 “‘三月三’歌圩”(武鸣区)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11月,“壮族三月三”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板榄三月三会期”(融安县)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天,依然活态传承着的“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广西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广西各族人民在三月三期间祭祀祈福、走亲访友、以歌传情、娱乐竞技、互贸互利,在展示广西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文化同时,也强化了中华文化认同,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壮族三月三”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文旅融合、以文促旅的大背景下,这一厚重的传统必将获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壮族三月三”代表性传承人卢超元

“壮族三月三”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其组织方式包括扫墓时的联宗祭祖,祭祀时临时组成的长老组织等。在百色市右江区一带,还有大主会制度。公共仪式中,布道、布麽等民间宗教司职人员起到仪式组织和主持的作用,而歌师们则在仪式性对歌活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卢超元即是其中的代表。

卢超元,男,1948年10月出生,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布凌村人,“壮族三月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壮族三月三中的歌师、仪式专家和活动组织者。

卢超元从小即和父辈学歌。1983年至1985年,卢超元连续三年出席自治区的“三月三”歌会。1983年他编导的《孝顺父母歌》在当时的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在1985年的“三月三”歌会上,卢超元的山歌也受到好评,被当地媒体竞相报道。同年,他还代表南宁市参加贵州省布依族“六月六”歌节。 卢超元先后获得“广西民间歌手”“广西民间歌王”的称号;2001年获得广西歌师奖;2003年获得广西南部山歌比赛第一名;2004年广西南部歌王擂台赛男队第一名。2009年6月评选为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月三歌圩”代表性传承人。

卢超元(右二)参加1992年广西首届歌王大赛(摄影:潘福荣)

卢超元(左二)与蒙水生师傅(左一)在研究山歌唱法(摄影:潘福荣)

2018年5月,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三月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作者:许晓明,博士,研究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