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25   星期四   农历三月十七   
内蒙古集中展示非遗保护成果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张影 创建时间:2021-06-21 10:05:00

莜面、清真茶汤、布里亚特包子、翁牛特刺绣、蒙古唐卡……走进一个个洁白的蒙古包,非遗美味与非遗手工艺品迎接八方来客,近百位非遗传承人齐聚内蒙古阿尔山。

6月12日至14日,以“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为主题的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内蒙古主会场活动在阿尔山市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蔚治国表示,要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让非遗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并聚焦乡村振兴,继续巩固非遗助力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活动期间,主办方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集中呈现了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成果。记者观察到非遗如何在这里活态传承,真正实现人民共享。

from clipboard

阿尔山礼物文创展 

共享非遗 共享美好生活

圣泉广场上,碧蓝如洗的天空下,蒙古包显得尤为圣洁美丽。蒙古包里展示展销传统工艺及文创产品,同时,“内蒙古味道”美食体验活动在这里举行。阿尔山当地居民与远方的游客穿梭于数十个蒙古包之间,品尝非遗美食,精心挑选喜爱的非遗手工艺品。

小米面放进碗里,温水拌开,吴文昌左手抬起龙嘴大铜壶,右手里的碗顺下去,冲上滚烫的热水,再撒上红糖、白糖、芝麻、葡萄干等,他熟练地冲出了一碗香醇、诱人味蕾的茶汤。吴文昌是来自内蒙古包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真茶汤的传承人,做了二十几年的茶汤。他早年在街头摆摊,2016年,在包头的乔家金街,吴文昌有了自己的店面,“经济上有了很大提高”。成为了传承人后,国家每年发放补助,吴文昌意识到必须把祖上这门手艺传下去,“现在国家保护非遗传承,对非遗保护力度很大。”他和儿子商量,“你要学就和我专门学做茶汤,不学我就传给别人了。”儿子在大学毕业后,最终选择了子承父业,成为老吴茶汤的第五代传人。吴文昌告诉记者,周边人看到他制作的茶汤后,觉得“这是门好生意”,如今包头已经有二十几家卖茶汤的了。

“价格不贵,小物件很实用,还能放在家里当装饰品。”一位游客挑选着笤帚苗手编工艺品,这些商品价格在十块到几十块不等。笤帚苗一般用来制作打扫工具,在王淑洁的手中,不起眼的笤帚苗做成了小蒙古包的形状,搭配鲜艳的丝线,挂上中国结,摇身一变就成为精致的手工艺品。王淑洁来自“中国笤帚苗之乡”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是草原笤帚苗手编技艺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和长辈学到了技艺,后来成立了手工合作社。

from clipboard

顾客挑选笤帚苗手工艺品

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下,王淑洁所在的隆昌镇建立起8家笤帚苗厂。2020年,王淑洁以每年一万五的优惠租金,租用了其中一间厂房,成为裕民手编笤帚苗加工厂的厂长,“国家给建的,我们租过来,能壮大村集体经济,也能带动地方剩余劳动力。”王淑洁免费培训村民,村民学会了手艺,就可以在家门口的厂子工作,“农闲的时候,厂子加上合作社有四五十人,做一件发一件工资。这几年我们当地政府比较支持笤帚苗产业,我们也做的挺好的。”因为带动村民就业,王淑洁获得了“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的荣誉称号,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妇女代表。

同样来自赤峰的阿拉坦其其格,凭借灵巧的双手,一针一线,绣出草原风情,绣出美好生活。阿拉坦其其格身穿一件墨绿底色,绣满花朵的蒙古族长袍,手中拿着一件刺绣成品。她告诉记者,“这都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一件要绣上六七天。”阿拉坦其其格是一位蒙古族刺绣大师,13岁开始和奶奶学习刺绣,二十多年来,传承着翁牛特刺绣这项传统技艺。翁牛特旗的蒙古族服饰刺绣手艺大多是家庭传承,阿拉坦其其格建立刺绣作坊,成为传道授业的老师,“教出了300多个学生”,为传统手艺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受邀外出讲学,“非遗项目我们出去当老师,一年能收到5000块钱。”刺绣的手艺一年为她带来三万多的收入。

from clipboard

阿拉坦其其格展示刺绣作品

阿拉坦其其格的刺绣作品与时俱进,留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迹,她向记者展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幅刺绣,她希望“用刺绣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

非遗走入校园

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内蒙古主会场活动中,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15个自治区非遗工作先进集体、48名先进个人及10个自治区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10个自治区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分别获得表彰。

蒙古族四胡大师阿古拉是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之一。“我从7岁开始拉四胡,我拉四胡已经五十多年了,四胡伴随着我的成长,幸福了我的一生,也闪亮了我的一生。”作为中国当代四胡领军人物,阿古拉传递着四胡带来的幸福,多年来一直从事四胡义务教育工作,培养出四胡爱好者千余人。

几十年来,阿古拉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展现四胡音乐文化。近几年,他致力于兴安盟地区四胡培训,推动四胡进入校园,多方面努力传承四胡文化。

非遗融入生活,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阿古拉说,四胡文化是在草原的生活生产逐渐形成的,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对今天的社会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兴安盟地区拉四胡的农牧民有五万多人,每年夏天,在城镇、农村,到处是拿着四胡演奏娱乐的老百姓。四胡促进兴安盟的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相比四胡,马头琴是更广为人知的蒙古族民族乐器。兴安盟首届“小小传承人”马头琴演奏技艺大赛,是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之一。

from clipboard

“小小传承人”马头琴演奏技艺大赛参赛选手

十岁的吴燚利其仅仅学习了两年的马头琴,一曲《黑骏马》演奏得韵味十足,节奏把控张弛有度;八岁的包宇睿和九岁的刘晨骏是一对儿表兄弟,因为《苏和的小白马》喜欢上马头琴;青少年组的凌逸斌在巴达尔胡中心学校学习马头琴,好奇之下接触马头琴,慢慢坚持下来。

海巴特尔(音)老师任教于巴达尔胡中心学校,带着两个学生参加比赛。他介绍,学校开展马头琴课近十年了,自己教了三年的课,几乎全校学生都接触过马头琴课,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

“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和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马头琴课程让孩子了解民族、国家的非遗文化,让他们能够将其传承下去。”海巴特尔说。

马头琴演员谢呼格吉乐图每周日都在阿尔山二小为六十多个学生义务教授马头琴,他觉得,“非遗传承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阿尔山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来辉介绍,在马头琴之外,白狼林俗树皮画的传承人也将非遗带进校园,经常在当地小学做树皮画手工艺的义务教学。

挖掘非遗资源 非遗与时代同行

阿尔山市“白狼林俗树皮画”以白桦树上剥落的树皮为主要原料,是白狼镇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艺。为打造非遗品牌,培养更多的非遗手工制作者,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阿尔山市举办了白狼林俗树皮画技能大赛,比赛分为成品画评比和现场制作两部分。

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白狼镇的赵桂华完成了限时“命题作文”,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在她手中的剪刀下“绽放”。赵桂华在十名参赛选手中拔得头筹,获得一级大师的称号和奖品。赵桂华说,做树皮画有十多年了,早先的树皮画就是在家里随便做一下,现在树皮画的技艺更好了,收入也更高了,有时一个月能挣四千多块钱。据了解,当地村民接受培训,学成后与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收购合同,树皮画帮助他们脱贫。

张来辉说,“我们在2020年,通过非遗就业工坊帮助他们申请了大概一百万的专项资金,用于产品研发、设计,开展培训,购买设备。”

在阿尔山,非遗资源通被不断挖掘,为精准扶贫有效利用。明水河镇西口村是阿尔山贫困户最集中的地区。张来辉告诉记者,西口村原来就有柳编厂和老手艺人,但没有再做这项手工艺。2020年,通过开展非遗普查,了解到西口村有许多手艺人,柳编难度不是太大,很多老百姓直接上手就能做,可以带动就业。于是,请专业的老师培训村民,把柳编作为当地一个乡村振兴的项目,帮助村民宣传、销售。

西口村不仅有非遗手工艺,还有自己的文旅IP“西西”。西口村以“慢种慢养慢生活”为理念,以文化旅游带动产业发展。政府邀请灌木文化设计了西口村动漫形象“西西”和一系列衍生文创产品。

from clipboard

慢西西文创展

灌木文化设计师苏涵告诉记者,“‘西西’的形象是我们根据当地农、林体系,以土豆和松果的元素设计而成的。《慢西西的童话生活》系列绘本很受欢迎,包括做树皮画、寻找神鹿等五个小故事,融合了当地神话。”

在阿尔山的文创产品开发中,树皮画的非遗元素也被融入其中,“用非遗与时代流行产品结合,让年轻人也喜欢上传统文化。”苏涵说。(摄影:张影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