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非遗课来了”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学思 创建时间:2018-08-21 09:16:00

想去医馆探寻中医养生之道,想造访武馆和高手过招,想到乐社欣赏丝竹管弦,想去食坊品尝鲜香美味……去广州吧,

因为那里——“非遗课来了”

小学员体验醒狮表演

    刚柔相济消带打,外修筋骨内修心,形作螳螂捕夏蝉,气沉丹田势如虹……最近几天,米机王咏春拳、太虚拳、螳螂拳、洪拳等广东广州各岭南拳派的武馆好不热闹,迎来了不少“功夫迷”。他们摩拳擦掌,都想趁着暑期武馆的“开放日”,跟亲自授课的岭南武术传承人学上两招。

    人们口中的岭南武馆开放日,其实是由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各武馆面向社会组织的一期非遗体验营,是广州非遗特色品牌活动“非遗课来了”的一项子活动。近年来,在广州,不仅像这样的非遗体验营活动每逢寒暑假都会组织举办,而且每个月都有形式不断翻新、内容充实有趣的“非遗课”出炉,接受群众的预约。或许恰恰是源于这类活动的开展,不少广州市民变成了忠实的“非遗粉丝”。

    “我们不只是观众”

    高兆华的玉雕工作室坐落在广州市荔湾区芳村一条不起眼儿的小巷里。这天下午,他让徒弟们早早将工作室的大门打开,迎接一会儿来上课的“同学们”。

    高兆华是广州玉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近古稀的他教过不少学生,而令高兆华没想到的是,与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开发的非遗体验课会如此火爆,通常一期课程只招收10位学员,但每次的报名者却多达300多人。来上课的体验者有学生、有白领、有公务员、有自由职业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对玉雕特别感兴趣。

    许玉霞就是这次被选中的幸运学员之一。许玉霞说,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参加非遗体验课了,今年端午节假期她就曾带着女儿体验了波罗粽制作技艺的课程。“这样的体验活动不错,面对非遗,我们不再只是简单做一名观众。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每个人都能够亲身参与进来。孩子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非遗技艺和背后的故事,既有意义又不失趣味。”

    相比小孩子可以轻松上手的包粽子体验,许玉霞这次要体验玉雕,其难度系数显然要高出不少。课上,在高兆华的耐心讲解下,学员们了解了玉石的种类、产地和鉴定方法,知道了玉雕的流派、工艺特点和主要工序。有了理论基础,接下来便是实际操作。高兆华将学员们带到了实训室,每人一个操作台。按照个人喜好,许玉霞从备好的玉料半成品里挑了一件心仪的,打算亲手将其制作打磨成一个玉葫芦。碰到一些打磨手法的困惑,高兆华和他的徒弟们就在学员们的身边,一对一、手把手地进行指导。

    解锁“孤单”的技艺

    有专家建议,如同现在许多人喜欢学钢琴、练书法一样,在城市里应该营造通过体验传统工艺从而提升大众美学素养的社会风尚,让一些在当代失去生存土壤的技艺转化为适应人们休闲娱乐、怡情美育的手工艺。

    广州牙雕历来以精雕细刻、玲珑剔透著称于世,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被称为广州“三雕(牙雕、玉雕、木雕)一彩(广彩)一绣(广绣)”的龙头行业,主要产品有牙球、画舫、人物、微刻书画等。

    近年来,保护野生动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按照有关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我国境内全面停止商业性象牙加工销售活动。作为牙雕制品的重要产地,广州牙雕生产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同时不断寻找替代材料,一种原产自美洲的植物果实——“象牙果”进入了牙雕艺人们的视线。这种植物果实质地坚硬、颜色洁白,与象牙非常相似,是初学者练习牙雕技艺的良好材料。

    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非遗体验课解锁了牙雕技艺。8月10日、11日,广州牙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景坤又上了一期牙雕体验课。连续两天的课程实践中,8位学员在老师指导下制作完成了象牙果作品《工艺灵芝》《福在眼前》。看着学员们带着亲手制作的成品高兴地回家,李景坤觉得蛮有成就感:“从没想过牙雕也能这么接地气。”

    体验课的“打开方式”不止一种

    除了感受以刀代笔的玉雕、牙雕创作,在非遗体验课中,“体验官”们还可以学习制作正宗的沙河粉,体验在瓷盘上作画的乐趣,聆听古琴的美妙乐音,欣赏醒狮的矫健舞姿……

    “当我们看展览或者看纪录片的时候,常常会惊讶于工匠们的鬼斧神工。但其实我们身边的一道屋脊、一幅刺绣、一套碗碟、一件家具,都可能包含传承百年的技艺。”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黄艳说,“我们期望联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力量,将这些无形的瑰宝重新介绍给普通群众,通过他们亲身的感受、尝试、体验,让非遗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黄艳介绍,由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传承人开展的非遗体验课属于公益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保护单位的授课经费由财政负担,而体验过程中涉及的必要的材料费则由具体课程的承接方向体验者说明并根据意愿收取。为了扩大广州非遗的传播度,除了在各传承保护单位开展活动外,他们还注重与不同的社会单位合作,比如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图书馆等都是非遗体验课的常态化合作伙伴。

    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摸索总结,目前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除形成了以系列培训课、单次体验课、大型公开课为主的课程模式外,还拓展了非遗“慕课”,让学员与名师面对面,闲暇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学。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单个的体验点和当地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串连成线,开发出广州非遗体验游、非遗开放日等,参与者可以深度体验具有广州特点的地域文化,在一日之内感受更多非遗项目的魅力。

    记者手记

    绝知此事要躬行

    几年前,在记者的采访中,常碰到传承人“吐槽”:这年头徒弟难找,对老手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太少。而最近几年,“非遗体验课”“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非遗游学”各种围绕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地展开的体验活动,受到大众特别是少儿和年轻人的热捧。

    实际上,大众对于和非遗“亲密接触”的需求在增强,热情在不断攀升。特别是在生活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的大城市,人们对非遗的体验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些简单、易操作的拓印、抄纸等工序环节,而是希望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某项技艺的全过程,亲手完成一件作品、掌握一项技能、培养一种爱好。在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开展的“寻找工匠”的公开课上,记者看到很多年轻面孔向传承人提问,问题都是他们在自学钻研手工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

    非遗体验活动的开展也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获得感。从前期的课程开发到具体的活动开展,再到体验活动的后续延伸和拓展,传承人在与各地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配合过程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传承思路有了新的拓展,而且还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收入。作为公益性项目,非遗体验课很有可能从中培养出一些发烧友,甚至诞生出一些“准代表性传承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非遗体验活动正在成为一种大众时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更有业界专家预测:随着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体验与认识程度的提高,以手工艺体验为代表的新业态将在未来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未来的确可期,而当下,在充实和欢乐的体验中,非遗正真切地走入当代人的生活。

编辑:江晓雯