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巡礼——黔东南民族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创新中熠熠生辉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赵罡 周洁楠 创建时间:2020-09-04 09:25:00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素有“侗乡第一寨”之美誉 赵罡摄

来自贵州的非遗学员参加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研修班,拓眼界、增技艺  赵罡摄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文化生态环境保存良好。2012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数年来,实验区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理念,致力于推动黔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传统村落,留住非遗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内,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密集,特色鲜明,保存较为完好,是承载当地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生产方式、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必须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对文化生态存续良好、人文价值高的村落进行重点保护。针对这一需要,实验区积极建立生态博物馆。

黎平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致力于对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留存。“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普通民居和景观建筑以及与之相依连的山水环境等;“非物质”层面包含民俗节日等文化活动、文化空间,以及在相关信息资料中心,专业人士对文化价值高的典型器物进行收集、整理、修复,并运用网络、信息等数字化手段记录文化习俗等。

实验区在对传统村落进行综合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村寨的完整性,在不破坏建筑风貌的情况下进行修缮加固,保障当地水、电、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们生活的便利度与幸福感。由于传统村落多为木质结构集中连片房屋,容易出现建筑损坏,火灾隐患大,整治工程优先进行消防改造,提高建筑防火防腐蚀能力,提高村落消防安全管控能力。此外,实验区还制定村规民约,如《丹寨县王家村五户联保公约》《占里公约》等,对村民精神层面加强道德约束,规范村民行为。

同时,在“乡村旅游+”“非遗+扶贫”、乡村产业推动传统村落发展,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的指引下,实验区充分利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及生态资源,打造传统村落大健康养生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注重休闲、体验、观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此外,实验区加大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传统村落文化附加值。黎平、从江、榕江三县通过开展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做好传统村落侗族大歌的活态传承。当地民众踊跃参加,使侗族大歌在主要传播地得到空前的恢复和弘扬,推动侗族大歌的集中连片传承保护。

实验区还聘请当地的侗族大歌传承人和相关专家,通过集中培训提高侗族大歌骨干辅导员的业务水平,为深入侗族村寨(社区)开展辅导培训、组建歌队奠定基础。如今,侗族大歌流布侗族聚居村寨,基本实现村村有歌队。

建设非遗扶贫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实验区内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53项,省级非遗218项,州级非遗329项,县级非遗1590项,已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州级、县(市)级五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通过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筛选,实验区梳理出古法造纸、剪纸、服饰、芦笙、银饰、刺绣、蜡染、竹编、织锦、石砚、瑶族医药、苗族医药、茶叶、米酒酿造等作为“非遗+扶贫”工作重点支持项目,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带动当地村民就业。

丹寨县国春银饰工坊、宁航蜡染工坊,雷山县麻料银绣工坊,从江县民艺传习所工坊等具有示范作用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坚持走以品牌开拓市场和占领市场的路子,实现技艺传承与脱贫实践的双丰收。

雷山县自2011年开始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苏-雷非遗研发推广中心”,开展非遗培训及文创研发工作。2016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当时的贵州省文化厅共建“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对黔东南州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支持。雷山县麻料村依托“传统贵州工作站”,采取“合作社+工坊+贫困户”方式,进行苗族银饰生产销售。合作社打破单个银饰作坊规模小、缺乏平台和销售渠道的困境,将收到的订单进行村内合理分配,同时还吸纳贫困户参与银饰生产,增强其谋生能力,并入驻京东、淘宝等网络平台,实现银饰产品“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此外麻料村还成立了银饰刺绣博物馆,打造“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体验项目,慕名而来的游客逐渐增多,带动银饰生产、民宿旅游和农产品销售。

麻料村银匠潘仕学经“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选派,参加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银饰研修班,并响应政府号召回村创办春富银饰工坊,成为麻料银饰产业发展的带头人。目前,麻料村内有春富、百福、春艺、黎华等17家非遗扶贫银饰工坊,非遗工坊号召银匠回乡创业,提供资金帮助银匠外出培训和工艺传习,帮助村民找到致富新手段。全村通过发展银饰、旅游等产业,让村寨中的百姓不用长年外出打工,就能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村寨从以前的“空心村”变成如今的“人气村”“银匠村”,实现了乡村振兴。

加强宣传引导,打造民族文化旅游胜地

“实验区目前最关键的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认知度和知晓率,从而能够自觉参与到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来。”黔东南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粟周榕说。

近年来,实验区利用各类传媒或组织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自2011年以来,实验区连续举办“雷山苗年”“榕江萨玛节”“从江侗族大歌节”“台江姊妹节”等大型活动,进一步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和参与民族文化活动。

多年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时下,民族文化在文旅融合中起到的作用日趋凸显,这也成为黔东南旅游业的核心优势。2019年,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11980万人次,同比增长10.85%,实现旅游总收入1077亿元,同比增长14.91%。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我国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保留较好的地区之一,我们要倍加呵护,处理好实验区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加强文化遗产项目和重点区域的整体性保护,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要对非遗及其孕育、发展的环境加以整体性保护,全面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促进实验区真正成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贵州省非遗中心主任龙佑铭如是表示。

编辑: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