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9   星期五   农历二月二十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传承,人才培养是关键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作者:研培君 创建时间:2020-12-03 11:38:00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国戏曲学院长城文化带戏曲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在安徽会馆开课。来自长城文化带沿线的10余个省市自治区,涉及京剧、秦腔、皮影戏、新疆曲子等不同剧种的21位戏曲非遗传承人、院团领导、青年优秀演员相聚北京,开启了集中授课培训。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为长城文化带戏曲非遗传承人研修班授课

从经典艺术中汲取“养分”

研修班各剧种学员都有,教学中如何统筹兼顾?中国戏曲学院非遗研培项目负责人、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表示,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经典剧目浓缩了传统戏曲最精彩的表演手段,包含有独特的技艺精华和文化内涵。他认为学习剧种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戏曲剧目,对于各个剧种的学员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姚志强以京剧为例,京剧演员的启蒙教学大多是从昆曲开始的,戏曲界常有“京昆不分家”的说法,也流传着“男怕《夜奔》,女怕《思凡》”的俗话。在他看来大多数的京剧演员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像《夜奔》《思凡》这样的昆曲传统经典剧目,“这说明它们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既然京剧是这样,那为什么别的剧种就不可以呢?”

▲中国戏曲学院非遗研培项目负责人、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课堂讲授

“用经典剧目中的经典技法去提高学员的能力、手段和技术。”姚志强说,比起学这些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思维、开拓他们的眼界。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研修班除了开设部分的专业技能课,更多侧重的是学员的文化理论与艺术素养的讲授与学习。

▲学员单雪《墙头记》表演照

“虽然大家的专攻不同,但不同戏种的文化脉络是相通的。学院设置的课程立意高、落脚稳,能从根本培养大家的理论素养,让每个人都得到了提升。”来自新疆昌吉州艺术剧院的单雪,是新疆曲子剧团的演员,也是本次研修班的学员。她所擅长的新疆曲子融合了青海、甘肃、陕西等地的小调,唱腔丰富。

作为新疆曲子剧年青一代传承人,单雪更多地看到了剧种发展的困境。“新疆曲子初期多以田间地头的坐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发展后已按戏曲特征规范,通过学习,我也在思考如何将戏曲更为规范化呈现。以后我也想学习导演课程,希望将中国传统‘仁义礼智信’与曲子剧结合,让剧目内涵更深刻,演活人间百态,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

▲话剧观摩

据了解,在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教学培训中,研修班为学员们做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安排了包括理论类、实践类、观摩类等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覆盖戏曲、话剧、影视、舞蹈、声乐等多种艺术门类,并邀请40位知名专家、教授、骨干教师参与教学。

“其中的观摩类课程,我们为学员提供了6场不同剧种的观摩教学,并鼓励他们积极与剧目主创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了解作品创作的心路历程与心得感悟。”姚志强表示,通过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活动,为学员学习交流搭建平台,让他们在观摩中吸取养分,在比较中增长见识。

▲学员施立红《花为媒》剧照

来自天津的施立红,师从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是国家一级演员,新派再传弟子。提到来此次长城文化带戏曲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学习的契机,施立红表示,评剧虽然已有百年历史,但在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长河中,仍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这次有机会和其他20位各个戏曲传承人共同交流学习,受益匪浅,深感到文化交融借鉴的重要性。

“课程设置不仅在内容上全面专业,在形式上也充实丰富,虽然培训期只有短短一个月,但学院为我们安排了多场观摩课,白天完善理论基础,晚上观摩各个剧种表演,我们在体验中深化学习,虽然忙碌,但让人受益良多。”施立红笑着说。

多举措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戏曲振兴人才为本。姚志强认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是实现非遗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追求数量到提高质量的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结合……中国戏曲学院为非遗戏曲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多种途径。姚志强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不仅仅只有全日制本科教育教学这一个方式,还有成人继续教育,和各类艺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培训班等多种模式。”

▲研修班师生合影

中国戏曲学院自2008年开始举办高级研修班,通过与全国各省文旅厅合作,在当地选拔优秀学员来京深造学习,截至目前,学院共举办各类艺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四十期。“这其中就包括了‘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在内的3期戏曲非遗传承人群高级研修班。”

“让广大戏曲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促进非遗传承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单靠中国戏曲学院一所高校的力量远远不够。”姚志强表示,这还需要更多的艺术院校参与其中,循序开展戏曲人才培养扶持工作,逐步形成合力,才能令越来越多的戏曲人才受益。

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近年来,中国戏曲学院依托特有的戏曲教育资源优势,先后扶持了江西、山东和黑龙江省等地的艺术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活动,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提升了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提高。

据统计,目前学院累计培养了成人本专科毕业生2000多名、高级研修班学员1100余名,数以千计的高级艺术人才回馈家乡戏曲事业的发展。

▲学员张月玲剧照

张月玲是河南省鹿邑县豫剧团团长,作为豫剧传承人来到研修班学习,“每堂课都让我收获很大,以前不清晰的想法经过专业的学习,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对于推动豫剧的传承发展,我也有了明确的目标。”

“鹿邑是道家文化之乡,但以往我们没有将豫剧与本土文化结合,不创新就意味着受众的流失,这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是不利的。这次的课程学习让我知道文化的独特性,我们应该将道家文化融入到地方戏中,紧跟国家政策,以老子文化节为平台传播戏曲。剧本分析、艺术营销等课程在题材创新上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更有信心带领团员们探索发展新路径,搭好、唱好自己这台戏。”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