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5   星期日   农历三月廿七   
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一团一策”促传承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京 创建时间:2018-11-02 09:21:00

现代沪剧《红梅颂》剧照

    每三年新创一至两部贴近时代、反映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原创剧目,每年新创或复排折子小戏一台;每年演出总场次不少于150场,其中送戏下乡的公益演出100场……“一团一策”改革实施以来,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的创演目标更明确了。

    2015年,上海对市级文艺院团全面启动“一团一策”改革,通过出台特色化、切中实际的政策,逐渐释放院团的艺术生产力和发展活力。

    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原为宝山沪剧团,发展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沪剧“杨派”创始人杨飞飞领衔的勤艺沪剧团,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是该中心新一代领头人。

    对于一个拥有70年历史的剧团来说,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实施“一团一策”有利于其发扬既有传统,坚守优势,传承鼎新。经过充分调研,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制定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路线——实现创排现实题材作品与复排经典剧目并重,提升中心的综合实力,推动沪剧艺术传承、传习和传播。以华雯为首的新一代宝山沪剧人希望,未来,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在创作上把传统经典与原创排演作为剧目未来发展的两翼协调并进,不断巩固和培育、扩展沪剧观众群。

    对于一个剧团来说,剧目创作为立院之本。在70年的不断发展中,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积累了一批优秀原创剧目资源。从杨飞飞领衔的《为奴隶的母亲》《茶花女》到华雯领衔的《东方女性》《红叶魂》《挑山女人》等,创作的剧目达159出。

    2012年,原创沪剧《挑山女人》上演后即引起专家学者和观众的热烈反响,获得包括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等18个国家级奖项,成为沪剧有史以来在全国戏剧舞台上获奖最多的剧目。经过267场演出的磨合、全国巡演的历练以及冲击并摘得各大文艺奖项的考验,《挑山女人》已经成为宝山沪剧团名副其实的“看家剧目”。

    立足这些优秀原创剧目资源,要实现复排与新创并举,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将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建立艺委会。艺委会成员从沪上著名艺术评论家及戏曲舞台上有建树的艺术家中聘请,为中心艺术建设提供团队化的专业意见。二是设立艺术指导,主要负责中心艺术创作的总体谋划,加强专业化运作管理。三是加强专业实训。聘请专业人才,指导团内演职员的业务实训,不断提高演员、乐队、舞美人员的专业水平。华雯表示,要充分发挥好优秀艺术家的专业造诣,继续抓好“传、帮、带”,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以达到授戏育人的目的。

    在剧目建设、人才培养之外,探索沪剧的传承、传习和传播也是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的重要职责。近年来,该中心与街镇、村(居委)、企业、学校建立联动机制,倡导“新意+老味”,积极探索沪剧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鼎新,普及沪剧艺术传习,开展沪剧非遗传习教育,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沪剧的社会普及水平。

    此外,适应数字化和传播新媒介特点,筛选“杨派”经典唱段等进行电影拍摄或制作CD系列、微视频系列,更好地保护、传承、传播沪剧,也被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提上了议事日程。

    作为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性沪剧团,从建团初期的杨飞飞、赵春芳大师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剧团“台柱子”刘银发、赵惠芳,从新一代掌门人华雯到青年演员的传艺承德,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一直聚集着一群热爱沪剧艺术,勇于实践、推广沪剧艺术的人,这群人屡屡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沪剧优秀剧目,将沪剧这一地方特色浓郁的艺术形式传播到了大江南北。无论是更名之前的勤艺沪剧团,还是如今的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三代沪剧人的身上有一样东西自始至终未曾改变,那就是对沪剧艺术的追求之魂。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