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5   星期日   农历三月廿七   
乡村振兴,产业旺了是关键——来自沂蒙老区文化助力脱贫的实践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锐 创建时间:2018-09-21 09:29:00

游客在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内购买草编制品

    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省临沂市,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革命老区,“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是“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山东省临沂市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全力推进文化扶贫,一改贫困村过去的面貌,助力沂蒙山区的数十万民众过上了好日子。

    闯关东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

    “闯关东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日前,记者走进薛庄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街两侧醒目的宣传语。薛庄村隶属于临沂市郯城县庙山镇,因传承柳编技艺、生产柳编产品而闻名。

    如今,薛庄村村民王兴灵的日子格外充实。早起送孩子上学后,她便走进村内的柳编作坊,一把浸湿的柳条和一个小马扎是她的全部工具。每天,她能在这里编10个柳编抽屉,收入80元。

    记者前往采访时看到,在一个200多平方米的作坊内,10余名村民正聚精会神地编着各种生活用品。王兴灵说:“这活儿不耽误照顾孩子,收入也稳定,跟街坊邻居一起干活儿还能聊聊天。”

    在王兴灵等村民编柳编抽屉的同时,薛庄村村民刘月生正坐在自家的电脑前,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依靠代理村民的柳编制品,他的网店每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

    2017年,薛庄村被阿里巴巴评为“中国淘宝村”。类似薛庄村的村庄,在庙山镇还有很多。目前,庙山镇有柳编龙头企业3家,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柳编产品网上销售额连续3年突破两亿元。

    作为临沂的市级非遗项目,柳编技艺给庙山镇带来了真金白银,当地也格外重视其传承。近几年,庙山镇建设了柳编技艺传习馆,在全镇中小学校开设柳编课程。当地还依托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开设免费的柳编培训课程。

    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创业渠道,庙山镇居民的“柳编幸福梦”仍在继续。

    用红色资源发展文化主题游

    沿薛庄村村东的沂河往上游走150公里,便到了山东省第三大水库——跋山水库。水库旁的黄家庄村三面环水,满山苍翠中,160户村民居住在这里。

    外人可能想不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是在1960年时,从如今的跋山水库所在地搬迁过来的。黄家庄村所处的山区,历史上常年受水患之困。新中国成立后,沂水县响应中央指示精神,立即着手进行水利工程建设。黄家庄村发扬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为跋山水库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

    靠水吃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黄家庄村的村民以网箱养鱼为主业。而随着跋山水库被定为生态资源保护区,村民逐渐转向种植果树,发展乡村旅游。

    黄家庄村所在的龙家圈街道宣传委员秦德秀告诉记者,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黄家庄村近年来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文化休闲旅游项目。今年7月,沂水县移民史展览馆在村内落成并对外开放,一幅幅图片展板、一件件老物件,向访客诉说着这座村落的光辉历史。

    顺着村庄内的石子路向前走,坐落在村中央的文化大院和文化小广场让人眼前一亮。广场四周,宣传红色革命历史的展板整齐地排列着。村内计划将这里打造成一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寻访沂蒙老区的革命记忆。

    同属沂水县的桃棵子村,近年来也瞄准了红色文化主题游这块市场。桃棵子村是沂蒙红嫂祖秀莲故事的发生地。村里这几年以“留住传统、记住乡愁”为理念,打造了多个传统农家小院。村党支部书记张在召更是带头把自家老房子捐出来,建成了红色乡村记忆馆。

    让村民就地就近就业

    坐落在兰陵县代村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核心区域占地面积两万亩。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欣赏“油菜花海”“湿地荷花”等田园风光,还能亲身体验瓜果蔬菜的采摘。此外,公园内还建有沂蒙山农耕博物馆,兰陵县的特色非遗项目在这里均有展示。

    据兰陵县文广新局局长王昌印介绍,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近几年的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借助公园的人气,当地文化部门组织非遗传承人在公园内常设体验展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销售非遗产品,为传承人及部分农户增收提供了保障。同时,兰陵县还在公园内设立了“景区文化站”,定期开展文艺演出和辅导培训,深受游客喜爱。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临沂市文广新局局长曹首娟说,临沂有丰富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非遗资源,且群众基础广泛。这些触手可及的资源,能帮助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让村民们既照顾了家庭,又提高了收入。

    临沂市有省定贫困村992个,贫困人口44.2万,贫困人口数量占山东省的1/6。这几年,为担起“兴文化”的重任,临沂市文化部门在调研先行、找准问题的基础上,坚持“抓特色助脱贫”。

    临沂市文广新局从全市市级以上的非遗项目中,梳理了168个传统工艺类项目,实施项目带动工程,摸清了项目的传承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并推介给贫困村。同时,当地还选聘了26名非遗传承人担任“临沂市文化脱贫工艺导师”,开展收徒带徒培训。每培训成功一名贫困学员,文化部门给予导师500元奖励。

    经过几年的努力,临沂数十万贫困人口因文化扶贫而受益。沂蒙山区的广大乡村,正因为文化的振兴而呈现出崭新的气象。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