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3-28   星期四   农历二月十九   
让璀璨技艺更好地走进生活——“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综述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作者:王洋 创建时间:2021-06-18 10:25:00

从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的“景泰蓝和平鸽装饰盘”到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的“繁华盛世”茶具,传统工艺的“百年历程”在这里缓缓展开;从纺染织绣、服饰制作、编织扎制、雕刻塑造,到金属加工、剪纸刻绘、陶瓷烧造,全国各地各门类传统工艺代表作品和精湛技艺在这里全面呈现;从助力精准扶贫到掀起当代国潮,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成果及其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这里集中展示……6月1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拉开帷幕。

百年历程 初心不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得到尊重,手艺人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激发。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增收,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传统工艺所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党百年辉煌成就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览立足百年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既是对百年历程的回顾,也是对当下成就的展现,很多展出作品都具有时代特征。

剪纸(上海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奚小琴的作品《初心》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我的创作构想源于2017年到浙江宁波参观共产党员张人亚故居的经历,他与父亲两代人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珍贵文物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动,我希望通过创作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据了解,张人亚生前保护下来的书报,现多为一级文物。其中一本《共产党宣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译本之一,由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珍藏。

设计、画图、雕刻……这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花格榫卯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标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1985年起,他潜心研究,将传统的古典花格从平面榫卯连接提升为立体的曲面连接、球形连接,填补了国内空白。“像这个梅瓶,瓶身有8个平面,大约需要5000个榫卯,每片厚度不到2毫米,至少要花10个月才能完成。”陈标向记者讲述他的作品并表示,“感恩国家对这项非遗的重视与保护,我将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作品,回馈社会。”

百艺“活态” 趣味互动

为充分展示璀璨技艺,此次邀请展在上海共设六大场馆,采取“1个主场馆+5个分场馆”形式,展出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00余位非遗传承人创作的精品1500余件(套)。

主场馆位于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综合展示各类传统工艺作品。分场馆中,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专题展示编织扎制、剪纸刻绘等民俗工艺作品;浦东新区金桥碧云美术馆专题展示服饰制作等作品;虹口区抱朴美术馆专题展示纺染织绣等作品;杨浦区毛麻仓库专题展示家具建筑、金属加工等作品;闵行区上海海派艺术馆专题展示陶瓷烧造、漆器髹饰等作品。在为期一个月的展期中,市民、游客可以免费参观。

在各大展馆中,传承人的活态展示成为此次邀请展的一大亮点。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遗海派撕纸传承人华兴富的“摊位”异常热闹,参观者跟老师学撕纸,没几下就完成一幅作品。“能在艺术馆跟传承人面对面学习非遗技艺真的太棒了,无论对孩子还是我们大人都是难忘的一课。”上海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这里是她一天中打卡的第二个展馆,仍觉得意犹未尽。

上海海派艺术馆也十分注重吸引观众参与。活动期间,该馆所在的闵行区整合七宝地区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设计文旅寻宝活动,而上海海派艺术馆正是寻宝的最后一站。该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购物、旅游体验中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保护传承 融入生活

传统工艺源自无名工匠,源自田间地头,源自家庭社区……它们在百姓生活中活态存续。本次邀请展紧扣“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主题,充分展现传统工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人民群众中的生动实践。

记者看到,此次邀请展内容丰富,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很多,如,传统工艺领域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事迹,“非遗+扶贫”的生动案例,非遗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的成果,传统工艺跨界融合展示,传统工艺品牌合作与大众参与实践展示等。

与此同时,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可随时扫作品展签上的二维码,深入了解传统工艺背景知识,观看作品和传承人的视频介绍,线上购买传统工艺文创产品。

活动中,上海市民吴先生就给5岁的女儿买了一个由上海市非遗传承人毛静芳亲手编织的玩偶。他告诉记者:“工艺产品包含着创作者独特的匠心,希望通过行动支持非遗事业,也让女儿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杨梦涵在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读初一,已经跟着上海市宝山区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蔡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蔡德福老师学习了一学期剪纸。她告诉记者,如今,除了技艺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大兴趣。“蔡老师非常细心,不仅教我们剪纸的口诀,增加了可操作性,还给我们讲了许多剪纸纹样背后的文化。”

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校长许素芬告诉记者,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该校已经开展4年多了,开设了蔡氏剪纸、吴淞面塑等多种非遗课程供学生们选择。“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选择有兴趣的方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习,更加热爱手工艺,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活起来、用起来才是最好的传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省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石丽平,通过苗绣技艺推广助力当地老百姓脱贫攻坚,她的故事被不少人熟知。对于非遗服务人民,她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我心中,最好的保护传承方式,就是让苗绣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