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5   星期日   农历三月廿七   
知节气 识茶事 和天下丨大寒:数九寒冬迎年至 烹茶守静待春来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创建时间:2024-01-22 17:52:00

(公历)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岁终,冬去春来,即将开始新的一年。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俗、茶礼。“茶” 体现着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递着中国人“谦、和、礼、敬” 的价值观。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应四时之序,将节气与时令和我们的“茶生产”、“茶生活”、“茶文化” 紧密相连,体现出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自省自律、推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我们在节气里,识茶事、品茶香,探索先辈的智慧,知世界、和天下。

·

《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个时节容易面临大风降温、大雪降临的极寒天气,人们要注意添衣保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意思是说,大寒时节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盘旋于空中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这一时节,水面结冰会一直冻到水面中央,而且冰层最厚最结实。

四九天 需添衣

大寒临近(农历)年尾,民俗多了一份年味,充满团圆、喜庆的氛围。近年来,“尾牙宴”开始盛行起来,农历每月初二、十六都会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因为腊月十六是第二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做牙”,所以被称为“尾牙”。一般来说,全家人围聚在一起吃润饼和刈包。润饼是用润饼皮卷豆芽菜、笋丝、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等多种食料。刈包包的是三层肉、成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

大寒除旧布新年味渐浓

临近岁末,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常常会扫房子和糊窗户,扫掉去年的不顺心,糊住新年的好盼头。过去不仅要糊窗户,还要裱顶棚,糊完窗户还要贴上各式各样的窗花,在一扫、一糊、一裱、一贴之间,年味渐浓。以前人们常会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用品,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除旧布新,准备各种年肴,为过年忙碌准备着。

·

进入大寒,人们的新陈代谢会减慢,阳气减弱,这时可以喝一些黑茶,起到扶阳益气的作用。黑茶是适合煮饮的茶类,可与冬季养生食材搭配饮用,比如红枣、桂圆、枸杞、人参、罗汉果等,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添加辅料。在“煮”的过程,使茶叶和养生食材中的营养充分融出,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今天,我们来介绍六堡茶,了解其制作技艺。

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2014年)

六堡茶产自广西东部苍梧县,当地的酸性泥土疏松肥沃,是种养茶树的上佳之地。六堡茶是使用炒青散茶、精制茶和压制砖茶等方法,通过杀青、揉捻、沤堆、初蒸、发酵、复蒸、加压、干燥、晾置、陈化等多种工序制作而成。其中初蒸、沤堆、复蒸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目的是通过湿热作用,促进内涵物质的变化,减少苦涩味,使滋味醇厚,让叶色变为深黄褐青。这几道工序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需要重复2、3次,当茶叶出现粘汁,发出特有的醇香时才完成。这样制成的六堡茶,色泽黑褐光润,茶汤呈琥珀黄红之色,口感甘爽,有槟榔香味。

·

在小寒推送中,我们介绍了煎茶法与唐代茶具,了解到唐代饮茶习惯和审美意趣。今天,我们走进宋代饮茶世界,从点茶法和茶具说起……

很多影视剧里都展现了点茶法,比如电视剧《知否》和《梦华录》,点茶的情景贯穿了全剧,体现了茶作为宋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用,也让更多的人更为直观地认识点茶法。其实,宋人的饮茶方式是以煎茶和点茶并存,“饭后开都篮,旋烹今岁茶。双龙碾圆饼,一枪磨新芽。石鼎沸蟹眼,玉瓯浮乳花。”说的就是煎茶法,煎茶法自唐代沿袭,主要用到的茶具有风炉、茶铫、茶铛、茶瓯等。

点茶法示意图(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茶·世界”特展)

点茶法,是先将茶饼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用茶筅用力打击,这时水乳交融,渐起沫饽,皤皤然如堆云积雪,快速打出沫饽,水纹慢慢露出,即是一碗好茶。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

宋徽宗赵佶是点茶高手,独创了“七汤点茶法”,在他所著的《大观茶论》中描述了点茶的技巧,点茶时需注七次汤,每一次注汤,茶筅击打的角度与轻重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宋人热衷点茶,逐渐演化为斗茶、分茶和茶百戏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宋人所用茶器可从蔡襄《茶录·论茶器》和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得以了解。《茶录·论茶器》中提到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9种茶器,是北宋初期人们常使用的茶器:

茶焙是烘焙茶叶的器具,用竹编成,上纳茶饼,下纳炭火。

茶笼是储茶的容器,为防止茶叶受潮,茶笼需要密闭不透气。

◆有时陈茶需要先火上炙烤,于是就有了烤茶时夹茶饼的夹子,称为茶钤

茶碾与茶罗在唐代就有,是研磨和罗筛工具。

宋人使用的茶盏多为黑釉盏、青釉盏和白釉盏。黑釉盏以福建建窑生产的兔毫、油滴、鹧鸪纹最为有名,常作为进贡给宫廷的茶具。在江西的吉州窑、四川的广元窑,河北的定窑、磁州窑也生产了大量的黑釉茶盏。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春山细摘紫英芽,碧玉瓯中散乳花”,“黄金碾入碧花瓯,瓯翻素涛色”说的应是宋人饮茶生活中使用的青釉茶盏。在杭州老虎洞官窑遗址中发现有青釉盏托,釉面上布满纹片,成为别具一格的装饰方法。浙江龙泉窑生产的茶盏大多釉色青翠,“如脂似玉”,胎薄质坚,釉层饱满,有粉青、梅子青、翠青等。宋代,河北的定窑以烧造白瓷著名,其生产的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造型规整纤巧,以白釉刻、划花和印花为主。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与唐代相比,宋代茶匙除了量取茶末外,还增加了击拂的功能,后来茶筅逐渐取代茶匙成为了点茶击拂工具。汤瓶是点茶必不可少的茶器之一,从出土的宋代茶器来看,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窑都生产了大量的汤瓶。此类汤瓶多为撇口,喇叭形长颈,修长腹,扁平把,壶流较长。

到了南宋时期,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中把南宋流行的点茶十二茶具称为“十二先生”,将茶具名称拟人化,冠以官职及赞辞,并以线描的方式呈现出来,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对比“十二先生”与蔡襄《茶录》中的9种茶器后发现:

韦烘炉(对应茶焙)、木待制(对应砧椎)、金法曹(对应茶碾)、罗枢密(对应茶罗)、陶宝文(对应茶盏)、汤提点(对应汤瓶);

◉其余6种茶器分别为石转运、胡员外、漆雕秘阁、宗从事、竺副师、司职方:

石转运指的是茶磨;

胡员外指的是舀水瓢,唐代即有;

漆雕秘阁是漆盏托,防止茶汤烫手;

宗从事指棕刷,用来掸茶末;

竺副师是竹茶筅,点茶击拂工具。

从宋代茶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茶具的使用:

▶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中的茶童(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茶童跨坐在矮凳上,手转茶磨,神态专注,茶磨边上放着一棕刷和茶匙;另一茶童站在四方茶桌旁,左手持盏,右手拿汤提点,正在点茶。

▶宋代 张激《白莲社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上)宋代 赵佶《文会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下)均有宋代饮茶的场景及茶器形象。

人们使用的器物,不断随着兴趣与价值、美学及功能等方面的观念变化而变化,茶具也是如此。宋代茶具既具实用性,也富有审美意趣。古人在使用茶具时,除了重视盛贮茶汤的功能外,还注重其对茶叶的映衬作用,注重茶具与茶叶之间的亲和性。黑釉碗盏的出现,是由于点茶和斗茶的风气使然,而青瓷、白瓷茶盏仍然使用,体现了对前代审美的延续。从这些茶具我们可以体会到宋人精巧、尚“雅”的饮茶世界和丰富惬意的日常生活。

❖ 部分文字参考自宋英杰著:《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周丽霞编著:《岁时文化》,中国茶叶博博物馆主编:《中国茶事大典》,郭丹英、沈国琴:《文献、图像、考古视野下的历代茶器演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第三部分展示的茶画图片来自:郭丹英、沈国琴:《文献、图像、考古视野下的历代茶器演变》。

编辑:刘爽 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