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8   星期四   农历二月十九   
稳中有进、繁荣向好——走进陕西文旅发展的亮丽风景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秦毅 创建时间:2021-01-26 10:05:00

回顾“十三五”走过的5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追赶超越,紧扣“五个扎实”,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助力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取得丰硕成果,旅游业保持稳步发展,产品供给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成效显著。

from clipboard

▲ 安康阅读吧兴安门分馆

from clipboard

▲华山之巅奏响云海音乐会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十三五”期间,陕西持续加强政策指引,制定出台了《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开展陕西省阅读文化节、陕西省群众文化节、“荟文化·惠生活”陕西文旅惠民演出季等品牌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放文旅惠民卡,切实提升陕西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陕西现有公共图书馆113家,文化馆119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2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8661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国家级文化先进县24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6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7个。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间,一批文化先进区县涌现,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成绩斐然,为全省公共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作出了探索、积累了经验。比如,创建了铜川市“一心多点”模式、高陵区公共文化服务“110”、安康市“乡村文化理事会”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安康样板研究》正式出版,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围绕基层文化干部业务能力提升、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民艺术普及等,组织开展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示范性培训;深入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为“三区”选派文化工作者。实施开展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工作,面向农村招募文化志愿者,做好“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和“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计划等示范性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在宝鸡、铜川、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商洛等地贫困县的行政村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陕西省“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系统的发布数量和点击量长期位于全国前列。

文艺精品创作硕果不断

2020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在宝鸡市成功举办。本届艺术节共有32部剧目角逐文华奖,80件群众文艺作品角逐群星奖,541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免费向公众展出,21台优秀剧目在全省各地展演,参与观众10余万人次,充分展示了近3年来陕西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和文艺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创剧目130余部,话剧《柳青》《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话剧《麻醉师》《柳青》、歌剧《大汉苏武》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创作各类群众文艺作品800多件,音乐《丝路欢歌》、戏曲《唉呀呀》、舞蹈《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荣获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八届、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做大做强特色文化品牌,实施秦腔艺术振兴工程、陕北民歌创新发展工程、陕西民乐创作发展工程、陕西旅游演艺工程。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戏曲的支持力度,多方合力,推动出人出戏出精品。《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共陕西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等的出台,为戏曲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特别是2016年1月陕西出台的《关于支持秦腔等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于健全秦腔等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2020年10月,在充分听取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支持秦腔艺术发展的报告》,深入分析了秦腔艺术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9项切实举措,着力推动秦腔艺术的传承振兴。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黄河川流不息,流淌着文明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伴河而生,是绵延相传的人间烟火。2020年9月25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延安市人民政府、陕西旅游集团主办的2020陕西省非遗进景区暨“黄河记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在延安壶口瀑布景区启动。这也成为近年来陕西深化文旅融合的一个缩影,三秦大地上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陕西旅游的独特魅力标签。

“十三五”期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取得丰硕成果,还为陕西非遗助力旅游发展贡献了一批鲜活案例。据统计,目前陕西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87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600个,拥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7人,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其中,安康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作坊小镇项目”入选“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百大案例”,“袁家村——关中非遗文化传承地”案例入选“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旅产业融合不断推进,旅游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保持20%左右的较高速度增长,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19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7071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211.59亿元。新增3家5A级景区、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4个村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评定33个省级旅游示范县、150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6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了31个文化旅游名镇、9个运动休闲小镇,杨凌国际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张裕瑞纳葡萄酒庄等工业旅游基地成为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产品。此外,旅游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相继打造沿黄公路旅游带、汉唐帝陵旅游带等旅游集聚带,形成三大特色旅游板块格局。“厕所革命”持续高质量推进,截至2019年底,新建、改建旅游厕所4737座。智慧旅游积极推进,全省4A级以上景区游客聚集区全部实现WIFI覆盖。

“十三五”期间,“文化陕西”品牌在省外、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广了陕西文旅资源、彰显了突出特色。比如,通过参与推动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开展“欢乐春节”活动、推广“国风秦韵”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等,共组织、策划62批1200余人次赴美国、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日本等五大洲40余个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取得了良好成效,全面展示了中华文化气魄和陕西文化特色。

总体来看,“十三五”陕西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态势,“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保持较高增速,旅游业实现持续翻番。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根基更加深厚,优势更加突出,动力活力更加彰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图片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西安音乐厅提供)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