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5   星期日   农历三月廿七   
梨园芬芳满申城——上海市民文化节助推戏曲传承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黄艺芹 狄明珠 创建时间:2018-09-25 09:57:00

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戏曲大赛决赛现场。

年仅9岁的吴东泰(中),在中华演唱大赛中表演《智取威虎山》选段。

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梨园经典“赏戏团”成立当天,谷好好为宝山学生带来昆曲讲座。

“赏戏团”老师的讲座收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图为学生们在听完谷好好讲座之后蜂拥而上,索要签名。

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戏曲乡村行”启动仪式上,戏曲演员带来经典选段。

    衔杯、醉步、扇舞、下腰卧鱼,一曲京剧唱段《贵妃醉酒》,字正腔圆,让观众如饮甘醇,如醉如痴。皮黄余音未绝,锡剧《珍珠塔·跌雪》、黄梅戏《夫妻观灯》、评剧《刘巧儿》、越剧《西厢记·琴心》等戏曲经典选段又粉墨登场,轮番上演……

    9月23日晚,“传承”2018校园青少年戏曲大赛颁布奖展演活动在上海嘉定保利大剧院拉开帷幕。“台上小演员的台风都很好,一个个都将剧中人物演活了。”现场,一位年轻妈妈一边指着舞台上演员的身形步法给身边的孩子讲解,一边禁不住发出由衷赞叹。

    这场引发全场热烈掌声和喝彩声的戏曲演出,唱主角的不是梨园名家名角儿,而是来自上海各区中小学校的莘莘学子。俊美的扮相、灵巧的步法、带着些许稚气的唱腔,却不失各种传统戏曲特有的流派韵味,尽展当下沪上戏曲在民间生机勃勃的青春活力。

    曾几何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戏曲、曲艺被预言即将进入历史的博物馆。如今,它们却像文艺百花园中的繁花般在申城绽放异彩。以往被贴上“老年人所好”标签的传统戏曲,已成为当下男女老少的文化时尚。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等戏曲院团推出的“京剧跟我学”和“昆曲跟我学”等戏曲普及推广课程,居然是不少市民争相抢夺名额的“香饽饽”;上海沪剧院的沪剧培训班更是“不到火候都进不了”的大热门。剧场里,一度门庭冷落的戏曲演出,如今有些一票难求,一年的戏曲演出档期甚至高于过去几年的总和。从事戏曲工作的人们时常笑着“埋怨”:“唉,如今想放假都难,观众们都不放过。”

    这一切深刻变化,离不开近年来上海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工作的大力推进。作为群众文化的主阵地和主力军,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以下简称上海市群艺馆)依托市民文化节和公共文化配送工作,积极送戏、讲戏、教戏,从而让梨园繁花绽放申城。

    借助市民文化节

    做大群众戏曲舞台

    早在2013年,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创办之初,上海市群艺馆就在满足百姓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将市民文化节自觉锁定在文化引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作为首届市民文化节的主要赛事,市民戏剧大赛(小品、话剧、戏曲)应运而生。

    出乎组委会意料的是,赛事吸引了全市各个年龄层的市民广泛参与,尤其是年轻市民的参与热情,更是令人欣喜。“戏曲赛事的火爆,让我们看到了戏曲在上海浓厚的群众基础;学生们的积极参与,让我们看到了戏曲在青少年中传承的重要性。”上海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表示,“这些更坚定了我们依托市民文化节,将群众性的戏曲舞台做好做大的决心。”于是,市民戏剧大赛便成为每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必不可少的市级赛事保留项目,并于2016年进一步与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剧协紧密合作,将目标对准全市所有在校学生,开展了青少年戏曲大赛,专门打造属于青少年的戏曲盛会。

    几年下来,中华戏曲演唱大赛、少儿曲艺大赛、校园中华戏曲大赛等市民文化节赛事贯穿全年,成了在校戏曲爱好者阶段性检验戏曲学习成果和展示校园戏曲风采的固定舞台。市民文化节中的“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大赛”还专门设计了“戏曲精粹”篇章,将众多戏曲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归纳成知识点与题目,并将相关题库制作成册,向戏曲特色中小学校发放。上海市群艺馆副馆长吴榕美说:“戏曲进校园是为了把戏曲这种传统而又独特的艺术展现给学生,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让更多学校重视起来,力争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与戏曲结缘,或演在其中,或学在其中。”

    落实政策

    让孩子们与传统戏曲结缘

    去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18年争取实现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1场优秀戏曲演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于是,在做大做好上海市民文化节各类戏曲赛事的基础上,上海市群艺馆联合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共同推出中华梨园经典“赏戏团”进校园、社区暨“传承·传播”——上海中青年戏剧家讲演系列活动。

    中华梨园经典“赏戏团”成立于2017年11月10日。当天,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珮瑜,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国家一级演员朱俭等沪上梨园名家名角儿分别现身于宝山区14所中小学,或从刀马旦讲起,让学生们在翻腾滚打的精彩演绎中了解昆曲;或且谈且唱,生动讲解“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京剧之美;或以百年越剧切入,用一段段经典唱腔、一个个故事传说,讲述越剧发展脉络……讲演唱并行的生动讲座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个个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欲将一招一式看得更清楚。有些接触过戏曲的学生则积极参与互动,争相上台与戏曲名家合唱。

    首批“赏戏团”聘请谷好好、王珮瑜、严庆谷、沈昳丽、吴双、高博文、华雯、朱俭、熊明霞、樊婷婷、王柔桑、徐蓉、施燕萍、韩婷婷14位戏曲名角儿、专家教授担任“市民导师”。“赏戏团”成立之后,导师们便分赴全市各区,走进近50所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和基层社区,开展各类戏曲讲演活动。在“赏戏团”的带动下,学生们逐渐对传统戏曲有了初步了解,有些还与戏曲结了缘。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安师实验中学沪剧团的程议莹同学便是其中一位。程议莹来自祖国宝岛台湾,过去对上海本土戏曲知之甚少,能听得懂沪语已属不易。但在接触沪剧之后,她慢慢喜欢并加入了学校的沪剧团。因为喜爱,因为用心,铸就了她在舞台上的风采:继去年在“上海市学生戏剧节”中荣获戏曲(小戏)专场市级学生艺术团优秀展演二等奖以后,又在今年市民文化节校园中华戏曲大赛中挺进了决赛。

    戏曲进校园在学生中掀起了学戏热潮。各区以此为契机,整合区域资源,进一步推动戏曲进校园工程。宝山区文广局率先进行系统性顶层设计,采用京剧、昆曲、沪剧、越剧等多剧种试点,聘请优秀师资团队,着力开展“戏曲进校园九个一”项目,即观看一场戏曲专场演出、组织一系列戏曲名家导赏、开设一堂戏曲通识课程、建立一批戏曲社团组织、开展一次戏曲成果展演、组织一次戏曲师资培训、制作一批戏曲教辅资料、落户一批名家工作室、开展一项戏曲进校园的课题研究,力争把传统戏曲的推广和教育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金山区将“戏曲进校园”与正在推进的艺术教育“一校一品”建设、“青少年民族技艺培训项目”创建、“琴棋书画”区域艺术特色、“文教结合”工作等结合起来,与长三角地区10家专业戏曲单位合作,把一位位戏曲名角儿请进校园;嘉定区则在京剧与语感、京剧与美感、京剧与品德、京剧与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多元探索,如今连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唱京歌,演自己的“京韵课本剧”。

    在此基础上,上海市群艺馆每年暑假的“戏曲夏令营”也火热开办起来,从戏曲知识到戏曲体验,专业导师的现场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浸入感。京昆越沪淮等剧团纷纷和学校联合进校辅导,开设自己的普及培训点,一些社会机构也跟着加入进来。

    戏曲进校园的成果令人欣喜。在去年上海市少儿曲艺大赛和今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戏曲大赛上,孩子们已不像以往穿上便服简单清唱两句,演绎的也不再是单一的戏曲剧种,京昆越沪淮等戏曲以及独脚戏、评弹、锣鼓书等曲艺均有涉及,已连续举办五届的浦江沪剧节近年来特设少儿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范派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评委韩婷婷感慨道:“孩子们从唱念做打到服饰装扮都很到位,这是对戏曲综合性表达的全面传承。”为了营造更好的比赛氛围,市民文化节组委会还针对戏曲特点逐步细化分类,将赛事举办地从以往简朴的社区舞台、报告厅,逐步移向上海京剧院周信芳戏剧空间、上海保利大剧院等专业剧场。

    戏曲普及

    不忘乡村可持续传承

    那边,孩子们在“赏戏团”老师的讲解中慢慢了解戏曲,爱上戏曲,甚至脱下校服穿上戏服,体验一把粉黛浓妆,伴着咿呀胡琴唱起名家名段;这头,社区、乡村,“赏戏团”的老师们也在此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四级公共文化配送体系,上海形成了一份可供基层点选的戏曲内容配送大菜单。

    2016年,上海市群艺馆按照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有关“东方系列”配送机构改革要求,将原本分散在多个机构的配送服务统一到一个平台,全面承担起市级公共文化配送职责,将各类文艺演出、文艺指导、文化讲座、艺术导赏、展览展示、特色活动等内容配送至百姓家门口,戏曲、曲艺门类的配送服务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

    2017年,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上海市群艺馆将戏曲进乡村作为配送改革的重要工作推进。2017年形成的市级公共文化配送菜单中共有196家单位、512个产品、540名指导员。其中,戏曲、曲艺类配送主体就占55家、产品129个、指导员99名,占比分别达28%、25%、18%。2018年形成的市级公共文化配送菜单中戏曲曲艺类配送主体、产品、指导员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1%、34%、18%。在此基础上,市配送中心指导9个近远郊区积极发挥区级配送中心的作用,把戏曲进乡村作为各区公共文化配送工作重点,通过公开征集、资源整合等方式,形成区、街镇两级配送菜单,供基层群众自主选择。从2017年开始,上海市配送中心还启动“戏曲乡村行 文化进万家”专题配送活动,专门向9个近远郊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配送戏曲、曲艺类文艺演出。

    下午1点的沪剧演出,中午11点未到便有人赶来等候,这是松江区文华村村委活动室里常见的景象。戏未开演,活动室里80个固定座位早已座无虚席,两边走道上临时摆放的十几把椅子也被坐满,有的村民预见到了现场的火爆,干脆自带椅子前来,有的甚至干脆站着,还解释说:“戏看得过瘾,站着也不觉得累。”金山区张堰镇的一场戏曲演出中,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曾感慨:“我们老一辈都喜欢戏曲,以前看戏难,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戏,这样的日子很幸福。”还有老人带着家里的小孩一起来看戏,逢人便说:“村里来演戏,小孩也要跟着来,听到舞台上熟悉的曲调,还会跟着哼两句,或是学着演员的兰花指,很是开心。” 为进一步丰富戏曲配送的内容,提高整体质量,公共文化配送戏曲进乡村工作以各级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吸引了国有院团、行业协会、民营院团、社会机构等各类配送主体积极参与进来。截至2018年6月底,9个近远郊区公共文化配送戏曲进乡村活动总计8417场,受众人次215.7657万。

    戏曲进乡村,不仅要送戏,也要“种戏”。“单纯的送戏下去,并不能完全满足百姓的愿望,要让戏曲在农村中扎下根,最好的办法是让群众‘自娱自乐’。”上海市群艺馆公共文化配送中心主任朱静波表示,在群文干部的带动下,各区积极组建戏曲、曲艺类文艺团队,公共文化配送则根据团队的水平和级别,派送文艺指导员下基层辅导。截至今年6月,已为532支戏曲团队配备了文艺指导员,共辅导41069人次。面对戏曲、曲艺类指导员的缺口,各区也通过公开招募、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与艺术类院校牵手等多种形式加紧培训与输出。

    市级配送的牵头培育激活了基层的戏曲普及,各区纷纷推进“育苗”工程。金山区采取了以“名家带民星”方式。赵志刚、孙徐春、潘佩琼等戏曲名家工作室先后落户金山,并定期为金山百姓带来讲座、演出、指导,甚至创编戏曲节目。嘉定在区文广局、区文化馆总馆的牵头下,各街镇积极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其中嘉定新城(马陆镇)、新成路街道、菊园新区主动“抱团”,将各自的王牌团队、拿手好戏互相流通、互登舞台;嘉定新城(马陆镇)打造的“文化联盟体”,通过各村、社区之间文化走亲形式,短板互补、形成合力;徐行乡音戏曲沙龙、安亭“过过瘾头”团队等也在各自街镇轮番上演。嘉定区文广局副局长朱虹说:“通过搭台子、指路子、给梯子等方式,嘉定基层戏曲团队有了迅速发展。如今哪里有舞台,哪里就有戏曲,就有群众的热烈掌声。”

    从名家普及到体验尝试,从比赛展示再到名家提升,上海探索出了一条“戏曲进校园”的有效途径;从送戏下乡满足百姓需求,到从乡村挖掘和培养戏曲后备人才,再反哺乡村,上海的戏曲传承在基层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希望。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在百姓心中埋下戏曲的种子,精心灌溉、培育,梨园必将繁花似锦、芬芳沁人。

    (本版图片均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提供)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